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大系列研究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和白血病前期的基础上,对31例恶性肿瘤患者骨髓进行血液学、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骨髓有与白血病前期骨髓相似的病态造血(Myelodysplasia)和相关基因异常即c-erbB基因重排、扩增和c-erbA缺失。它们不仅同骨髓红系病态造血相关,也同巨核系病态造血相关。骨髓巨核系病态造血及其相关基因异常可能代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早期病变。而c-erbB重排及其相关的骨髓巨核系异常增生可能是肿瘤发病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在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等不同血液病中的意义,我们联合应用骨髓细胞R-带核型分析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化(SCD)检测,对334例MDS、AA等不同血液病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表明:(1)RA/AA、RA/ITP和RA/HA等可疑RA即为不典型RA或早期RA;(2)骨髓细胞从SCD阳性转为SCD阴性是骨髓细胞癌变过程;(3)骨髓细胞SCD检测和核型分析具有肯定的诊断和预后价值;(4)FAB分类法同细胞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可明显地提高MDS诊断率或确诊率;(5)MDS核型异常检出率64.4%,与国外(40%~70%)相仿。本系列MDS常见染色体异常为+8,2q ̄-,一5/5q ̄-,一7/7q ̄-,7p ̄+,以及一11,一14等,也与国外相似。(6)MDS发病最初染色体异常看来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即单体性为主。  相似文献   
3.
本项目作者应用先进的分子和细胞遗传学及血液学新技术,对20个白血病(含或不含MDS和再障)或白血病/肿瘤家系以及20对患者(儿)父母等一级亲属进行综合研究,并结合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历时15年,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提出家族性和散发性白血病发病理论模型并阐述了两种常见的发病模式。(2)阐明了白血病及多种肿瘤发病的两种遗传因素即C—erbB重排和骨髓细胞非随机染色体丢失及其在白血病发病中的意  相似文献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异常与白血病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骨髓增生异常基础上白血病发展。方法:骨髓细胞Brdu-SCD细胞周期检测法和R-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法,在1989年-1998年间对361例MDS(按FAB分类)、11例回顾性诊断白血病前期(PL)和73例MDS-RCMD(按WHO分类)以及140例AA和PNH骨髓细胞进行分析。并对18例MDS-RCMD进行V-erbB基因诊断。还对30例MDS和AA进行动态观察。与此同时,有25例MDS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它们几乎都是骨髓细胞SCD阴性患者,与回顾性诊断白前的结果相同。结果:1)361例MDS中MDS-RA占91.3%,核型异常检出率为66.2%,SCD阴性病例占50.9%,与以往报道的结果相似。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文献报道。MDS中两项均不正常的病例占31.5%。2)从和PNH核型异常检出率为13.5%,SCD阴性病例占19.2%。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MDS,且两项均不正常患者仅为1.4%。3)MDS,RCMD,AA和回顾性白前有相同染色体异常,但有不同的克隆性异常检出率。4)MDS从SCD阳性转变为阴性,从保持阳性或阴性转变为阳性。结论:1)白前和MDS发展为白血病,或白前转变为MDS而后发展为白血病的共同机制在于骨髓细胞SCD阴性。它可能与胸苷酸代谢异常和胸苷酸合成酶基因扩增并长期积累有关。2)白前、MDS和AA可能有共同的细胞克隆起源。这一点已为AA/AML家系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反基因V-erbB寡核苷酸(ODN)产品对大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动物模型进行基因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可能的毒性反应. 方法 尾静脉注射或口服治疗.对42只动物应用不同给药方法和剂最进行治疗.(1)尾静脉注射给药,以常规剂量(D)0.56mg/kg和0.5×D两个剂量对17只大鼠MDS进行治疗.并以8只未经任何治疗的MDS为对照.在2~3个月的观察期,17只大鼠MDS均有骨髓原始和早幼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其中,94.1%(16/17)大鼠骨髓象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对照组8只MDS,3只从RA发展为RAEB.4只死于内脏出血,未见逆转为正常者.(2)口服用药14只动物,分别以1×D、0.5×D和0.25×D 3种不同剂量. 结果 仅1×D有效,其余2种剂量均无效.(3)将反基因V-erbB寡核苷酸与CpG寡核苷酸联合应用,对MDS、AEL和AML进行尾静脉注射治疗,发现此2种寡核甘酸治疗,显效时间明显缩短.但上述方案仅对MDS和AEL有效,而对AML则无效.(4)疗效原理研究证明,反基因V-erbB ODN能抑制大鼠MDS中白血病的发展,而中心错配的反基因V-erbB ODN和正基因V-erbB ODN则不能. 结论 在0.56mg/kg剂量下,此产品对大鼠MDS,不论静脉注射或口服用药均有明显的疗效,且毒性不显.治疗恢复期间大鼠平均体重增加98g且生育能力完好,说明此产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反基因v-erbB ODN通过形成巩固三链DNA结构,抑制内源性V-erbB表达和扩增,从而显示疗效.  相似文献   
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化学诱变剂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大鼠(TR_1)骨髓病变。以35mg/kgDMBA给出生30—45天的大鼠尾静脉注射,分4组,每周分别给药1—4次,其中连续给药2—4次组均可发生明显的骨髓红系和巨核系病态造血,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白血病,且绝大多数为红白血病。实验结果证明,大鼠2—4次给药后3个月内骨髓象和血象变化与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似,其严重程度与DMBA的剂量积累相关,即1次给药组13只大鼠均不发生MDS;2次给药组2/6发生MDS,其中1只发展为白血病;3次给药组9/14发生MDS,其中1只发展为白血病;4次给药组15/16发生MDS,其中8只发展为白血病。3—4次给药组MDS病期为3—4个月,足以满足MDS实验研究。应用v-erbB探针和Southern印迹杂交法,结果显示大鼠MDS及其发展的红白血病与人MDS、红白血病、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有相同的c-erbB基因重排和扩增,表明此大鼠MDS模型适合于研究人MDS发病机理与人MDS基因治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Southern印迹杂交结果设计并合成适当引物。方法以32例MDS、13例可疑MDS、53例其他血液病和8例正常人骨髓细胞DNA为模板进行PCR。根据PCR结果和用于上述Southern印迹杂交的限制性酶切位点,设计并合成2个寡核苷酸(Oligos)经地高辛标记,对33例MDS(包括转白血病者),3例可疑MDS和19例其他血液病患者骨髓细胞涂片作原位杂交(ISH)。结果MDS有共同的PCR产物电池带型。MDS原位杂交均呈阳性反应。对照组19例中仅有1例AA阳性反应,可疑MDS3例中有2例阳性反应,且杂交信号的增强与MDS转白血病相关(P〈0.01),也与SCD阴性相关(P〈0.01)。结论建立起MDSPCR基因诊断法,笔者设计的两条Oligos所包含的限制性酶切位点的确是MDSC-erbB重排位置和重排/扩增位置,为MDS基因治疗提供了靶基因的靶位置。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复发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雷健玲,冯宝章,卞寿庚急性白血病(AL)复发机制、复发的早期发现和防治是当今血液学难题之一。迄今为止,国外已有数百例复发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研究报告[1,2]。国内尚未见此类报告。近年来,找们在大系列研究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证明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与白血病发生和骨髓再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鸡原始红细胞增多症病毒癌基因V-erbB作探针,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对8例不同贫血状态下的血液病,包括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例家族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其亲属,1例缺铁性贫血(IDA)和1例范柯尼贫血(FA)等进行检测,并以7例AL、MDS和AA父母为对照。结果:MDS和AL有C-erbB1重排/扩增。患者父母仅有C-erbB1重排,大多数无胚系扩增;MDS和IDA有C-erbB1胚系扩增,但IDA无C-erbB1重排;正常人大多数与其父母一样,既无C-erbB1胚系扩增,也无C-erbB1重排。结论:C-erbB1即EGFR基因重排/扩增与MDS和AL有关,且其胚系扩增可能还与骨髓再生相关。白血病的发生还可能与骨髓再生有负相关,且对EGF不依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因素 TNF- α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在大系列 MDS细胞遗传学研究基础上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对 2 3例 MDS、17例 AA、10例 AL 和 8例 ITP等患者骨髓液进行 TNF- α活性水平的测定。结果 :MDS TNF- α活性水平有明显增加、AL 则有显著性增加 (P<0 .0 5 )并同它们中染色体核型异常和 SCD阴性检出率的增加相一致。AA与正常人差别不明显 ,ITP与正常人几乎无差别 ,这同它们中大多数患者骨髓细胞核型正常和 SCD阳性的结果相一致。部分病例随访结果显示 ,当 MDS转白血病时不仅其骨髓细胞 SCD由阳性转阴性 ,其 TNF- α活性水平呈数倍于正常值的扩增。结论 :尽管 MDS和 AA同属造血干细胞病并有共同的遗传背景和发病早期 ,但前者主要还与体液免疫抑制因素 (TNF- α)相关 ,而后者则还与细胞免疫抑制因素 (如 T-淋巴细胞 )相关 ,因而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