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胸交界区食管癌放射治疗中不同射野与楔形板应用的技术。方法:采用美国CMS公司XiO V4.1.1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比较颈胸交界区食管癌在不同治疗计划中等剂量曲线、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及其他评价指标的优劣。结果:采用先前后对穿照射(适形野或马褂野)及后程两前斜野加楔形板治疗技术的剂量分布较仅应用两前斜野加楔形板治疗技术等剂量曲线分布均匀,肺受量减小。运用马褂野较用适形野的照射方式剂量分布更加均匀且满足锁骨上淋巴结区预防照射要求;楔形板常规应用技术(仅厚端相对避免内野高剂量)的靶区剂量分布较其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应用技术均匀性明显不足。结论:放射治疗技术和楔形板在颈胸交界区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应做到个体化,对锁骨上淋巴结区需预防照射的患者,应采用先前后对穿照射(适形野或马褂野)加后程两前斜野及楔形板治疗技术,对锁骨上淋巴结区不需预防照射的患者,则可以用前两斜野加楔形板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2.
李桂超  章真 《肿瘤学杂志》2015,21(12):954-960
摘 要:早期胃癌单纯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进展期胃癌的比例高于75%,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即使根治性手术切除预后仍较差。有证据显示辅助治疗可以改善胃癌患者生存,在西方国家,辅助治疗的手段为术后放化疗或围手术期化疗。哪种治疗策略最佳一直在争议中,然而高剂量的胃部照射会带来明显的毒性反应,所以降低正常器官的剂量和毒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靶区勾画和放疗实施的改善,但是胃癌放疗仍然面临着技术性挑战并且需要对术后解剖结构、复发模式和淋巴引流综合深刻的理解,以及器官移动与充盈的理解和识别。临床试验正试图探索胃癌包括(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的最佳治疗策略。全文就胃癌放(化)疗进展及胃癌放射治疗管理中面临的技术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胃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术前或术后的辅助治疗.早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后的生存率可达85%~90%以上,但对局部进展期胃癌(T3~T4期或淋巴结阳性),治疗后失败的原因为局部复发、腹腔种植和远处转移[1-2];其中局部区域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形式[1-3],而且局部区域复发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出现复发后中位生存期短,一般为9~12个月,因此加强局部治疗而提高局部控制,可能有生存得益.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大城市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但胃癌死亡人数仍占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数的l/10[1],极大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胃癌术后放疗患者中自由呼吸运动对放疗靶区移动程度,分析采用主动呼吸控制(ABC)方法后靶区移动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 22例胃癌患者术中在瘤床或淋巴结引流区放置银夹作为标记,术后采用ABC技术定位放疗.每周重复2次采集自由呼吸和ABC时相0°和90°图像,应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图像及标记银夹.测定自由呼吸和采用ABC时银夹在头脚、左右及前后轴向上的移动幅度,包括同次放疗内和分次放疗间移动幅度.结果 自由呼吸和采用ABC后头脚、左右、前后轴向上的移动幅度分别为11.1、1.9、2.5 mm(F=85.15,P=0.000)和2.2、1.1、1.7 mm(F=17.64,P=0.000),头脚、前后方向明显减少(t=4.36,P=0.000;t=3.73,P=0.000);同次放疗内自由呼吸与ABC后同一呼吸相内的无变化,而ABC后异次呼吸相内的分别为3.7、1.6、2.8mm(F=19.46,P=0.000),3个方向均明显增加(t=-4.36,P=0.000;t=-3.52,P=0.000;t=-3.79,P=0.000);ABC后分次放疗间的银央簇中心和银夹最大移动幅度分别为2.7、1.7、2.5 mm(F=4.07,P=0.019)和4.6、3.1、4.2 mm(F=5.17,P=0.007),3个方向均明显增加(t=-4.09,P=0.000;t=-4.46,P=0.000;t=-3.45,P=0.000).结论 胃癌术后自由呼吸状态下放疗靶区移动幅度以头脚方向最大,左右方向最小;采用ABC技术后头脚、前后方向明显减小,而同次治疗内和分次放疗问的也有类似变化.  相似文献   
6.
李桂超  章真  马学军  俞晓立  蔡钢  胡伟刚 《肿瘤》2012,32(10):794-79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局部或区域性复发的部位及其规律以及放疗的价值,同时建立新的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分组方法以指导放疗靶区的确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0年2月共43例胃腺癌根治术后发生局部或区域性复发的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其中10例残胃或吻合口复发患者经病理组织学活检予以确诊.对43例患者的局部或区域性复发部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43例患者中,吻合口或十二指肠残端复发11例(25.6%),肿瘤床复发5例(11.6%),残胃复发2例(4.6%),区域淋巴结转移35例(81.4%).中位术后复发时间为胃癌根治术后15个月.放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1年生存率为59%,2年生存率为31%.N分期越高,术后复发时间越短.中位肿瘤缓解时间为14个月,且与复发部位(P=0.023)和性别(P=0.038)有关.通过拟定新的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区方法(包含Ⅰ、Ⅱ、Ⅲ、Ⅳ、Ⅴ和Ⅵ区),指导放疗靶区的确定和勾画.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局部或区域性复发部位主要包括吻合口、十二指肠残端、肿瘤床、残胃和区域淋巴结,其中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肿瘤复发方式(主要发生在Ⅰ、Ⅲ和Ⅵ区).新的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区方法能够指导放疗靶区的确定,在勾画放疗靶区时应包括上述区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3期直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与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关系,以便为T3期直肠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治疗的73例T3期直肠癌患者。比较高分辨MRI测量下肿瘤侵犯超过直肠固有肌层的最远深度,即T3a(小于5mm)、T3b(5~10mm)和T3c(大于10mm)患者与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高分辨率MRI测量下肿瘤浸润深度(T3a、T3b和T3c)与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反应(完全反应、中度反应和低度反应)具有明显相关性(r=0.30,P=0.010),其中T3a期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ER)率为42.9%(6/14),明显高于T3b期的14.9%(7/47)和T3c期的0(P=0.017)。结论MRI评估为T3a期的直肠癌患者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后较,T3b和T3c期患者更易获得pER;肿瘤侵犯超过直肠固有肌层小于5mm可作为正向预测因子对T3期直肠癌进行分层,指导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局部晚期直肠癌前切术患者术后早期化放疗的不良反应是否可耐受,并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18~70岁、前切术、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病理分期T3~4或N+期、无远处转移、KPS≥70患者且知情同意后纳入本研究.术后4周同期化放疗,不良反应评价标准为不良反应常见术语标准3.0版.三维适形放疗采用全盆腔照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与放化疗不良反应及治疗耐受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及回顾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住院行辅助放化疗的40例胃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的资料包括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前后体质量的改变、同步放化疗期间体质量、营养状态评估(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和患者主观整体评价量表)、血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的动态变化、放化疗不良反应及营养干预措施。记录患者同步放化疗及辅助化疗的完成情况。结果手术前至放疗开始前(T1~2)患者中位体质量下降百分比为10.0%,明显超过放化疗期间体质量下降百分比(4.3%,P〈0.05)。放化疗期间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0%(38/40),放疗期间(T3)体质量下降大于5%者出现Ⅱ°以上消化道不良反应者的比例[91.3%(21/23)比76.5%(13/17),P〈0.01]和出现3种以上消化道症状者的比例[82.4%(14/17)比39.1%(9/23),P〈0.05]均明显高于T3期间体质量下降小于或等于5%者。有14例(35.0%)患者未完成计划同步化疗,影响同步放化疗耐受性的因素有:手术前后(T1)体质量下降大于7%、T1~T2期间体质量下降大于10%、放疗前存在营养不良及放化疗期间需要营养支持(均P〈0.05)。1例(2.5%)患者失访,余下39例患者中9例(23.1%)中断了辅助化疗,影响辅助化疗依从性的因素有:T3期间体质量下降大于5%和T3期间需要营养支持及放疗结束时NRS2002评分大于或等于5(均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在放疗前出现的明显营养不良会加剧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从而降低放化疗耐受性。放化疗期间的营养水平下降可能会影响辅助化疗依从性。对胃痛术后患者实行早期、持续的营养干预.是胃癌综合治疗的萤要绢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影像组学通过挖掘影像特征数据对组织特性进行判断,预测组织对治疗的反应和患者的预后。该研究旨在探索运用影像组学方法评估肝脏组织特征,以及预测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胃癌患者化疗前腹部CT平扫图像,勾画全部肝脏,利用影像组学方法提取图像特征值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聚类结果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其与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的相关性。结果:73例患者根据其图像特征聚类为两组,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两组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48.7%和67.6%,相差为18.9%。临床参数如年龄、性别、化疗给药途径、化疗周期数、HBV感染史、化疗前血清HBsAg状态与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无显著相关性。影像组学聚类分析预测,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准确性为0.59。结论:影像组学分析结果反应了不同性别人群肝脏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并可能有助于预测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影像组学用于评估肝脏组织特征以及预测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