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屏障的作用及其对NAFLD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在该院消化科就诊的NAFLD患者100例纳入NAFLD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肠屏障功能指标[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将NAFLD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又分为A组、B组,两组均予以常规低脂饮食+有氧运动+双环醇1粒tid po,A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酪酸梭菌2粒tid po。将NAFLD组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分为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比较两组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炎性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于给药1个月后复查患者肠屏障功能、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肝功能、炎性反应指标等,并对A组与B组患者以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NAFLD组的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升高组的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AL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A组与B组内毒素、D-乳酸、DAO水平均较用药前下降,A组下降比B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A组与B组IL-6、TNF-α、TG水平均较用药前下降,A组下降比B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有效率(86.0%)高于B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患者存在肠屏障损伤,可能与炎性反应激活有关。联合酪酸梭菌治疗有助于改善NAFLD患者的肠屏障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屏障功能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作用和评价谷氨酰胺联合酪酸梭菌(米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院消化科D-IBS患者240例(D-IBS组),另选10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包括血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活性(DAO)水平,同时检测炎性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将240例D-IBS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80例,分别为谷氨酰胺组(复方谷氨酰胺500mg,口服,每天3次)、酪酸梭菌组(米雅2粒,口服,每天3次),联合治疗组(复方谷氨酰胺500mg,口服,每天3次+米雅2粒,口服,每天3次)。用药1个月后检测D-IBS组患者3个亚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炎性指标并记录临床症状(腹痛、腹胀、腹泻次数等)。结果 D-IBS组患者血清内毒素、D-乳酸、DAO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个亚组经治疗1个月后内毒素、D-乳酸、DAO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联合治疗组优于另外2个组(P0.05),单一用药的2个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亚组治疗后CRP、IL-6、IL-1β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氨酰胺组与酪酸梭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氨酰胺组与联合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亚组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联合治疗组95%,谷氨酰胺组86.1%,酪酸梭菌组84.8%,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疗效与肠黏膜屏障指标呈正相关关系。3个亚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D-IBS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谷氨酰胺、酪酸梭菌可通过改善黏膜通透性、修复黏膜屏障,有效改善症状,且联合治疗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对H.pylori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 100例经胃镜检查及14C-尿素呼气试验同时阳性的F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根据个体化原则给予抗抑郁、促动力药物(多潘立...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因胸骨后剧痛伴呕血2h入院。患者于1998年3月13日中午不慎咽下一大块未削皮苹果后,出现胸骨后梗噎感,数分钟后感胸骨后撕裂样剧痛,并向下传至胸骨体下段,伴恶心、呕鲜血400ml,有心慌。患者既往无肝炎、肝硬化史。1h后胃镜...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患者女,35岁,因上腹隐痛3d,加重伴频繁呕吐1d于1998年3月入院。患者于3月6日起连服3d、3/d、10g/次的减肥茶后出现上腹隐痛,疼痛渐加重,伴腰背部放射痛。3月12日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晕厥1次。患者既往无溃疡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9月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参加体检的男性老年人910例,分别测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及胰岛素,询问既往饮酒史、肝炎史、药物史、高血压史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根据诊断标准分为脂肪肝组(174例)和非脂肪肝组(736例),按照BMI分层,分析不同层次老年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和代谢指标的异常情况。通过Logistic等统计方法分析脂肪肝和代谢综合征、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1)老年男性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9.1%,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6.0%。(2)脂肪肝与非脂肪肝组年龄、BMI、舒张压、腰围、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谷草转氨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肪肝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分别为63.2%、33.3%、28.7%、33.3%、70.1%,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3)将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根据BMl分层分析,两组代谢异常例数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脂肪肝组患者在BMI正常时出现代谢指标异常的例数明显多于非脂肪肝组(P〈0.01)。(4)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代谢综合征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33.2%、27.7%、26.6%、23.8%、39.7%,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人群的4.57倍、1.82倍、1.83倍、1.48倍、3.26倍。结论在老年男性中,脂肪肝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肥胖等代谢异常疾病有关,可作为预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成人Wilson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及避免延误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6月—2009年6月确诊的36例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Wilso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同时存在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肝病首发症状依次为腹胀、腹水(69%),纳差(56%),恶心、呕吐(50%),少见症状为呕血、黑便(11%),肝、脾肿大是最主要的体征;大多数患者肝功能异常;50%的患者发现角膜色素环;94%的患者血铜蓝蛋白〈0.2g.L-1。有30例早期延误诊断。所有患者采用低铜饮食,主要治疗药物为口服青霉胺(0.6~1.5g.d-1),2例晚期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手术。结论: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成人Wilson病常被延误诊断,其诊断仍依赖于临床表现结合角膜色素环及铜代谢异常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治疗仅对部分Ⅱ型肝肾综合征(HRS)患者有效,筛选出对治疗有应答的Ⅱ型HRS的早期预测因子,为预测Ⅱ型HRS的治疗预后提供有效的手段.方法 37例被明确诊断为Ⅱ型HRS的患者予以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治疗,疗程为血肌酐降至133μmoL/L以下或最长疗程14天,观察患者治疗前、中、后实验室指标(肝功能、血肌酐、凝血功能、电解质等)、临床表现(平均动脉压、尿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变量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肌酐水平、总胆红素、肾小球滤过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疗效有预测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治疗前肌酐水平对疗效有预测意义,构建肌酐的ROC曲线,AUC为0.855,最佳临界值151.5.μmol/L,灵敏度为76.0%,特异度为91.7%.12例对治疗有应答的患者,治疗的第3天起平均动脉压升高,与无应答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前监测血清基线肌酐值、早期平均动脉压对于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治疗Ⅱ型HRS应答的预测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对CXCR4基因的RNAi(RNA interference)转染AsPC-1细胞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情况及在裸鼠肺内血行转移的情况,探讨SDF-1/CXCR4在胰腺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小发夹结构RNA作为载体设计针对人CXCR4基因的RNA干扰,利用慢病毒成功转染人胰腺癌细胞系AsPC-1细胞,然后分为转染组(LV-siCXCR4-1)、阴性对照组(AsPC-1-LV-con)和空白对照组(AsPC-1细胞),三组加入SDF-1α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并将三组细胞注入已建立急性血行转移模型的裸鼠尾静脉,45天后观察裸鼠肺部转移结节和肺脏组织,计数肿瘤转移结节的数目并进行HE染色.结果:SDF-1α可促进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迁移和体外侵袭.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裸鼠可见大量肺转移结节,而转染组裸鼠未见明显肺转移结节.结论:CXCR4基因RNAi可显著抑制AsPC-1细胞增殖、体外迁移和侵袭及肺血行转移.CXCR4/SDF-1受体配体系统参与了胰腺癌的转移,通过RNAi干扰技术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