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0篇
工业技术   37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山地城市径流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重庆主城某大学校园为例,对路面、屋面和绿地等3种典型的城市下垫面径流水质进行了监测,指标包括pH、悬浮固体(S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等。研究结果表明:除TP外主要污染物质的平均浓度均超过地表水环境Ⅴ类标准,降雨径流SS的平均浓度可高达1.73×103mg/L,COD和NH3-N平均浓度可高达76.25 mg/L和3.67 mg/L;存在显著地初期冲刷效应,混凝土路面的SS、COD、NH3-N的初期径流浓度分别为2.33×103mg/L、106.4 mg/L、5.64 mg/L,初期径流浓度相当于全场降雨径流浓度的2-4倍左右,其最高值出现在产流后10~15 min内。对比3场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水质,降雨强度越大,径流污染物浓度越高,其中降雨强度对大坡度路面的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从土地利用规划提升雨洪承灾能 力的作用机制以及雨洪管理目标下的土地利 用规划研究与行动两个方面梳理了目前提 升雨洪承灾能力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进 展。已有研究中,土地利用与雨洪过程之间 的双向影响机制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对提升 雨洪承灾能力的作用机制等还需进一步深 入,土地利用的雨洪承灾能力评价体系、提 升雨洪承灾能力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 模式及其关键控制要素体系等亟待构建。基 于已有研究及其问题,提出了提升城市雨洪 承灾能力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趋势和未来 的研究议题,包括雨洪承灾能力评价、土地 利用动态调适机制以及强调评估与反馈的 土地利用规划框架。  相似文献   
3.
以江南圩田为研究对象,文章阐释在风景园林生态的语境下,以生态系统服务效能为"法",以空间形态为"式",有法有式,有律可循的观点。通过"水—绿—人"三者的关系,进行传统江南圩田原生空间形态的整体解读,剖析其间蕴含的8个维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反思当下圩田地区建设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进而探讨传统江南圩田生态智慧对当代圩田地区发展与规划实践给予的启示:"顺水而为"适度改造自然的理念;形成三生融合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以及与水相协调的传统社会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状管道破坏数据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后果建立了城市污水管道实际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属性理论提出了城市污水管道实际健康度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四川岳池城东新区城市污水管道的实际健康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运用城市污水管道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到的实际健康度,可以客观地反映城市污水管道实际整体健康状况,可为确定管道维护顺序和维护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旧城改造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有效地进行旧城更新改造,对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城市经济定量分析角度入手,提出了旧城改造开发容量的概念、模型,土地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土地等级评价因素权重的AHP模型;以旧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约束条件,以经济作为目标函数,提出了基于旧城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目标确定旧城开发容量的上限模型,及基于市场行为的经济目标确定旧城开发容量的下限模型,使旧城改造始终处于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有序控制之中;并以ARCGIS为平台,结合南阳市旧城改造规划设计研究,得出旧城改造开发强度专题数据地图,对在GIS平台下合理确定旧城改造的开发容量,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实践为研究对象,可以更好地认知和理解生态实践的基本规律,为成功的生态实践指引方向。本文从生态实践的本体论视角,界定了生态实践概念和内涵,提出了生态实践具有的系统有机性、场境依赖性、社会多样性、空间匹配性、时间联接性、要素协变性等六个特征。生态实践的逻辑强调实践主体和实践对象的统一性,总结出生态实践逻辑的五个基本法则:整体律、适境律、容错律、适应律、反馈律。五个基本法则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并避免错误的实践行动。根据知识来源将生态实践知识划分为生态科学知识、地方默会知识、实践动机知识、程序性知识等四类,构建了知识类型→问题诊断→目标制定→规划控制→实施管理→反馈调节→知识更新的生态实践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重庆市北部新区九曲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介绍了湿地公园建设对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山地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和规划途径,以期为山地城市的生态保护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污水管道预报健康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现状管道破坏的可能性及其环境影响后果等因素,建立了城市污水管道预报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城市污水管道预报健康度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四川岳池城东新区城市污水管道的预报健康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到的预报健康度可为确定污水管道检测的优先次序提供依据,健康度较低的管道应优先被检测;在灰色关联评价法中,将模的大小与夹角的大小结合起来,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污水管道与虚拟最健康管道的接近程度;采用多时段管道评价矩阵可避免评价模型的奇异性.  相似文献   
9.
焦作市主城区水环境优化之生态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焦作市主城区内地表水匮乏、旱沟纵横、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质遭受污染的局面,综合中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净水技术等多种生态手段,结合造园手法,提出水循环优化策略及地表水、地下水保护策略,既能有效缓解主城区水环境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又可改善旱沟、塌陷区的不良景观状态。  相似文献   
10.
面对快速城市化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乡空间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城乡环境普遍恶化的问题,通过界定城乡规划法规、环境绩效、环境保护行为主体等概念,采用分析法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与环境绩效的关系。针对规划法规程序性内容的环境主体参与机制保障不足,以及规划法规实体性内容的环境绩效空间约束较弱等问题,基于优化环境绩效的视角,从完善城乡规划法规的相关法、修订城乡规划法规的配套法、补充地方层面的规划法规等3个方面,提出完善城乡规划法规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