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对L-异亮氨酸产生菌YILW的发酵工艺条件做了研究,确定了其积累L-异亮氨酸的较为适宜的条件。分别研究并确定了其发酵时的最适接种量、最适宜供氧条件、发酵最适温度、最适pH以及最佳菌体浓度等条件。在此条件下,在5L发酵罐上发酵60h,L-异亮氨酸产量达到29.6g/L,糖酸转化率达到21%。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活性炭对经金属膜分离得到的L-缬氨酸(L-γa1)发酵液脱色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脱色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以活性炭用量、发酵液pH、脱色温度、脱色时间为考察因素,色素去除率和L-缬氨酸回收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脱色工艺进行优化,确立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2%,脱色料液pH5.4,脱色温度50℃,脱色时间20min,料液浓度35g/L~60g/L。  相似文献   
3.
白亚磊  明晓 《计量学报》2008,29(5):441-444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节流式差压流量计--槽道式流量计,论述了其具有输出信号大、永久性压力损失小、流动极为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对其不确定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其合成不确定度可达0.202%,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临界流音速标准装置的合成不确定度0.32%.文章最后初步分析了槽道式流量计成为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氮源及其补加策略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黄色短杆菌XV0505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过程,得知在菌体生长期和快速产酸期氮源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不同。以黄色短杆菌XV0505为供试菌株,研究了不同氮源种类及不同氮源浓度对L-缬氨酸发酵过程的影响,选定了以豆饼水解液和硫酸铵为氮源,并确定了合适的初始氮源浓度。在初始氮源浓度相同的情况下,考察了间歇流加补氮策略、恒氮源浓度补氮策略和幂函数流加补氮策略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研究发现,幂指数补氮策略可减少频繁的取样及铵浓度检测,在缺乏在线监测系统和反馈自控系统的情况下,将发酵体系中氮源浓度维持在合适值,既可适度促进菌体生长,又可使L-缬氨酸的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最优的氮源添加策略下,在30 L发酵罐发酵60 h,发酵液中L-缬氨酸可达63.17 g/L,糖酸转化率24.69%。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发酵液中高效的提取L-异亮氨酸,文本对发酵液中L-异亮氨酸的分离提取工艺作了初步研究。分别考察了蛋白去除温度及时间、活性炭用量、脱色时间、脱色温度、发酵液pH值对L-异亮氨酸分离提取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提取的工艺条件,即蛋白去除温度及时间分别为90℃和10min、活性炭添加量为2%、脱色温度为60℃、脱色时间为25min、脱色时的最佳pH为4.7。在此工艺条件下,L-异亮氨酸提取收率为94.3%,产品纯度高达96.5%。  相似文献   
6.
溶氧控制对黄色短杆菌YILW合成L-异亮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色短杆菌YILW合成L–异亮氨酸的发酵溶氧条件进行了探索,构建了该菌合成L–异亮氨酸的代谢网络和代谢流平衡模型.在30 L发酵罐中考察了不同溶氧浓度下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高溶氧浓度有利于菌体生长,15%溶氧浓度下产酸速率高且维持的时间长,有利于L–异亮氨酸的积累.为此提出了分段控氧模式:在菌体生长期,溶氧浓度控制为25%;在产酸稳定期,溶氧浓度控制为15%.在此溶氧控制模式下,在30 L发酵罐上补料分批发酵60 h,L–异亮氨酸产量可达31.8 g/L,糖酸转化率可达18.3%,且乳酸、丙氨酸等副酸明显减少.对此结果运用代谢流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证,旨在从量的角度理解溶氧对L–异亮氨酸合成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对进一步优化L–异亮氨酸发酵溶氧条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结合小型风洞和七孔探针测量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气体流量计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小型风洞产生高品质气源,利用七孔探针测量系统多点测量来流速度,获得标准流量对流量计进行检测。文章以一标准气体流量计作为被检表进行检测,并与传统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了该装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