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囊化人嗜铬细胞(ME-HCC)移植于大鼠眼前房或足胝部的免疫隔离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3月龄,体重180-250g。随机分为3组,HCC组、空微囊组、ME-HCC组,每组16只。HCC组、空微囊组、ME-HCC组分别将HCC、空微囊、ME-HCC移植于大鼠的眼前房(n=8)或足胝部(n=8)。移植术后7d大鼠断尾取血,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IgG和IgM浓度。移植术后28d 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右侧眼球或左侧足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HCC组比较,空微囊组和ME- HCC组大鼠血清IL-2、IgG、IgM浓度均降低(P<0.01);ME-HCC、空微囊组血清IL-2、IgG、IgM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大鼠眼前房和足胝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空微囊组、ME-HCC组大鼠眼前房和足胝部仅见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结论微囊化人HCC 对大鼠异种移植的免疫排斥具有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围术期疼痛质量管理与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优化围术期镇痛方法,进而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从而减轻甚至避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肺癌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肿瘤发展密切相关,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区域阻滞对肺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本研究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单纯全麻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复合全麻组(GP)组。G组采用静脉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GP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PVB,PV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来判断,PVB起效后静脉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两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静脉镇痛泵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分别于术后2 h、24 h和48 h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按压次数以及镇痛药用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样本,检测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链抗原199、糖链抗原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的浓度。结果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20岁-70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 kg/m2-2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级或II级。术后2 h,GP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13);术后24 h,GP组患者的VAS评分也明显低于G组(P=0.025);GP组术后24 h、48 h启动自控按钮次数明显少于G组(P值分别为0.021、0.026);GP组24 h、48 h PCIA泵的输注总量明显低于G组(P值分别为0.006、0.011)。术后24 h,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术前比较变化不大(P>0.05);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手术前后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明显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并减少静脉镇痛泵内阿片类药物用量;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CHO)对胸部肿瘤外科患者围术期风险的影响,为制订科学的术前禁食、禁水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收集2010年7~9月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收治的胸部肿瘤外科患者32例(从总共65例患者中筛选出),入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术前1 d晚餐后通宵禁食,麻醉诱导前2 h口服12.5%的葡萄糖溶液400 ml;对照组:术前1 d晚餐后禁食,午夜开始禁水。研究两组主观症状(口渴和饥饿)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HOMA-IR)、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6例患者入组。试验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 h口渴和饥饿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4 vs.49,24 vs.62,P=0.000);试验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血糖[(8.59±0.43)mmol/L vs.(5.59±0.43)mmol/L,P=0.000]、血清胰岛素[(24.33±1.80)mIU/ml vs(.16.28±1.80)mIU/ml,P=0.004]、HOMA-IR(9.23±0.77 vs.4.03±0.77,P=0.0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试验组患者的3项指标术后均较快地降至基线水平;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2 h口服CHO对胸部肿瘤外科患者是安全的,并可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的主观不适,同时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患者的应激与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异丙酚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沙土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损伤组、异丙酚预处理组(脑缺血前48h、24h、12h、6h、1h各组分别以异丙酚100mg@kg-1.腹腔注射)等7组,观察指标为脑组织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改变并制作电镜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异丙酚预处理各组ET含量、ET/CGRP含量的比值及MDA含量明显低于缺血损伤组(P<0.05),而CGRP含量和SOD、GSH-px活性明显高于缺血损伤组(P<0.05),其中尤以异丙酚预处理24h组的ET及ET/CGRP值降低更明显,而CGRP值明显高于其余异丙酚预处理组(P<0.05);电镜结果也显示异丙酚预处理24h组脑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最小、损伤最轻.结论缺血前48h至缺血前1h各时点异丙酚预处理对沙土鼠缺血性脑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尤以缺血前24h给药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其它各时点异丙酚预处理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或肋间神经阻滞(IN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采用静脉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全麻复合TPVB组(GP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TPVB,TPV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全麻复合INB组(GI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INB,IN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三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镇痛泵行PCIA。分别于术后1h(T1)、2h(T2)、3h(T3)、24h(T4)、48h(T5)行VAS评分,记录术后24、48hPCIA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观察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效果均为满意。与GI组比较,静息和咳嗽时T1~T3时GP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hGP组术后24、48h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G组比较,静息和咳嗽时T1~T3GP组和GI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hGP组和GI组PCIA泵按压次数、背景输注总量明显减少(P0.05)。G组术后嗜睡5例(16.7%),GP组和GI组无一例发生嗜睡(P0.05)。G组恶心、呕吐分别13例(43.3%)、4例(13.3%),GP组10例(33.3%)、3例(10.0%),GI组11例(36.7%)、2例(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皮肤瘙痒1例(3.3%),GP组和GI组无一例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结论与胸腔镜手术前行INB比较,胸腔镜手术前行TPVB其术后镇痛效果更优。与单纯全麻比较,胸腔镜手术前行TPVB或INB其术后镇痛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纵隔阻滞(MB)对高脂血症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48只,随机分为4组(n=12),对照组:普通饲料150 g/d喂养16周;高脂组:高脂饲料150 g/d喂养16周;胸段硬膜外阻滞(TEB)组:高脂饲料150 g/d喂养16周,第13至16周行TEB(2%利多卡因2 mg/kg,2次/日);MB组:高脂饲料150 g/d喂养16周,第13至16周MB(2%利多卡因2 mg/kg,2次/日).测定第一次阻滞前后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并于实验第1天和实验第4、8、12、16周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实验第16周处死全部兔,光镜下评价心肌横断面肌间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阻滞后TEB组MAP明显下降(P<0.05),而MB组MAP维持稳定.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TEB组及MB组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P<0.01或0.05).与高脂组比较,TEB组及MB组心肌肌间小动脉粥样硬化率和内膜增厚率均明显降低(P<0.01);MB组与TE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纵隔阻滞可抑制高脂血症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抑制程度与胸段硬膜外阻滞相似,而纵隔阻滞对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几种细胞微囊化后致瘤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微囊化技术对细胞异种移植致瘤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隔离技术原 理,制成了能将人体嗜铬细胞(HCC)、大鼠黑色素瘤细胞(B16 F1)及大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宿 主的免疫系统隔离的新型微囊。选雌性SD大鼠112只,随机分为14组,分别将APA空微囊、HCC、 微囊化HCC(ME HCC)、B16 F1细胞、ME B16 F1细胞、NIH3T3细胞、ME NIH3T3细胞移植到大 鼠眼前房和足胝部。每日观察大鼠的眼前房及足胝部,持续4周。定时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肉眼观察:B16 F1组和ME B16 F1组大鼠移植部位有新生物生长;B16 F1组的新生物重量和成瘤 率明显大于ME B16 F1组(P<0.01);其余各组未见新生物。光镜观察:B16 F1组移植后1周,移 植部位有薄层黑色素瘤细胞,第4周见较多黑色素瘤细胞;ME B16 F1组有3只大鼠移植部位有薄 层黑色素瘤细胞;余组未见瘤细胞。非微囊化细胞组大鼠移植部位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空囊组和 微囊化细胞组大鼠移植部位仅见少量淋巴细胞。结论 移植细胞经微囊化技术处理后无致瘤性,说 明微囊化HCC异种移植是比较安全的,在生物镇痛领域内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合谷-内关-后溪-支沟穴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4例,年龄18~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麻醉诱导前30min于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连接经皮穴位电刺激仪进行电刺激,设置频率为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E组)电刺激强度为引起感觉阈的2倍,经皮穴位假电刺激组(C组)电刺激强度仅为引起感觉阈的强度。E组患者于诱导结束后继续经皮穴位电刺激,强度为30mA,直至手术结束,C组不给予经皮电刺激。术中维持采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术前及手术过程中均不给予止吐药物。术后6、24和48h对患者进行30min经皮电刺激,E组和C组的频率和强度均与麻醉诱导前30min一致。随访患者PONV情况、使用补救止吐药物情况、VAS疼痛评分及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结果与C组比较,E组拔管后即刻、术后6、24、48h恶心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术后24h的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6h及术后24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48h的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使用补救止吐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内关-后溪-支沟穴对预防PONV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胸椎旁阻滞对开胸患者开胸前心功能的影响、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开胸手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全麻组(I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Ⅱ组)和胸椎旁阻滞复合全麻组(Ⅲ组).Ⅱ、Ⅲ组根据手术切口部位在全麻前20 min行相应的硬膜外或胸椎旁间隙给药.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护仪分别于进入手术室后安静状态(T0)、硬膜外或胸椎旁间隙阻滞20 min(T1)、全麻诱导后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T3)4个时段监测三组HR、无创MAP、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加速度指数(ACI)、外周血管阻力(SVR)和收缩时间比率(STR),同时记录ECG和SpO2;并观察术后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T2时I和Ⅱ组HR、MAP、CI、CO、SVR、ACI较T0和Ⅲ组明显下降(PcC0.05);STR较Ⅲ组明显上升(P<0.05).Ⅲ组心电图ST段下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组和Ⅱ组(P<0.05).三组患者对术后镇痛满意率相似.Ⅲ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I组和Ⅱ组(P<0.05).结论 全麻及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开胸患者心功能影响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而椎旁阻滞系单侧脊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心功能和呼吸功能影响相对较轻,适宜于单侧开胸手术及术后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课题组前期在建立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包裹活细胞制备技术的基础上,已证明微囊化嗜铬细胞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而该微囊包被材料的免疫隔离作用尚需明确.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嗜铬细胞移植到大鼠眼前房和足胝部的免疫排斥反应,评价微囊化技术的免疫隔离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材料:选用雌性 SD大鼠48只,鼠龄3个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所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微囊发生器为德国赠送.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实验室完成.①取6名脑死亡健康成人的肾上腺髓质,经分离、消化、培养后,制备成人嗜铬细胞悬液.供者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实验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法制作空微囊和微囊化细胞.②48只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人嗜铬细胞移植组、空微囊移植组、微囊化人嗜铬细胞移植组,每组分眼前房和足胝部两个部位进行移植,每个部位8只.人嗜铬细胞移植组分别将2×1010 L-1细胞悬液注入大鼠右眼前房和左足胝部.空微囊移植组和微囊化人嗜铬细胞组分别吸取空微囊(100个微囊)或ME-HCC(100个微囊,每个微囊包裹400~500个细胞)注入大鼠右眼前房和左足胝部.主要观察指标:于移植术后第7天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采用激光散射比浊仪测定血清IgG和IgM水平.移植术后第28天取大鼠右侧眼球及左侧足组织作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40倍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结果: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白细胞介素2,IgG,IgM水平:空微囊移植组和微囊化人嗜铬细胞移植组均低于人嗜铬细胞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544~21.64,P < 0.01).②大鼠眼前房和足胝部组织形态:人嗜铬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眼前房内和足胝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空微囊移植组和微囊化人嗜铬细胞移植组大鼠眼前房和足胝部仅见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结论: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所产生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及其机械稳定性,使之有效地发挥了免疫排斥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