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5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嗅神经母细胞瘤(esthesioneuroblastoma,ENB)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文献报道不多,但对其治疗方法的争论却较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手术方式的选择,放射治疗的价值以及是否进行颈淋巴引流区的预防照射等几个方面.结合本院收治病例的情况,着重探讨放射治疗在该病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垂体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tic radiotherapy,SRT)的效果和视力保护问题。方法 11例大垂体肿瘤患者,肿瘤中位直径为4 cm,2例垂体肿瘤距视神经或视交叉的距离≥2 mm,其余患者肿瘤则紧贴视神经或视交叉。本组患者用X线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每次剂量为5~7 Gy,每周2~3次,总剂量为40 Gy。做计划时使80%等剂量线避开视神经或视交叉。结果 肿瘤经分次SRT后体积明显缩小90.9%(10/11),视力有改善者占90.9%(10/11)。结论 SRT治疗大垂体肿瘤是有效的,对于肿瘤距视神经或视交叉的距离≤2 mm的垂体肿瘤,只要掌握好合适的分割剂量和次数,不会出现视力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核医学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活度,进一步估算吸入131I对人体产生的内照射剂量。方法 使用刻度过的NaI便携式γ谱仪对三家医院核医学科97名工作人员进行甲状腺和大腿部131I测量。扣除本底,将甲状腺测量结果转化为摄入量,进而计算全年131I摄入量和待积有效剂量。结果 31名(32%)测量对象甲状腺131I活度大于最低探测活度,活度范围25.11~1 980.30 Bq。假设核医学工作人员在吸入F类形式的131I、监测周期为30 d的情况下,推算的131I年摄入量导致的待积有效剂量最大值为7.47 mSv,88.66%工作人员每年131I摄入量所致的待积有效剂量<2 mSv。结论 核医学人员受到的内照射应该受到关注,从职业健康的角度出发,该职业群体应接受常规的甲状腺131I监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究使用螺旋断层固定野调强(TD)和螺旋断层旋转调强(HT)放射治疗技术在全身照射(TBI)中的应用对比,并评估TD治疗技术下计划的质量和执行效率,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计划设计方案。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身高在120 cm左右的已行TBI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选择TD和HT治疗技术进行计划设计,其中TD分别设计2~12内奇数个均分射野的计划,且起始角度分别从180°和0°开始,其余计划参数都保持一致。最后对设计好的计划剂量分布进行统计,比较TD与HT治疗技术下的计划在靶区的平均剂量(PTVDmean)、均匀性指数(HI)和危及器官(OARs)受量,以评估计划质量,并比较治疗出束时间以评估治疗效率。结果 9野的TD计划相对于HT计划在PTVDmean和靶区HI能达到一致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D<9野的计划相对于HT计划在PTVDmeant=-3.12、-5.41、-20.33、-4.56、-7.22、-11.27,P<0.05)和靶区HI(t=-2.94、-5.18、-15.66、-4.31、-5.51、-9.13,P<0.05)无剂量学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TD计划中起始角度对PTVDmean和靶区HI没有影响。在危及器官方面,≥ 7野TD计划与HT计划在左肺平均剂量与右肺平均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眼晶状体计划危及体积(PRV)的最大剂量(2.14±0.60)Gy与右眼晶状体PRV最大剂量(3.05±0.10)Gy在3野TD计划与H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7、0.63,P<0.05),眼晶状体PRV在最大剂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治疗出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D计划中起始角度对左右眼晶状体PRV最大剂量、左肺平均剂量及治疗出束时间没有影响。结论 对于≥ 9野的TD调强计划相对于HT计划在靶区、危及器官及治疗出束时间方面能达到一致的结果,但在眼晶状体PRV最大剂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刀治疗颅内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自2001年元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颅内肿瘤病人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9—68岁,平均45.6岁。病变位于大脑半球深部者32例,鞍区16例,脑干肿瘤8例;肿瘤直径1—5cm。影像学或病理分类:脑转移瘤29例,脑胶质瘤12例,垂体瘤11例,脑膜瘤4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德国siemens直线加速器和Bmi。LAB X-刀治疗计划系统,进行立体定向分次放疗,5—8Gy/次,2—3次/周,共3-8次/1-3周,剂量范围相当于常规分割50~72Gy。结果全部56例患者中,有效率达85.7%(48/56);颅内高压为最常见的副反应,占46.4%(26/56)。结论X-刀是治疗颅内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4年元月至12月,对56例颅内肿瘤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螺旋断层放疗(HT)在全脑照射保护海马回区(HS-WBRT)计划中各项参数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例行HS-WBRT的患者,在瓦里安Eclipse 13.5医生工作站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勾画,左右海马基于CT图像和MR图像融合勾画,同时外扩5 mm作为海马减量区,靶区为全脑减去海马回区均匀外扩5 mm的区域,危及器官包括海马回区、海马减量区、眼球和晶体。将勾画好的结构和图像传至HT物理师工作站进行计划设计,处方剂量25 Gy/10 F,射野宽度(FW)分别选择1.0、2.5、5.0 cm,螺距(Pitch)分别选择0.215、0.287、0.430,调制因子(MF)分别选择1.5、2.0、2.5、3.0、3.5、4.0、4.5、5.0,剂量计算网格(0.195 cm×0.195 cm),其余计划参数都保持一致,分别设计不同组合参数的计划。最后统计分析不同计划参数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及执行效率的影响。结果:使用不同参数制作的计划均满足临床要求。通过比较不同FW、Pitch和MF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影响,FW和MF影响最大,Pitch无影响。从计划质量考虑,FW为1.0 cm时剂量分布最佳,FW为2.5 cm时次之,FW为5 cm时最差;从治疗效率考虑,FW为5 cm时效率最高,FW为2.5 cm时效率次之,FW为1.0 cm时最差。当FW为1.0 cm时,MF选择2.5左右最佳;当FW为2.5 cm,MF选择4左右最佳;当FW为5 cm时,MF选择4左右最佳;此时减小MF会降低计划质量,而增大MF对改善剂量分布无意义,仅会增加治疗出束时间,降低治疗效率。结论:在进行HS-WBRT的计划设计中,需根据临床要求选择合适的计划参数。当临床侧重计划质量时,可选择FW为1 cm或2.5 cm,此时MF选择对应的2.5左右或4左右最佳;当侧重治疗效率时,可选择FW为5.0 cm或2.5 cm,此时MF选择4左右最佳;当兼顾计划质量和执行效率时,可选择FW为2.5 cm,此时MF选择4左右最佳,实现计划质量和治疗效率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郭跃信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1):993-994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或残存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 1 3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或残存的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按 1 992年福州会议分期标准 , 期 0 % , 期 1 3% , 期 74.6% , 期 1 2 .4% ,外照射鼻咽部 DT66~ 80 Gy/7~ 8周 ,中位剂量 73Gy。对经足量外照射后 2~ 4周鼻咽部及咽旁间隙仍有肿瘤残存的或治疗半年后复发的各期鼻咽癌患者 ,且无远处转移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采用 siemens6m V- X线直线加速器及 Brain LAB头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以 80 %等剂量曲线包绕靶区 ,周边单次剂量为 6~ 8Gy/次 ,3次 /周 ,共 3~ 4次完成。结果 :肿瘤完全消失占 77% ( 1 0 /1 3) ,明显缩小占 1 5 % ( 2 /1 3) ,缩小占 8% ( 1 /1 3)。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或残存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相对罕见的主要表现在皮肤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其常见的亚型是蕈样肉芽肿(俗称蕈样霉菌病)。电子线全身照射作为重要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却存在着剂量分布不均、体位重复差、治疗时间过长等诸多缺点,从而影响疗效及患者预后。近年随着螺旋断层放疗系统的出现与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单位凭借其能治疗超长靶区和实现剂量雕刻式分布的特点,正逐步扩展其在全身皮肤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以便进一步探讨其优劣并确认是否能取代传统电子线全身照射。本文对螺旋断层全身皮肤照射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介绍其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治疗效果及目前存在的顾虑和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