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国10省(市)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住院病例哨点监测纳入的流感成年人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重症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2月至2014年6月中国10省(市)SARI哨点监测医院纳入的符合SARI定义的≥15岁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调查,采集呼吸道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按检测结果将病例分为流感住院组和非流感住院组,分析两组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重症危险因素。结果 10家哨点医院共纳入3 071例SARI成年人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240例(7.8%),以A(H1N1)pdm2009和A(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病例年龄M为63岁,≥65岁老年人占47.1%。144例(60.0%)患有至少1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流感病例肺气肿比例(7.9%)高于非流感病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3,P=0.047)。19.4%的流感育龄妇女为孕妇,240例流感病例中仅有1.1%在过去一年接种过流感疫苗。流感住院病例中咽痛、呼吸困难所占比例高于非流感住院病例。17.5%的流感病例收入重症监护室治疗,与非流感住院病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23.1%的流感病例在发病后使用了抗病毒药物治疗,高于非流感住院组(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流感住院病例中41.5%出现并发症,病毒性肺炎比例明显高于非流感组(P<0.001)。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入院时间>7 d(RR=1.673,95%CI:1.071~2.614)、患有哮喘(RR=15.200,95%CI:1.157~199.633)、免疫抑制疾病(RR=5.250,95%CI:1.255~21.960)、怀孕(RR=21.000,95%CI:1.734~254.275)是流感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成年人流感住院病例主要集中在≥65岁组,流感疫苗接种率极低、抗病毒药物使用不足,应推荐孕妇、老年人、慢性病病例等高危人群每年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流感住院病例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航班同乘人员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检出情况,为有效确定风险人员排查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国2020年4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航班同乘人员信息,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指示病例发病前不同时间、不同座位距离和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流行期的同乘人员核酸阳性检出率。结果 研究期间,新冠病毒感染者共涉及370架次航班和23 548名同乘人员,累计判定指示病例433名。指示病例的同乘人员中,核酸检测阳性人员72名,其中,与指示病例同行人员57名,非同行人员15名。对15名非同行的阳性同乘人员进一步分析显示,86.67%在指示病例诊断后3 d内发病或检测阳性,乘机时间均在指示病例发病前4 d内,指示病例前后三排内的阳性检出率为0.15%(95%CI:0.08%~0.27%),显著高于前后三排外的阳性检出率[0.04%(95%CI:0.02%~0.10%),P=0.007],前后三排内各排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7)。不同类型变异株流行期间,非同行的同乘人员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中,非同行人员阳性检出集中在指示病例发病前3 d内。结论 指示病例航班同乘人员的风险排查时间可设定为指示病例发病前4 d内。指示病例前后三排内的同乘人员应作为优先排查人员,并作为密切接触者进行管理,座位距离在指示病例前后三排外的同乘人员可作为一般风险人员进行排查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流感大流行的百年历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感大流行在过去100年间出现过5次(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年"亚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1977年"俄罗斯流感"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累计数亿人感染和数千万人死亡。历史文献表明5次大流行均波及我国多个地区,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影响,其中1957、1968和1977年流感大流行被认为是从我国开始暴发。流感大流行直接促使我国设立公共卫生机构和流感专业部门,并在科学研究与疫情防控上加大投入。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流感大流行的准备与应对,承担流感领域领导者的责任,为全球健康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流感疫苗应用现状及促进预防接种的政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感是一种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流感疫苗在我国是二类疫苗,年平均接种率仅2%~3%。接种率低的原因包括公众对流感和流感疫苗认知不足、医务人员极少推荐、接种服务可及性和费用等。为促进我国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降低流感对公众的健康危害和经济负担,应考虑采取综合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包括采用不同筹资方式和机制,提高重点人群的接种意愿和接种率、改进免疫服务公平性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流感和疫苗预防的认识,改进临床预防实践,通过制订临床指南、路径、专家共识等多种渠道,推动临床医生对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建议的推荐;加快预防接种工作体系建设,为公众提供更方便、可及和规范的预防接种;加大新型流感疫苗研发支持力度,加快新型流感疫苗上市应用;修订我国药典中"妊娠期妇女为流感疫苗接种禁忌"的条款。  相似文献   
5.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8-2019)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国内批准上市的灭活流感疫苗为三价(ⅡV3)和四价(ⅡV4)疫苗,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第二类疫苗,实行自愿、自费接种。为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应用工作,中国CDC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2014年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8-2019)》。本指南主要更新了以下内容:流感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流感疫苗的种类、2018-2019年度流感疫苗抗原组份、ⅡV3和ⅡV4疫苗的免疫反应、免疫持久性、免疫原性、效力、效果、安全性、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等;并基于现有的科学证据,提出了2018-2019年度流感疫苗预防接种的建议。本指南建议:原则上,接种服务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接种服务。对可接种不同类型、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为降低高危人群罹患流感及感染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风险,指南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60岁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为优先接种对象;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6月龄至8岁儿童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17-2018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防疫部门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流感防控相关的各级CDC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点的接种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儿科、内科、感染科等医务人员,以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来减弱或清除病原体对机体的影响。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内特异性抗体动态变化特征对于疾病认识、诊断、以及疫苗研究与防控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同类型特异性抗体产生和持续时间、抗体水平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增进对新冠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学特征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传染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传染性特征是调查病例感染来源、确定密切接触者范围和病例隔离时间等防控措施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技术报告与专业指南等资料进行综述,基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两个维度的研究结果,探讨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阶段的传染性特征。现有研究提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末和发病期均可分离到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发病4~6 d后在上呼吸道样本中病毒载量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提示在潜伏期末和发病1周内的传染性相对较强。个别病例在恢复期尽管可再次检出新冠病毒核酸,但未发现具有传染性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早期围堵策略概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并迅速向全国蔓延。在疫情发生初期,我国采用围堵策略,并围绕此策略要点实施一系列核心措施,包括社会动员、加强病例隔离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封锁疫区和交通管控以减少人员流动、增加人际距离、环境卫生措施以及个人防护等,以期尽快将疫情控制在武汉等有限地区。本文对围堵策略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核心措施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围堵策略及核心措施的公共卫生意义,并基于措施效果的全面评价与疫情发展的态势评估提出下一步考虑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2019年10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预计10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9月继续上升,但规模可能低于前3年10月的平均水平。 国庆期间北京市需重点关注流行性感冒(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诺如病毒病等肠道传染病,以及登革热、疟疾、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病等输入性传染病。 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地区处于登革热高发期,本地传播地区和病例可能将继续增多。流感目前处于低流行态势,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流感活动季节,建议各地提前做好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食物中毒10月将逐渐下降。 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仍将持续发生,但输入我国的风险低。 2019年我国公民在国庆假期旅行时,境内游需关注登革热、诺如病毒病、霍乱、季节性流感等传染病疫情以及食物中毒的风险,出境游需关注登革热、霍乱、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黄热病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疫情的风险。结论需要对国庆活动期间的公共卫生风险、登革热予以重点关注,对季节性流感、食物中毒、国庆假期旅行卫生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我国<15岁儿童流感确诊病例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临床特征及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10省市2009年12月至2014年6月SARI哨点监测系统纳入的<15岁儿童流感实验室确诊住院病例。通过调查表收集病例人口学、既往疾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和结局等信息,描述临床特征及流感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的2 937例儿童SARI住院病例中,190例(6.5%)为流感确诊病例。流感确诊病例中,男性123例(64.7%),<5岁儿童139例(73.2%),年龄M=3.0(IQR:1.0~5.0)岁。20例(10.5%)至少有一种慢性基础性疾病,其中慢性心血管疾病(3.2%)、免疫抑制性疾病(3.2%)和肿瘤(2.6%)最常见。发热(92.6%)和咳嗽(88.8%)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肺部听诊异常(51.1%)和X线表现肺部异常(36.1%)是最常见的临床体征。29例(15.8%)出现并发症,以肺炎(15.3%)为最常见的并发症。16例(8.6%)服用抗病毒药物,4例(2.2%)收入ICU治疗。危险因素分析提示,<6月龄是流感病毒感染的保护因素(OR=0.406,95%CI:0.203~0.815),5~9岁是流感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OR=2.535,95%CI:1.059~6.066)。结论 流感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儿童,不同年龄组病例感染流感病毒的风险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