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0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医院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院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人员伤亡的应急救治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有增无减,其所包含的范围也在扩大,除传染病暴发疫情、重大食物中毒、化学中毒等真接与公共卫生相关的突发事件外。还有由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突发灾难所造成的各类人身伤害、心理创伤等等。因此,医院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人员伤亡的急救和治疗,要事先预测各类突发事件中。医院应急机制可能面临的任务,探讨医院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德国产Elatan·long(长效依拉坦,长效单硝酸异山梨醇胶囊)治疗冠心病20例,并与国产欣康(鲁南制药厂产单硝酸异山梨醇片)治疗对比。初步认为二者对冠心病均有治疗、预防心绞痛,改善症状作用。但对超声心动图改变改善不显著。而欣康副作用明显大于Elatamlong,建议改进其剂型,以便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的4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口服长效依拉坦)、对照组(欣康治疗)二组。观察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9.3岁,其中典型心绞痛4例,不典型心绞痛8例。对照组20…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解析参麦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冠心病的分子网络作用途径。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医百科全书平台(ETCM)收集参麦注射液中红参、麦冬的化学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合物的作用靶点;通过NCBI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COVID-19及合并症冠心病的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分别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利用Glide软件对参麦注射液成分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Mpro)的分子对接。结果 参麦注射液中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人参皂苷Rg2、麦冬甲基黄烷酮A、麦冬苷元-3-O-新橙皮糖苷、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0、Ophiopogon A、三七皂苷Rd、麦冬二氢高异黄酮E、人参皂苷Re在分析中显示了较高的度值,且与SARS-CoV-2 3CL水解酶结合力较强,可能是参麦注射液发挥治疗COVID-19合并冠心病的主要药效成分,共涉及到IL6、GAPDH、ALB、TNF、MAPK1、MAPK3、TP53、EGFR、CASP3、CXCL8等77个靶点,以及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鞘脂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凋亡、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泌乳素信号通路等124条信号通路。结论 参麦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风暴、维持心脏功能稳态、调节免疫、抗病毒等方面实现对COVID-19与冠心病的同时干预,呈现出了相互影响、复杂关联的网络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两种脱敏药物对牙本质敏感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在口腔科就诊的牙本质敏感症患者55例(患牙89颗),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45颗患牙)和对照组25例(44颗患牙)。观察组采用极固宁脱敏剂治疗,对照组采用MS Coat脱敏剂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即刻疗效及1个月和6个月长期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6.7%、90.0%和86.7%,对照组分别为96.0%、88.0%和64.0%。结论两种脱敏药物对牙本质敏感症患者的疗效确定,其中极固宁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疗效较持久。  相似文献   
5.
2005年2月至2008年6月,我科共成功完成5例同种异体单肺移植术,其中2例患者生存3年以上。现总结其临床处理经验,分析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1,女,38岁;特发性双肺纤维化(IPF),肺大泡,反复发作憋喘30余年,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不吸氧为82%,吸氧为91%;双肺布满哮鸣音;脱氧6 min行走试验可行走164 m。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食管癌和胃癌的高发国家,但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检出率较低。实现上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的关键,是高质量的上消化道内镜诊疗。但在内镜诊疗过程中,常因黏膜准备不充分导致疾病漏诊和误诊。目前,关于肠道准备方法,国内外已有多项指南进行规范,但上消化道黏膜准备方法尚无权威性指南规范。临床实践中,不同医疗机构采用的准备方法差别较大,黏膜准备效果有一定差异,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多争议。该文对国内外上消化道黏膜准备的现况和争议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期望为临床规范的制订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为后续相关课题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无痛治疗是现代口腔治疗研究的中药方向之一,良好的麻醉效果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对于治疗有很大的帮助.采用卡波卡因作为口腔治疗的局部麻醉剂,麻醉效果良好,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肺癌累及左心房或肺静脉根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背景与目的 肺癌累及左心房或肺静脉根部属局部晚期肺癌(T4),单纯保守治疗效果不良,手术可能能提高其生存率。本观察旨在探讨这部分患者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05年4月的46例肺癌累及左心房或肺静脉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均行左心房部分切除,其中左肺下叶切除术20例,左全肺切除术6例,右肺中下叶切除术12例,右肺下叶切除术3例,右全肺切除术5例;34例为肿瘤侵及肺静脉根部与心房交界处近心端,12例左心房明显受侵。其中2例同时侵及靠近肺动脉分叉处,常规无法处理肺动脉,因而在体外循环下切除全肺并同时切除部分左心房。应用COX模型及Kaplan Meier法(Log rank检验)分析生存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其中:心律失常13例次,肺炎8例次、心功能不全1例次。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1、3、5年生存率为84.2%、43.7%、30.5%,其中N0/N1的患者预后优于N0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8、19个月(P=0.002)。COX分析发现:影响预后的因素为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P=0.005),术前化疗与否及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对预后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肺癌累及部分左心房或肺静脉根部进行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较好,应尽可能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18F-脱氧葡萄糖PET-CT检测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诊断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临床价值,并和其他检测方法比较.方法 选择食管癌患者32例,其中胸上段食管癌1例,胸中段22例,胸下段9例.术前分别行食管镜、食管钡餐、CT和FDG PET-CT检查,并检测食管癌原发灶病变位置和长度.1周内行食管癌手术,手术大体标本与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食管钡餐、CT、FDG PET-CT分段与大体标本全部符合,而食管镜检查有2例分段与大体标本不符合.食管镜、食管钡餐、CT、PET-CT所示食管癌病变长度与大体标本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41、0.746、0.870、0.876(P值均为0.000);所示食管癌原发灶长度分别为(3.8±1.4)、(4.1±1.5)、(4.4±1.6)、(5.3±1.9)和(4.7±1.7)cm,4种检查结果与大体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7、0.025、0.001),病变长度从小到大依次为食管镜、食管钡餐、CT、大体标本、PET-CT.但考虑到标本离体后有一定程度的回缩,实际病变长度与PET-CT最接近.结论 PET-CT较准确的显示食管癌病变实际长度,有一定临床价值.对手术病例,PET-CT可用于指导术者选择食管癌切除的剖胸径路及食管切除长度;对放疗病例,PET-CT有助于指导放疗靶区的精确确定.  相似文献   
10.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逐年攀增,已成为危害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的一系列后果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减重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目前常见的减重方式有药物、手术及包括饮食、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但运动干预仍然是最为健康且最为基础的减重方式。运动可减少脂肪,增加肌肉含量,改善代谢。当运动与其余减重方式相结合,可减少减重的不良反应,效果更好。在减重过后进行持续运动,还可以有效阻止反弹,保持减重效果。本文从“运动是减重之本”的定义、机制、效应和管理四个层面探索,并结合“中大医院经验”为运动减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