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68Ga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68Ga-PSMA)PET/C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并探讨68Ga-PSMA PET/CT对术前制订保留血管神经束(NVB)和淋巴结清扫策略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68Ga-PSMA PET/CT检查的46例初诊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6.50(60.00,69.25)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15.97(8.58,33.10)ng/ml。46例中,41例68Ga-PSMA PET/CT检查诊断为肿瘤,6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5例诊断为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46例中40例同期行mpMRI检查,33例诊断为肿瘤,6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46例中17例同期行^11C-胆碱PET/CT检查,12例诊断为肿瘤,4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41例PSMA-PET/CT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中,高危22例,中危19例;其中37例行mpMRI检查,15例行^11C-胆碱PET/CT检查。41例均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根据68Ga-PSMA PET/CT显示的肿瘤位置,术前制订NVB处理策略:若肿瘤邻近前列腺单侧包膜,则保留健侧的NVB;若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内,则保留双侧NVB。共16例保留了NVB(单侧6例,双侧10例)。对中高危组患者常规行淋巴结清扫。采用配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68Ga-PSMA PET/CT、mpMRI、^11C-胆碱PET/CT对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68Ga-PSMA PET/CT的SUVmax值与Gleason评分和治疗前PSA值的相关性。结果 41例行根治术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手术切缘均未见癌组织;中位Gleason评分8(7,9)分;病理分期20例≤pT2c期,21例≥pT3期;7例淋巴结阳性(11枚阳性淋巴结)。术后30 d内7例(17.1%)发生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均≤2级。41例术后随访中位时间16(12,20)个月,术后1、6、12个月分别有19例(46.3%)、39例(95.1%)、41例(100.0%)恢复控尿。5例未行手术的患者中,4例行抗生素治疗后PSA下降;1例PSA未下降者行穿刺活检,病理未见癌。68Ga-PSMA PET/CT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100.0%(41/41),显著优于^11C-胆碱PET/CT[80.0%(12/15),P=0.016]和mpMRI[83.7%(31/37),P=0.009];特异性为100.0%(5/5),与^11C-胆碱PET/CT[100.0%(2/2),P=1.000]和mpMRI [33.3%(1/3),P=0.10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例中,68Ga-PSMA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71.4%(5/7)]与^11C-胆碱PET/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3/4),P=1.000],与mpM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1/6),P=0.016]。Gleason评分≥8分与<8分患者68Ga-PSMA PET/CT的原发灶SUVmax值分别为19.60(9.58,24.38)与8.55(5.18,12.88);治疗前PSA值≥20 ng/ml与<20 ng/ml患者的SUVmax值分别为19.40(13.00,23.5)与8.40(5.35,13.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8Ga-PSMA PET/CT对前列腺癌原发病灶诊断的敏感性高、特异性高,术前可根据PSMA PET/CT显示的肿瘤位置,制订是否保留NVB的处理策略;但其对淋巴结转移灶诊断的敏感性还不足以指导术前制订淋巴结清扫策略。  相似文献   
2.
石泓哲  李长岭 《癌症进展》2007,5(6):531-535
目的探讨大体标本为红色胶状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2例临床发现的特殊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治情况,并回顾肾癌相关文献。结果临床2例肾透明细胞癌大体标本表现为均一红色,质软,胶状的特殊特点,其影像学及病理表现为典型肾透明细胞癌。结论在肾透明细胞癌大体标本可以表现为特殊的均一红色特点,其影像学为典型肾癌,大体标本与病理分期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使用羟基喜树碱浸泡切口,以预防肿瘤切口种植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6例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尿路上皮细胞癌,其中男220例,女176例,中位年龄64岁。肿瘤病理分期为T1期27例,T2期163例,T3期144例,T4期62例。手术整块切除肿瘤及其周边膀胱壁组织后,用羟基喜树碱40nag溶于生理盐水40ml中,浸泡膀胱腔、膀胱前壁切口、耻骨后间隙及手术切口共5rain,吸出药液后用约500ml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3次。结果:本组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严重的尿路刺激症27例(6.8%),伤口感染或延期愈合12例(3.0%),尿瘘9例(2.3%).上尿路感染8例(2.0%),术后出血3例(0.8%)。377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8~117个月),仅1例患者肿瘤切口种植复发,发生率为0.27%。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使用羟基喜树碱浸泡手术切口,能显著降低肿瘤切口种植复发的发生率,方法简单、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血尿是指尿液中带血的特定情况.血尿可以是肉眼可见的(肉眼血尿)或仅在显微镜下可见的(镜下血尿).文献报道的无症状血尿发生率为1.7%~31.1%;一般临床工作中,血尿的发生率通常为4%~5%.甜菜类食物、一些带颜色的药物、部分月经出血或胃肠系统出血也可能混入尿液,使尿色变红.发生肌红蛋白尿(横纹肌溶解症)或血红蛋白尿(溶血)时,尿液也可以呈红色或黑色.确诊血尿需要通过尿沉渣中红细胞的定性和定量的镜下检查证实.每升尿液含1 ml血液或显微镜下每个高倍视野﹥50个红细胞就可以发生肉眼可见的血尿.肉眼血尿的颜色与出血量相关:鲜红色、粉红色至番茄酱色的血尿一般是新鲜动脉出血,暗红色至红葡萄酒色的血尿一般是静脉出血,深棕色至黑色的血尿中的血来源于泌尿系统陈旧血块的溶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晚期肾细胞癌患者19例,男16例,女3例,中位年龄54(35~70)岁,随访时间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原发肾脏病灶手术切除17例,穿刺病理证实2例。肾透明细胞癌17例,肾乳头状细胞癌2例。治疗方案:舒尼替尼50mg,每天1次,4/2方案,治疗4周停2周为1个治疗周期;至少每2个周期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疗效。结果随访时间3~22个月,可评价疗效18例,1例因患者经济情况停药。11例患者仍在接受舒尼替尼治疗,1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停药,6例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中低危患者14例,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PFS)18个月,尚未测出中位生存时间。高危患者4例,中位PFS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5个月。根据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进行疗效评价,共16例患者服药超过2个周期,2个周期评价部分缓解(PR)2例(12.5%);疾病稳定(SD)14例(87.5%)。共10例患者服药超过4个周期,4个周期PR1例(10.0%);SD6例(60.0%);疾病进展3例(30.0%)。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口腔溃疡、高血压、味觉改变、乏力、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下降等,发生的Ⅲ级不良反应为手足反应2例(11.1%)、呕吐1例(5.5%)、白细胞降低1例(5.5%)、血小板降低1例(5.5%)、浮肿1例(5.5%)。通过对症支持及减量,不良反应可以控制并耐受。结论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控制率较高,大部分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部分严重不良反应需要医疗干预。  相似文献   
6.
7.
转移性肾癌的非手术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居泌尿系统肿瘤的第二位。约有20%-30%的肾癌患者就诊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扩散或转移,有20%-40%的术后患者仍会出现远处转移。肾癌患者一旦出现远处转移,其中位生存为6-12个月,5年生存率小于10%。我们对目前不能接受手术或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肾癌患者可进行的药物、免疫及放射疗法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9.
背景与目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2004年起被WHO单独分类在肾脏肿瘤中,但其真正的生物学行为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本院诊治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7例。男性3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28(23~55)岁。有首发症状4例,体检发现3例。4例肿物局限于肾内,1例侵犯肾盂并侵犯肾静脉形成静脉瘤栓,1例同时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侵犯肾盂并同期发现肝多发转移和肺多发转移。术前诊断肾癌5例,诊断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结果:肿瘤假包膜均不明显,大体标本测量最大径2.5~14 cm,中位最大径5 cm。肿物切面质硬,多结节状,灰白至灰黄红色,有向肾周脂肪浸润性生长倾向,2例浸润腰大肌,2例浸润肾盂,1例形成肾静脉瘤栓,1例肾周淋巴结转移。7例镜下均见到特征增生的上皮样细胞;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后均表现黑色素细胞标志物HMB45、Melan-A强阳性,平滑肌细胞标志物SMA弱阳性,上皮细胞标志物CK阴性。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患者随访3~36个月,中位随访12个月,7例患者目前均存活。4例复诊未发现复发及转移征象。2例术后出现远处转移并行手术切除。1例术前发现肝、肺多发转移患者接受舒尼替尼靶向治疗3个月后,疗效评价部分缓解(PR),继续治疗3个月后肿瘤进展,疗效评价为疾病进展(PD)。结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需要和肾癌及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病理免疫组化黑色素细胞标志强阳性为特征表现。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后有复发和转移可能。手术和靶向治疗可能成为转移灶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大剂量羟基喜树碱即刻灌注联合维持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7例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6例, 女性51例, 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 分期为Ta71例、T196例, 分级为G166例、G250例、G351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羟基喜树碱40mg, 保留20~30 min, 术后1w开始羟基喜树碱维持灌注, 40 mg/次, 1次/w×8次, 以后1次/月×10次, 每次维持2 h。  结果  155例患者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期92(72~112)个月。患者1、2和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3.2%、31.6%和41.3%。治疗的长期预后因素包括肿瘤的分级、分期、数目和大小。本组中膀胱Ⅰ、Ⅱ和Ⅲ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3.5%、3.2%和1.9%, 未见Ⅳ度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仅见Ⅰ度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1.3%。  结论  大剂量羟基喜树碱即刻灌注联合维持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患者多能良好耐受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