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764篇
  免费   14673篇
  国内免费   8797篇
医药卫生   168234篇
  2024年   360篇
  2023年   1753篇
  2022年   3940篇
  2021年   6116篇
  2020年   5160篇
  2019年   3395篇
  2018年   3646篇
  2017年   4220篇
  2016年   3531篇
  2015年   5707篇
  2014年   7531篇
  2013年   8836篇
  2012年   12852篇
  2011年   13366篇
  2010年   11365篇
  2009年   10145篇
  2008年   10785篇
  2007年   10578篇
  2006年   9657篇
  2005年   7953篇
  2004年   6052篇
  2003年   5292篇
  2002年   4164篇
  2001年   3674篇
  2000年   2719篇
  1999年   1482篇
  1998年   630篇
  1997年   689篇
  1996年   530篇
  1995年   406篇
  1994年   389篇
  1993年   238篇
  1992年   187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97篇
  1987年   82篇
  1986年   75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7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11篇
  1957年   11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临床观察白花蛇舌草干预湿热瘀滞型肠内多发息肉患者内镜治疗术后复发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随机空白对照试验设计,选取2019年9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结直肠多发息肉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6例。对照组行内镜治疗术给予常规治疗后无药物干预,试验组在对照基础上给予白花蛇舌草汤剂(每日取白花蛇舌草15 g、大枣3枚,煎取400 mL汤剂,分2次饭后温服)治疗,连续干预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1年肠道内息肉的复发率、息肉数目、息肉最大直径、中医证候评分及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差异。结果 干预1年后,试验组复发9例(14.75%),对照组复发21例(33.33%),两组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患者治疗后息肉复发率均较对照组同类型降低,差异显著(P<0.05);术后1年试验组息肉最大直径及息肉数目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显著(P<0.05);术后1年试验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术后1年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应用白花蛇舌草干预结直肠息肉术后患者,1年后明显降低肠内息肉的复发率,尤以腺瘤性息肉、重度异型增生、BMI超重患者更显著,不仅改善临床症状,还能有效预防结直肠息肉的复发,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背景:原发性线粒体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其中周围神经是线粒体病的常见受累器官之一。 目的:总结COX20基因变异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COX20基因变异相关周围神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基因检测结果及治疗效果,并以“COX20”、“线粒体复合物Ⅳ缺乏症(Complex Ⅳ deficiency)”为关键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21年12月。总结已报道COX20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和COX20基因变异位点。 结果:4例患儿纳入分析,男、女各2例,其中3例自幼运动发育落后。4例均在儿童期起病,均以行走不稳为首发症状。肌电图均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改变,感觉神经轴索受累为主。4例患儿均携带COX20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包括错义变异2个,无义变异和移码变异各1个,其中移码变异c.262delG(p.E88Kfs*35)尚未见报道。文献复习目前共报道COX基因变异18个家系22例患儿(包括本文病例),起病中位年龄为5(1.0~17)岁,22例均以行走困难或步态不稳起病,11例(50.0%)有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病程中14例(63.6%)出现构音障碍,14例(63.6%)出现肌力下降和/或足部畸形,8例(36.4%)出现共济失调,6例(27.3%)出现肌张力障碍,5例(22.7%)存在认知倒退等。21例患儿行神经传导及肌电图检查,19例(90.5%)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头颅(18例)及脊髓(10例)MR检查提示,脊髓萎缩4例(40%),小脑萎缩4例(22.2%)。9例患儿已无法独立行走,丧失独立行走能力中位年龄为10(7~21)岁。目前共报道9个变异位点,4种变异类型,其中错义变异5个,剪切变异2个,无义变异和移码变异各1个。 结论:COX20基因变异患者多早期起病,以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表现,可合并构音障碍、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认知倒退等,病情逐渐进展,致残率高。COX20基因变异类型以错义变异最常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环状RNA hsa_circ_000686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全转录组测序筛选结直肠癌中特异circRNAs表达谱,挑选出差异表达显著的hsa_circ_0006867,qRT-PCR检测54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sa_circ_0006867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hsa_circ_0006867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测序获得circ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差异表达谱,qRT-PCR验证hsa_circ_0006867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P<0.05)。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ROC曲线显示hsa_circ_0006867诊断结直肠癌AUC为0.851(95%CI:0.775~0.927),当截断值为0.0146时,敏感度为88.46%(95%CI:0.770~0.946),特异度为73.08%(95%CI:0.598~0.8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hsa_circ_0006867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与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密切联系,可作为潜在结直肠癌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肥胖是PCOS异质性临床表现之一,超过50%的PCOS患者超重或肥胖。肥胖型PCOS主要表现为高雄激素血症、中心型肥胖和糖脂代谢紊乱,非肥胖型PCOS主要表现为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异常升高。尽管肥胖型和非肥胖型PCOS均存在内分泌代谢异常,然而肥胖可加重PCOS糖脂代谢紊乱;肥胖型PCOS还表现脂肪代谢的异常。综述肥胖型PCOS患者的临床特征、性激素水平、糖脂代谢特征,旨在为肥胖型和非肥胖型PCOS患者新的分型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著高于 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2=7.292,15.125;均P<0.01)。结论 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动物智能在军事学的应用及意义。方法:以学术论文、新闻、报纸、智库报告等作为信息源,综合研究国外动物智能军事应用实例及内在关联,描述动物智能在未来战场应用场景。结果:动物智能军事应用主要是动物特殊能力的军事应用和动物智能的仿生武器应用。结论:动物部队、仿生作战部队和动物战术是未来战争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智能的隐匿、灵活、多变等特点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