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生物科学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乳突切迹和翼钩为基点的侧颅底分区新方法.方法:在乳突切迹后缘、翼钩、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颧根四个结构间相互连线,区分侧颅底并测量连线的长度.结果: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切迹后缘与翼钩连线和正中线将侧颅底分成内、外侧两个大的三角区,每个区再分成前后两个三角区共四个三角区,即腭和颞下三角、咽三角、关节和听三角、血管神经三角,其中血管神经三角的三边长度左右侧分别为(74.52±5.47)mm和(74.66±5.41)mm、(59.77±3.84)mm和(59.67±3.56)mm、(42.23±3.11)mm和(42.48±2.60)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侧颅底分区方法,且血管神经三角的区域划分更为科学,为临床侧颅底手术入路和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时寻找主胰管减少胰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观测胰腺标本、胰腺动脉与胰管联合铸型标本各10例。结果:主胰管起于胰尾的中部,在胰颈、体、尾部与上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7.51±1.06)mm,(10.98±1.81)mm,(8.44±1.72)mm。胰腺各横断面上主胰管的后距,胰颈处为(2.15±0.61)mm,距胰颈1cm处的胰体部为(5.84±1.11)mm,2cm处为(6.12±0.93)mm,胰尾处为(7.44±0.86)mm。铸型标本中脾动脉有9例走行于胰腺上缘,与主胰管的距离在胰颈左侧2 cm处为(9.37±1.05)mm,胰体部中点处为(11.72±1.63)mm,胰尾处为(8.98±1.01)mm,脾动脉的位置变异1例。结论:在胰颈左侧2cm处按自下而上、由前往后的顺序分离并结扎主胰管可减少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乳突切迹和翼钩为基点的侧颅底分区新方法。方法:在乳突切迹后缘、翼钩、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颧根四个结构间相互连线,区分侧颅底并测量连线的长度。结果: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切迹后缘与翼钩连线和正中线将侧颅底分成内、外侧两个大的三角区,每个区再分成前后两个三角区共四个三角区,即腭和颞下三角、咽三角、关节和听三角、血管神经三角,其中血管神经三角的三边长度左右侧分别为(74.52±5.47)mm和(74.66±5.41)mm、(59.77±3.84)mm和(59.67±3.56)mm、(42.23±3.11)mm和(42.48±2.60)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侧颅底分区方法,且血管神经三角的区域划分更为科学,为临床侧颅底手术入路和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量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骨性结构的距离,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取成人颅骨标本50例(去颅盖标本8例,整颅42例)100侧,测量乳突切迹及其与侧颅底重要孔、裂和管的距离。结果:左右侧乳突切迹后缘距茎乳孔、颈静脉孔外侧缘、颈动脉管外口后缘、破裂孔、棘孔、卵圆孔距离分别为25.16±3.73cm和25.02±3.58cm、30.92±3.50cm和30.45±3.49cm、38.22±3.57cm和38.14±3.43cm、57.23±3.71cm和57.14±3.44cm、47.94±3.83cm和48.32±3.54cm、53.70±3.98cm和53.55±3.75cm。结论:以乳突切迹后缘做为侧颅底手术的定位标志能够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较方便、准确的定位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庆红  罗明英  王岐本  谢应桂  谢明  邝满元 《生物磁学》2009,(13):2454-2455,F0003
目的:初步探讨藤茶总黄酮(TCF)对四氯化碳所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TCF治疗组,第12周处死动物,肾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正常组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态结构无异常;四氯化碳模型组肾的近端小管管腔狭小,上皮细胞萎缩,细胞核浓缩,部分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及少量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出现核浓缩,通透性增加;TCF治疗组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藤茶总黄酮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肾损伤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藤茶总黄酮(Tengcha flavonoids,TCF)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藤茶总黄酮(TCF)治疗组和秋水仙碱(CLC)治疗组.各组以灌胃的形式给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藤茶总黄酮能明显降低实验性大鼠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藤茶总黄酮可通过减少肝组织Ⅰ、Ⅲ型胶原的生成,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骨性结构的距离,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取成人颅骨标本50例(去颅盖标本8例,整颅42例)100侧,测量乳突切迹及其与侧颅底重要孔、裂和管的距离。结果:左右侧乳突切迹后缘距茎乳孔、颈静脉孔外侧缘、颈动脉管外口后缘、破裂孔、棘孔、卵圆孔距离分别为25.16±3.73cm和25.02±3.58cm、30.92±3.50cm和30.45±3.49cm、38.22±3.57cm和38.14±3.43cm、57.23±3.71cm和57.14±3.44cm、47.94±3.83cm和48.32±3.54cm、53.70±3.98cm和53.55±3.75cm。结论:以乳突切迹后缘做为侧颅底手术的定位标志能够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较方便、准确的定位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Le Fort I型截骨术与上颌牙根尖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制订截骨平面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上颌牙槽清晰或出土后仍有牙保留的颅骨,在颅骨梨状孔下缘至上颌结节作一连线作为模拟Le Fort I型术式截骨水平,以上颌牙槽缘为标志,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侧上颌各牙的牙槽缘至上述模拟截骨水平的距离及牙槽缘至各牙根尖端的长度,然后计算出上颌各牙根尖至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结果:上颌各牙相对的牙槽缘至Le Fort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逐渐缩小,右侧中切牙为21.09±1.53mm,左侧中切牙为20.96±1.64mm,右侧第二磨牙为14.94±1.52mm,左侧第二磨牙为14.95±1.59mm;上颌各牙根尖至Le Fort I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也逐渐缩小,而两侧尖牙牙根尖距离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49±1.74mm,左侧为4.69±2.14mm,第二磨牙牙根尖距离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65±1.63mm,左侧为4.49±1.89,两侧尖牙牙根尖和第二磨牙牙根尖至Le Fort I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均比较接近。结论:上颌各牙根尖至LeFort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均在4mm以上,根据前牙中尖牙牙根尖的位置和后牙中第二磨牙牙根尖的位置,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水平在13、23(3|3)根尖及27、27(7|7)根尖上方4mm以上,按此平面作截骨水平较为安全,不易损伤牙根。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与上颌牙根尖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制订截骨平面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上颌牙槽清晰或出土后仍有牙保留的颅骨,在颅骨梨状孔下缘至上颌结节作一连线作为模拟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以上颌牙槽缘为标志,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侧上颌各牙的牙槽缘至上述模拟截骨水平的距离及牙槽缘至各牙根尖端的长度,然后计算出上颌各牙根尖至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结果:上颌各牙相对的牙槽缘至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逐渐缩小,右侧中切牙为21.09±1.53 mm,左侧中切牙为20.96±1.64mm,右侧第二磨牙为14.94±1.52 mm,左侧第二磨牙为14.95±1.59mm;上颌各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也逐渐缩小,而两侧尖牙牙根尖距离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49±1.74mm,左倒为4.69±2.14mm,第二磨牙牙根尖距离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65±1.63mm,左侧为4.49±1.89,两侧尖牙牙根尖和第二磨牙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均比较接近.结论:上颌各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均在4mm以上,根据前牙中尖牙牙根尖的位置和后牙中第二磨牙牙根尖的位置,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水平在13、23(3|3)根尖及27、27(7|7)根尖上方4mm以上,按此平面作截骨水平较为安全,不易损伤牙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