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生物科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利用pTLC、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手段,从海洋真菌Penicillium oxalicum SCS-GAF 0023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为n-butyl isobutyl terephthalate(1),dibutyl terephthalate(2),1,3,7-trihydroxy-6-methylanthraquinone(3),1,6,7-trihydroxy-3-methoxy-anthraquinone(4),isorhodoptilometrin(5),citreorosein(6),emodin(7),methyl-3,8-dihydroxy-6-methyl-9-oxo-9H-xanthene-1-carboxylate(8),pinselin(9),secalonic acid D(10),quinolactacin C1(11),quinolactacin C2(12),quinolactacin A1(13),quinolactacin A2(14),quinolactacin B1(15),3-methyl-1H-indole-2-carboxylic acid(16)。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5和7表现出强的抗草苔虫幼虫附着活性,EC50值分别为3.8和6.0μg/mL;化合物10和15分别对PTPIB和cathepsin B显示中等的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24.0和16.0μM。  相似文献   
2.
对采自海南三亚的中华小尖柳珊瑚Muricella flexuos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及重结晶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得到11个嘌呤、嘧啶类化合物:咖啡碱(1),1,7-二甲基次黄嘌呤(2),1-甲基次黄嘌呤(3),7,9-二甲基-6-氮甲基嘌呤-8-酮(4),7-甲基腺嘌呤(5),1,7-二甲基嘌呤-6,8-二酮(6),尿嘧啶(7),胸腺嘧啶(8)2,’-脱氧尿嘧啶核苷(9)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10),3-乙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11)。其中化合物2~61,1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和11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南海柳珊瑚共附生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寻找具有抗菌和抗附着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应用化学与生物活性相结合的筛选方法,从柳珊瑚共附生微生物中筛选获得代谢产物丰富且具有生物活性的目标菌株并通过大发酵提取浸膏,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解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采自海南三亚的柳珊瑚(Muricella flexuosa)样品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SCSGAA0009,鉴定为链霉属Streptomycessp.,从其改良ISP2发酵液中分离到新化合物N-(2-(1H-indol-3-yl)ethyl)propionamide(1)和已知化合物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2),其中化合物2对大肠杆菌和海洋细菌假单胞菌(Pseudoaltermonas piscida)具有较好抗菌活性,且有强抗草苔虫(Bugulaneritina)幼虫附着活性。【结论】首次从柳珊瑚共附生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获得新的生物碱化合物1,首次报道化合物2的抗海洋细菌活性和抗附着活性;从南海柳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可以得到新化合物和活性化合物,这一来源的微生物资源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SCSGAF 0076与细菌Bacillus sp.MNMCCE 001在平板上共培养时产生的主要抗菌物质和红色素的化学结构。【方法】在固体淀粉培养基上分别进行Aspergillus sp.SCSGAF 0076纯培养、以及SCSGAF 0076和Bacillus sp.MNMCCE 001共培养,培养3 d后分别对纯培养和共培养的培养基进行萃取浓缩得到浸膏,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比较纯培养和共培养所得浸膏的化学分成的差异,并采用抗菌活性追踪法,结合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共培养浸膏中分离纯化抗菌物质和红色素,运用波谱解析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共培养与纯培养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没明显差异,但抗菌物质和红色素的含量差别明显。从这两株菌共培养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包括抗菌物质青霉酸(1)、青霉酸类似物5(6)-dihydropenicillic acid(2)和9-chloro-8-hydroxy-8,9-deoxyasperlactone(3)、以及红色素viopurpurin(4)。【结论】初步阐明了Aspergillus sp.SCSGAF 0076与Bacillus sp.MNMCCE 001共培养时由Aspergillus sp.SCSGAF 0076产生的主要抗菌活性化合物是青霉酸,伴随明显增多的主要红色素是viopurpurin,二者产率均比Aspergillus sp.SCSGAF 0076纯培养时高。  相似文献   
5.
嗜热真菌DSM10635生产耐热木聚糖酶的小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嗜热真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 DSM10635,采用固体发酵的方法探索耐热木聚糖酶的优化生产条件。在研究玉米芯,玉米皮,玉米秆,麸皮,松树屑,桦树屑等不同底物,在不同温度、玉米芯颗粒大小以及料水比条件下培养比较酶产量后,发现该嗜热真菌产耐热木聚糖酶的最佳底物为玉米芯或玉米皮,最佳培养温度为50℃--55℃,在加水量为1份玉米芯:2.8份水,玉米芯的颗粒直径大约为1mm时产酶量最高。实验结果显示,嗜热真菌DSM10635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木聚糖酶产量可达到12525.80IU/g玉米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