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华松  张立立  罗评 《风景园林》2019,26(7):96-100
研究表明,山地城市雨洪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而提升雨洪灾害的适灾能力建设已成为应对山地城市次生灾害频发的迫切诉求。以灾害链相关理论为支撑,围绕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灾害链关键要素,分析、归纳山地雨洪的灾害链及其链式的灾害演化关系和灾变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害链断链”和“城市空间减灾”2个层面的雨洪减灾规划策略,从而达到降低雨洪灾害链频次,减少灾情放大,增大城市安全性的目的;进而以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例,探讨雨洪减灾规划策略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滨海城市雨洪灾害“孕灾机制复 杂、风险暴露度高、承载体脆弱”等典型特征, 应用多源数据与智能分析的雨洪灾害智慧识别 技术,提出了多尺度规划协同的韧性防灾布局的 规划思路,建构了应对滨海城市雨洪灾害的“宏 观—中观—微观”多尺度智慧—韧性海绵城市 规划方法。结合闽三角城市群—厦门市—杏林 湾片区三个典型尺度,进行规划应用探索,包括 流域—城市群层面的孕灾环境与承载体脆弱性 解析、区域生态海绵系统格局建构,城市层面的 雨洪脆弱性评价、承洪韧性空间结构布局、土 地利用规划与避灾场所布局,街区层面的分单元 差异化承洪韧性规划设计及雨洪风险智慧监测 与导控,为滨海城市雨洪灾害的智慧识别与韧性 防控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方法及实践应用支持。  相似文献   

3.
城市区域性雨洪利用规划在我国尚属于新的课题.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深圳市光明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雨洪利用的详细规划,并且制订出一套适合本地、科学合理的城市雨洪利用规划指引及其政策保障措施.对深圳市光明新区雨洪利用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新区雨洪利用目标及控制参数的选择、建设项目雨洪利用审批流程以及雨洪利用的政策保障措施等内容.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指引对新区雨洪利用项目可以提供科学指导,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了雨洪利用项目达到规定的目标.深圳市光明新区雨洪利用的实践对国内其他城市开展雨洪利用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严重雨洪问题、现行规划体系中涉及雨洪控制利用相关规划的欠缺和局限,以及在一些城市开展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中遭遇的困难和思考,总结实践经验,并研究、借鉴发达国家雨洪管理规划的相关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迫切要求,提出我国城市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综合性规划的概念,讨论其构成、主要编制内容及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对如何将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纳入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并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开展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现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立足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现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相关生态问题 ,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针对这种情况 ,提出建立以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从制定新的土地利用及评价标准体系入手 ,在原有土地利用建设经济性指标基础上增加土地自然生态功能指标、土地社会经济性指标、土地文化资源指标三方面内容 ,为全面剖析城市“土地”的生态综合价值提供系统科学的依据 ;在规划编制中根据新标准增加土地基本综合生态状况评析、土地利用潜力评估过程 ,以确定适地性的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土地利用方式方法、适宜的建设开发强度 ,建构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使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更符合城市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 ,切实发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的水文系统,旱涝灾害和面源污染等雨洪问题十分严峻。文章详细介绍了一个土壤因素主导社区规划的国外案例——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伍德兰兹社区,以期为中国新城规划雨洪管理提供思路。文章首先介绍麦克哈格根据土壤水文特性,判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和开发密度的生态规划方法 ;其次从该规划的雨洪控制效果出发,对伍德兰兹社区规划进行评价;最后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颜文涛  黄欣  邹锦 《风景园林》2017,24(1):45-51
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影响生态格局和过程,改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并深刻影响人类的福祉。通过探讨城乡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相互关系,从结合生态系统服务识别与量化的规划分析、融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规划内容、关联社会网络的公众参与机制、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管制政策4个方面,尝试构建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框架。通过将生态服务功能与不同尺度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结合,提出生态系统服务与传统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融合途径。  相似文献   

8.
国际雨洪管理体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钊 《城乡建设》2015,(11):84-85
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自然排水模式下的滞洪蓄水能力锐减,加剧了水环境情势的异化,仅靠传统雨水管渠排水系统难以应对复杂的城市雨水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对雨洪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经验表明,城市应建立以雨洪利用、防洪排涝、控制污染为目标,由源头滞蓄减排、传统排水管渠及开放空间调蓄等共同组成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近年来,国内对雨洪管理规划的认知与研究的关注度明显上升,为推动我国城市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建立,以及城市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和科学的系统决策,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9.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合理搭建区域雨洪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生活和居住安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综合运用SCS-CN水文模型和GIS空间耦合方法,确定淹没区空间定位,划定保障城市安全的红线区域、预防缓解城市危险的缓冲区、城市弹性空间和生态涵养区。评价河流水域的安全空间,构建"点状水源+淹没斑块+河流廊道"的雨洪生态安全格局网络。选取厦门市为研究对象,提炼出雨洪安全格局数值模拟及评价指标,提出高、中、低层级雨洪安全格局的防控方案。同时,在城市规划层面,提出控制红线边界与保护利用、提升空间格局上的集约性规划布局、优化生态水生环境建设,以及加强雨洪管理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土地的集权式管理,美国联邦制实现了分权的管理模式.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规程及土地利用分区模式主要由州政府进行设计.而具体的规划设计和分区管制是针对州下属的各独立建制区和非独立建制区内所有土地未来用途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具有实际土地管制权的机构集中在县、城市或镇一级政府,管理的范围较小,便于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和策略.虽然美国各州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模式都不尽相同,但在规划编制的理念和土地利用分区的设计方面各地区存在一定的共性.美国的土地利用分区体系相对独立于土地利用规划,但又与土地利用规划严格保持一致性.与长期性和战略性的规划目标不同,美国的土地利用分区侧重土地具体、微观的用途.因此,美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效果的高低取决于如何建立高效的、时空延续的土地利用分区体系,及其在土地利用规划长期战略与日常土地管理之间目标转换的应用.换言之,美国的土地利用分区起到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目标分解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天然水文循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河湖湿地、丛林草地等开放空间的水文水力与水生态特性及其在城市雨洪管理中调蓄雨洪、净化水质、支持生物多样化等功能,以及在城市规划中保护、设计和利用这些自然空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整合各类人工与自然雨洪设施,规划构建城市—社区—源头三层尺度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框架,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城市规划应以雨洪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雨洪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极端气候影响下,中国暴雨灾害频发,受灾规模扩大,仅依赖结构性减灾措施已无法有效降低灾害风险,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非结构式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已开发的城市空间,在难以进行"还地与河"时,可尝试加入雨洪管理导向下的土地开发调控作为以减灾为目的的与水共存区土地利用管控单元。对牡丹江市中心老城区进行与水共存区的确定与规划,通过GIS技术构建淹没分析模块,结合SWMM模型模拟研究区域的淹水趋势地图并划分管控单元,从雨洪管理角度对人口和产业方面进行脆弱度分析,通过风险矩阵确定各管控单元的风险等级,从而进行与水共存规划。  相似文献   

13.
戴伟  刘博新 《中国园林》2023,39(7):53-58
城市雨洪灾害的产生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等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证实,单一依靠市政改造雨水管网的传统做法工程成本高、改造难度大,实际效果不理想。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 S)倡导对生态系统的最小干预,将灰蓝绿基础设施有机结合,为城市雨洪韧性规划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采用“理论研究+应用案例”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将Nb S理念应用到城市雨洪韧性规划中的切入点,提出Nb S视角下城市雨洪韧性规划的一些思考;其次,应用MIKE FLOOD模型,对场地雨洪风险进行评估;最后,结合应用案例特点,以堤防岸线、水系网络、水位管理为抓手,阐述了Nb S理念在城市雨洪韧性规划中的具体方案。结果表明,Nb S视角下的城市雨洪韧性规划方案具有可行性,以期共同推动Nb S实施行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原则和规划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对灾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提出了重建思考,以期为未来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载体,土地是各类规划的基本对象,土地利用是各类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管理制度直接决定城乡建设用地供给、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增值分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影响规划的发展理念与编制实施。我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具有多类型、多部门管理的特点,伴随土地制度从建国初期的无偿划拨与计划分配,到改革开放后转向有偿使用制度,引入土地市场,逐步形成了国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类型规划格局,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构建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探索。而规划的演变则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从国家直接支配土地,到"两权分离"下的地方土地发展权管理,再到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央—地方两级土地发展权分级管理,进而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两级土地发展权归口管理的历程。本文在回顾建国70年来我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演进基础上,探析中国特色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变迁及其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关注点的更替,阐释我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演进路径,解析"建设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生态管理"这一关注重点渐次演化以及相应的职能逐步叠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以其雨量不均、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多发等特点,塑造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本文以黄土沟壑区古城防洪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黄土沟壑区古城与当地水土的适应性机制,总结了黄土沟壑区古城雨洪治理系统的规律与特点,指出适水土而生深刻地反映了黄土沟壑地貌下真实的人地关系,对确保古城可持续发展以及今天的城市水系治理、防洪防灾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4)
本文以合肥市包河区为研究区,考虑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影响,用全局最小二乘法OLS Logistic回归模型和GWR Logistic模型来建立土地利用格局与其驱动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的实例研究与模型比较。同时,运用此模型定量地分析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制,预测土地利用未来变化的趋势,可以为包河区及其类似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秦端羚 《规划师》2015,(1):49-51,6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协调两者的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研究从重庆市涪陵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出发,分析两者协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而从协调人口与用地指标、明确部门分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完善法律体系及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等方面探讨两者协调的途径,以期最大限度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日益频发的洪涝灾害、水质污染、河道断流的水环境现状,对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方面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水敏性城市设计"、"健全水循环体系"等理念和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寻求改善水环境的管理对策。依据北方城市的特点,对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技术进行改进优化,提出以"回渗"和"利用"为主的雨洪利用规划方案,建立本土化、生态型的海绵城市体系。以沈阳市为例,通过在交通、绿地、水系和小区等规划建设中采用提高土壤入渗量、调节洪峰、小尺度空间调控等工程技术措施,具体研究雨洪利用的实践方案,构建沈阳市"海绵综合体",从而实现排水防涝、涵蓄水源和美化景观的效益,为北方城市雨洪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与开放空间 系统相互割裂,土地利用布局错位的问题,提 出城市规划层面,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所承载 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多纬度整合的规划 思路。立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核心环节,致力 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 源系统的生态整合,趋利避害。文章通过实地 走访调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城市土地利 用、公共空间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调查 研究,梳理了其中存在问题,并尝试结合案例 实践探索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 通过可相容性分析将环境区分配给可以创造 社会与经济增殖效益的建设土地用途,并以 此获取环境保护的经济与社会支持;运用环 境区与建设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方法,最大化 环境区外部增殖效益;保护地域环境资源并 融入建设土地利用,塑造地域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