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株茶树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茶树内生真菌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的菌落表面分离获得1株放线菌菌株BF-01,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及抗菌活性测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卡伍尔链霉菌(Streptomycescavourensis).对其代谢产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发现该菌发酵产物对除1株木霉外的7株茶树内生真菌及6株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发酵液氯仿萃取物对供试的5种病原细菌、1种白假丝酵母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对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孢子萌发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明菌株BF-01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成功检测到水稻叶鞘内表皮细胞中微管和微丝的分布情况.稻瘟病菌的侵染使水稻叶鞘内表皮细胞中微管、微丝排列方式发生明显的改变,这种排列方式的改变非常灵敏,且在亲和性互作和非亲和性互作之间差异明显.非亲和性互作反应中,病菌侵染早期微管、微丝均放射状向病菌侵染点分布,至寄主细胞产生过敏性坏死时,逐渐受到破坏而降解.亲和性互作反应中,微管、微丝在病菌侵染的早期则已开始降解,形成短棒状或点状结构,比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细胞,病原菌侵染菌丝在寄主细胞中扩展时,难以观察到完整的微管、微丝.  相似文献   
3.
对荨麻青霉原生质体的高效制备以及再生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荨麻青霉较为适合的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组合:菌龄为28 ℃恒温下培养20~22 h,DTT预处理0.5 h,以7 mg/mL的纤维素酶,7 mg/mL蜗牛酶,5 mg/mL溶菌酶为混合酶,0.6 mol/L的NaCl作为渗透压稳定剂,28 ℃恒温酶解3.5 h,PDA高渗双层培养基再生.该组合制备原生质体形成量达到1.59×107~1.89×107/mL,其再生率达到16.24%~19.25%.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质联用对3种不同产地的解放钟干型枇杷酒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产地的解放钟干型枇杷酒均含有苯乙醇、异丁醇、丁二酸二乙酯、苯甲酸乙酯等,同时还含有少量的乳酸乙酯、苯乙酸乙酯、山梨酸等.不同产地枇杷酒香气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A型枇杷酒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有甲酸异戊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等;B型枇杷酒中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包括庚酸丁酯、癸酸乙酯、正己醇等;C型枇杷酒含有辛酸乙酯、甲氧乙酸戊酯、糠醇等.香气成分的差异赋予了解放钟干型枇杷酒独特的风味及口感.  相似文献   
5.
为寻找一种简单有效能够证明染发剂具有毒性,探究其毒性大小的方法,本文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检测氧化型染发剂的诱变效应.结果显示,细胞微核百分率以及染色体畸变率相比于对照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当浓度为10.0 mg/mL时,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达到最高值.由此说明染发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且毒性强度与染发剂的浓度是相关联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能够作为初步检测氧化型染发剂诱变效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学校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经验,阐述了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内容及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