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6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比较HCV不同基因型核心蛋白(core)在肝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构建6a基因型HCV core的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6a)[pCore(6a)];分别将1b、3a和6a基因型HCV core质粒以及空质粒pcDNA3.1/myc-His(-)(pNC)瞬时转染HepG2细胞,48小时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发生的情况;利用Real-time PCR检测胱冬肽酶-3的mRNA水平变化;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胱冬肽酶-3的活性变化,比较HCV不同基因型core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了6a基因型HCV core的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6a)[pCore(6a)];与pNC组相比,表达1b、3a和6a基因型HCV core的HepG2细胞中,Annexin V+细胞数均显著减少,其中6a基因型core较1b和3a基因型core作用显著(P=0.000、0.001);同时实验组中凋亡效应分子胱冬肽酶-3的mRNA水平及其活性较对照组均降低;其中与1b和3a基因型core相比较,6a基因型core显著降低胱冬肽酶-3的mRNA水平,而在抑制胱冬肽酶-3活性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 HCV不同基因型core对细胞凋亡的作用不同;基因6a型core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HCV基因6型核心蛋白可能更易导致肝癌的发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Kpn)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型。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本院分离到的肺炎克雷伯菌,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6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采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菌株产碳青霉烯酶,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纸片法检测金属酶表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酶(KPC)基因及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6株CRKP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氨曲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均耐药,对多黏菌素、米诺环素、磷霉素、阿米卡星等敏感,改良Hodge试验提示6株CRKP均产碳青霉烯酶,EDTA纸片法检测显示不产金属酶;PCR鉴定出该6株CRKP均携带blaKPC-2型基因,部分菌株携带blaSHV及blaTEM型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结论 BlaKPC-2耐药基因为Kpn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8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治愈组(13例)和死亡组(1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28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11~80岁,肥胖6例(21%),妊娠5例(18%),主要临床表现是高热、肌痛、呼吸困难及咯血痰。28例患者都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入组患者均给予机械通气、奥司他韦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治疗,4例(14%)患者给予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治愈13例(46%),死亡15例(54%)。89%(25/28)患者血糖升高,基础患有糖尿病4例患者死亡,病死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APACHEⅡ评分显著升高,死亡组继发消化道出血的比例显著高于治愈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咯血痰及APACHEⅡ评分升高是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3079例,在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148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49例(合并糖尿病组),未合并糖尿病患者99例(非合并糖尿病组);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405例患者中,根据有无SBP又分为SBP组(246例)和无SBP组(159例).记录相关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转归差,且真菌感染和混合感染发生率高.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SBP组转归差.结论 肝硬化患者合并糖尿病时更易并发SBP,且抗感染疗效及预后差,更易发生真菌及混合感染;糖尿病与感染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3079例,在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148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49例(合并糖尿病组),未合并糖尿病患者99例(非合并糖尿病组);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405例患者中;根据有无SBP又分为SBP组(246例)和无SBP组(159例)。记录相关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在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转归差,且真菌感染和混合感染发生率高。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SBP组转归差。结论肝硬化患者合并糖尿病时更易并发SBP,且抗感染疗效及预后差,更易发生真菌及混合感染;糖尿病与感染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胰腺细胞cDNA文库中与HBsAg相互作用的结合蛋白的基因.方法扩增人胰腺cDNA文库并纯化鉴定,将其转人酵母菌Y187;诱饵质粒PGBKT7-HBSAg转入酵母菌AH109.将以上二者进行配合,在SD/-Trp/-Leu/-His/-Ade和X-a-Gal培养基上进行双重菌落筛选;提取阳性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DH5a并测序,在GenBank中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获得了6个与HBsAg相结合的蛋白,包括顺乌头酸酶、CDK5RAP3、羧肽酶B1、胰脂肪酶、辅脂肪酶、弹性蛋白酶.结论 筛选出的胰腺细胞蛋白与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较密切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并阐明乙肝病毒(HBV)感染引发糖脂代谢紊乱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CV NS5A反式激活基因NS5ATP9对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NS5ATP9基因表达质粒、NS5ATP9干扰RNA质粒及各自的对照空质粒转染到HepG2细胞中,48h后换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h诱导细胞凋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染后NS5ATP9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Annexin V/7-AAD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Bax蛋白表达,综合观察NS5ATP9对HepG2细胞血清饥饿诱导凋亡的影响。结果 Annexin V/7-AAD检测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细胞相比NS5ATP9过表达组早期凋亡和总凋亡率显著减少(P0.05);而NS5ATP9干扰RNA组细胞的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和总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JC-1检测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NS5ATP9过表达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保持正常形式的比例增加,而出现去极化电位形式的比例显著减少(P0.05);而NS5ATP9干扰RNA组线粒体膜电位保持正常形式的比例显著减少(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NS5ATP9干扰RNA组促凋亡分子Bax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NS5ATP9过表达组Bax表达量则有下降趋势。结论 NS5ATP9基因抑制血清饥饿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验证HBV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与人胰腺突触角蛋白6 (STX6)在细胞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HBV影响糖、脂代谢机制奠定研究基础.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ACT-STX6,采用哺乳动物双杂交技术验证LHBs与STX6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实验组和各阴性对照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值均存在差异,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LHBs与人胰腺STX6在胰腺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HBV Pre-X在真核表达栽体PcDNA3.1-myc-his-HBV pre-X转染的HepG2细胞中的表达,并筛选其中的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HBV pre-X转染HepG2细胞后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将pcDNA3.1-myc-his-HBV pre-X和pcDNA3.1-myc-his载体分别转染HepG2细胞后,提取mRNA后逆转录为cDNA,运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经ApsI、BstXI双酶切鉴定,转染HepG2细胞后HBV pre-X表达经蛋白免疫印迹证实:经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发现,其中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和下调的分别是200个和62个.结论:筛选HBV pre-X转染HepG2细胞后的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从而为乙型肝炎病毒合并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并脂肪肝(fatty liver,FL)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病毒和代谢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18例初次就诊且未行抗病毒治疗的CHC,根据是否伴FL分为FL组55例和非FL组63例.检测两组A-FABP水平,并比较其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水平(F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相关性.结果 FL组TG较非FL组明显升高,FINS、HOMA-IR及A-FABP血清水平明显低于非FL组(P<0.05).相关性及回归分析表明,A-FABP同BMI、FPG、FINS、HOMA-IR明显呈正相关,并且同TG水平明显负相关,FINS是A-FABP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r2=0.830,P<0.01).结论 CHC并发FL与患者血清A-FABP水平下降密切相关,与病毒因素不相关,且FINS是此类患者A-FABP水平变化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