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靶区的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手术切除的31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淋巴结分组按美国胸科协会(AST)修订的图谱,将食管区域淋巴结分为20组。探究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发病部位、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的关系,分析其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 31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8.90%(156/319),淋巴结转移度为15.70%(562/3581)。胸上、中、下段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48%、47.06%、56.43%,有从上而下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胸下段为最高。20组淋巴结中胸上段1、2、4、5、7、9组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χ2=27.38,P<0.05);胸中段2、4、5、7、8M组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χ2=57.77,P<0.05);胸下段的4、5、7、8L、16、17、20组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χ2=28.88,P<0.05)。因此,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为食管旁、隆突下、气管旁、主肺动脉窗、胃左动脉旁、贲门旁和腹腔淋巴结。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分化程度、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癌栓有相关性(χ2=6.82、26.04、36.26、4.56,P<0.05),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切缘情况无相关性(P>0.05)。其中肿瘤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是独立危险因素(OR=2.212、2.123,P<0.05)。结论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有关,勾画靶区时应综合考虑以上相关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39例局部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序贯放化疗23例、同步放化疗28例.采用常规分割照射,总量60~65 Gy.序贯治疗采用化疗2个周期后再放疗;同步治疗采用每周给药.结果 同步放化疗的近期有效率(62.5%)高于序贯放化疗(43.5%),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症状缓解率近似.结论 同步放化疗可提高局部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提倡采用多西紫杉醇+三维适形放疗的同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VB联合PCIA治疗爆发性癌痛(BTC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临床分期为Ⅳ期且常规应用吗啡镇痛效果不佳的癌痛患者,采用PVB与PCIA联合的方法进行镇痛治疗,观察疼痛程度(PI)及疼痛缓解程度(PAR),并记录BTCP出现的频率。[结果]联合镇痛治疗前的BTCP平均间隔时间(h)及24 h内出现次数分别为9.29±3.6、3.21±1.26,与治疗后的24.69±8.09、0.86±0.7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治疗前的疼痛评分为8.89±0.817,与治疗后的1.79±1.67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VB联合PCIA镇痛方法可以显著降低BTCP出现的频率,提高了晚期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125I放射性粒子在CT引导下植入治疗乏氧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通过多普勒彩色超声仪检测实体瘤内血流信号,将2014—2016年于我科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22例肿瘤患者分为少血供组(乏氧组)12例和多血供组(非乏氧组)10例。经增强CT定位扫描后将影像学数据传输至三维粒子植入TPS上设计术前计划,然后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后剂量学验证靶区剂量D90为106~128 cGy;术后1~3个月按照WHO标准评价病灶缓解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82%;乏氧组和非乏氧组有效率(CR+PR)相近,术后1个月P=0.840,术后2个月P=0.696,术后3个月P=0.840。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实体恶性肿瘤可以克服乏氧性肿瘤体外放疗的抗拒性并获得满意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放疗并用榄香烯治疗脑转移癌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放疗同时加榄香烯与单纯放疗治疗脑转移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脑转移癌患者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综合治疗(放射治疗+榄香烯)27例,单纯放疗28例。采用常规分割照射全脑总剂量40 Gy/4.5周。给药方法放疗同时每日经中心静脉给榄香烯400 mg。结果放疗开始后两周内综合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率(77.8%)明显优于单纯放疗(53.6%);两组肿瘤消退率(CR)分别为70.4%和35.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综合治疗患者的骨髓抑制少,程度轻;单纯放疗的患者骨髓抑制多,程度重。结论榄香烯对脑转移癌放疗有协同作用,可以促进肿瘤消退,同时能减轻放疗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记物在晚期肺癌临床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89例晚期肺癌病人血清CEA、NSE、CYFRA21—1的水平。结果CEA、NSE、CYFRA21—1分别在腺癌、小细胞肺癌及鳞癌中呈高表达,其阳性率分别为77.78%、90.9%、80.95%,有统计学意义;CEA在Ⅲ、Ⅳ期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44.11%、73.08%,有差异性。结论三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晚期肺癌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并对肺癌的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对于疗效及预后的判断可仅对某一阳性标记物进行长期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NSCLC胸内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放疗靶区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 314例NSCLC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探讨胸内淋巴结的分布特点、转移范围,及其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原发部位的关系。χ2检验组间差别。 结果 NSCLC术后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率均>12%,1、2、3、6、8、9组均<12%。原发肿瘤部位与N2组淋巴结转移相近(P= 0.102)。而原发灶T3、T4期出现N2组淋巴结转移概率较T1、T2期明显增高(17.0%∶11.6%, P= 0.002),腺癌较鳞癌N2组更易转移(34.5%∶23.2%, P= 0.008)。 结论 T3、T4期NSCLC及腺癌患者术后放疗靶区勾画时应着重关注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吗啡自控静脉镇痛在晚期顽固性癌痛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吗啡自控静脉镇痛治疗晚期顽固性癌痛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晚期顽固性癌痛患者22例,应用PCIA方法治疗,观察疼痛程度(PI)及疼痛缓解程度(PAR),并记录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间、持续缓解的治疗时间.结果 吗啡PCLA给药前后疼痛评分分别为8.45±1.057和2.95±2.42(P<0.05);疼痛缓解程度完全缓解率18.2%,明显缓解率36.4%,中度缓解率31.8%;吗啡PCIA治疗时间平均达1.15个月,疼痛开始明显缓解时间平均为1.12 h.结论 晚期顽固性癌痛治疗中吗啡PCIA给药效果满意,且简单、易行,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口服、肌注吗啡或外用芬太尼镇痛无效时的二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