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3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血管疾病在2002年中有不少进展,现就以下主要问题归纳如下:1.冠心病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进展1.1.1 模式转变 应是建立快速的绿色通道:救护车-胸痛中心-导管室或溶栓-CCU,可大大缩短AMI患者door-to-needle或door-to-balloon时间。此模式可在症状发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心衰)是老年人住院的常见原因。美国研究资料[1]显示,心衰的诊治每年约需支付5亿美元,其诊治费用占整个卫生支出总数的1%~2%。欧洲的情况也大抵相似,心衰也是老年医疗保险最常见的疾病。目前,在我国心衰的患病率为0.9%(约400万人),大部分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2]。本文重点介绍老年多病因心衰(multifactor heart failure in theeldery,MHFE)的治疗策略。1MHFE的主要特征MHFE是指老年人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引起心脏损害导致的心衰。它具有独特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临床特点,治疗更有别于单病因心衰。MHFE的概念在国内于20…  相似文献   
3.
肺动脉高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标准:平均肺动脉压必须超过25毫米汞柱。日本学者则认为,许多肺动脉高压患者虽已出现严重症状,但静息时平均肺动脉压仍未超过25毫米汞柱,因此,建议把这一标准规定为20毫米汞柱。本病病因不明,特征是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明显增高,多在20~40岁起病,发病率女性为男性的2.5~3倍。但我国两性的发病率则相近,甚至男性比女性更高。有些患者有家族性因素,表现为同胞兄弟先后发病。继发性肺动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结构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52名临床怀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男性119名,女性33名)分为冠心病组(117人)和正常对照组(35人),用高分辨率超声心动仪检测所有患者的双侧颈动脉(CCA)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及其数量,计算几何形状改变(R/IMT)。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内径、IMT、颈动脉半径和IMT的比值(R/IMT)均和年龄增长显著相关。冠心病患者的CCA斑块发生率、斑块数和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0、0.001和0.007),R/IM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斑块对诊断冠心病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71.4%,OR=7.167;CCA斑块发生率和斑块数在多支冠脉病变者显著高于单支病变者(P=0.000及P=0.004),CCA斑块发生率(r=0.098,P=0.050)和mD(r=0.258,P=0.003)和冠脉Censimi积分显著相关。结论 颈动脉结构改变与年龄增长显著相关。CCA斑块、IMT对预田冠心病危险性有益。  相似文献   
5.
<正> 异搏定对大多数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无效,并常使之恶化。但有极少数室速,异搏定疗效却非常突出,其中一部分为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特发性室速,其发生可能与延迟后去极化所致的触发活动有关。本文报道两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异搏定有效的室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应用多巴酚丁胺静点的9例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效应。结果多巴酚丁胺有较明显的增加心排出量和中度降低肺动脉楔压(PWP)及体循环血管阻力(SVR)作用,对心率和血压影响较少,适用于泵衰竭时心排出量降低,PWP中度增加的患者,若有明显低血压时可加用多巴胺。  相似文献   
7.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胡大一许玉韵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级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VT/VF)〕的一级预防对象即是临床上尚未发生过此类心律失常的病人。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的病人如无使用β-受体阻断剂的...  相似文献   
8.
在以往的10年中,钙拮抗剂异搏定已成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之一。但它对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成功率却很低。Stewart等最近的研究表明异搏定可能导致室速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及(或)心电不稳定性的恶化。他们报告的15例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由于被误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其中13例使用异搏定治疗,结果全部出现临床病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6 3岁 ,发现高血压 10年 ,因呼吸困难2 .5h ,于 2 0 0 1年 12月 2 3日急诊入院。患者于 10年前因出现头晕、胸闷 ,查体发现血压增高 ,最高达2 6 0 /15 0mmHg ,在门诊服用多种降压药物 ,包括硝苯地平、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卡托普利 (开博通 )等药物治疗 ,血压一直控制不理想 ,一般约在 170 /110mmHg。患者于入院前 2 .5h ,排便时突发呼吸困难 ,呈端坐呼吸 ,口唇发绀 ,咳嗽 ,咳白色泡沫样痰 ,伴大汗淋漓 ,急诊入院 ,诊断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给予吸氧、静脉注射乌拉地尔、呋塞米、毛花甙丙等药物治疗 ,症状好转后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进一步理解T波和U波的关系及U波在长QT综合征(LQTS)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对11例LQTS患者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评价其手术前后及跟踪期间ECG上U波和T波变化。结果术后QTc(校正的QT间期:从0.50±0.05s到0.47±0.03s,P=0.02)、QTp(从QRS波起始到T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37±0.07s到0.33±0.06s,P=0.041)和QTpc(校正的QTp:从0.37±0.07s到0.34±0.05s,P=0.006)均显著缩短。同时QU间期(从QRS波起始到U波结束)、QUc(校正的QU间期)、QUp(从QRS波起始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QUpc(校正的QUp)却无显著改变。TpTe(同一导联上T波顶点到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无显著变化,但TpTe-max(12导联中最早的T波顶点到最晚的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代表跨壁复极离散度:0.21±0.09s到0.18±0.07s,P=0.02)显著降低。U波幅度、T波幅度及U/T幅度比值均无显著变化,但TpUp(T波顶点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16±0.06s到0.19±0.05s,P=0.041)显著增加。手术后2天内,多数患者U波更明显并叠加于T波之上形成T-U融合现象;但随后融合程度逐渐减轻。结论LQTS患者的U波与T波具有不同的起源机制,因此在诊断LQTS测量QT间期时不应包含U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