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1篇
  2020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玉龙 《现代医院》2004,4(9):79-80
目的 对小儿肺结核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提高在基层医疗单位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近年来诊治的 4 5例小儿肺结核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4 5例中原发性肺结核 2 5例 ,占 5 6 % ;浸润性结核 15例 ,占 33% ;粟粒性结核 4例 ,占 9% ;纤维空洞性结核 1例 ,占 2 %。肺部阴影表现为小片状模糊阴影 2 3例 ,相互融合成中等片状或大片状 10例 ,出现空洞 6例 ,其中 1例为不规则治疗呈慢性过程之纤维空洞性结核 ,为年纪较长之儿童。肺纹理表现普遍为增强、紊乱改变 ,肺门淋巴结增大 32例 ,纵隔增宽 10例 ,累及胸膜 8例 ,膈肌抬高 7例 ,右心旁节段性肺不张 1例 ,所有病例经规范治疗后均呈良性过程 ,转归良好。结论 小儿肺结核的X线表现是复杂多变的 ,虽然诊断上比较困难 ,但只要掌握本病X线变化的规律 ,在基层医疗单位是可以为临床作出正确诊断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肺部疾病者肺部急性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效果与心脏安全性.方法 单中心、开放试验设计.选择70岁以上慢性肺部疾病基础上发生肺部In的患者,静脉应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观察用药14 d的临床有效性和心脏安全性.结果 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确诊3例,临床诊断32例;合并冠心病26例,肺心病20例,同时合并冠心病和肺心病17例.治疗14 d后,体温于7 d内降至正常的22例,11 d降至正常的3l例;14 d后血1,3-13.D葡聚糖水平降至正常的26例(78.79%);5例病原学为白念珠菌者x线胸片示原有病灶完全吸收.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第4天、第5天出现左心功能不全表现伴室性心律失常,对症处理后均于次Et心力衰竭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前后血B型利钠肽(BNP)水平在正常范围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肺部疾病基础上发生的肺部IFI 14 d临床有效率为78.79%;即使合并冠心病、肺心病的老年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应用该药14 d内也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周玉龙  狄建忠  张频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226-1227,1231
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占头颈部肿瘤的首位,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女性发病率较高[1~2]。近20年来,中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约1/10万上升到约3~4/10万。甲状腺癌准确的病因学尚不清楚,暴露于电离辐射是目前唯一确立的致癌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性比较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刀与传统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获得牛冠状病毒N基因的全长序列,实现N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根据已发表的牛冠状病毒Mebus株的序列设计引物,对BCV-DQ株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将该基因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用纯化的重组N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ELISA检测方法,对部分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BCV-DQ株N基因全长1347bp,与GenBank已发表的6株BCV的N基因相比较,核苷酸同源性98.3%以上。构建的重组质粒pET-N能表达出一条大小约为60ku的蛋白,且能与鼠抗BCV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黑龙江不同地区送检的共256份牛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率65.23%,与病毒中和试验的符合率达95.31%。结论BCV N基因保守性很高,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其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原性。临床检测结果表明N蛋白可作为诊断抗原用于牛冠状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WWOX(WW domain 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基因6-8 外显子在良恶性胸水中的mRNA 表达。探讨WWOX基因是否在恶性胸水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尝试WWOX基因6-8 外显子mRNA 检测可否作为良、恶性胸水鉴别重要指标。方法:收集恶性胸水56例,良性胸水20例,分别提取恶性胸水及良性胸水中的RNA;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76例良、恶性胸腔积液进行WWOX基因mRNA 6-8外显子表达的检测;从恶性胸水及良性胸水沉淀物中提取的RNA经逆转录合成cDNA ,再经PCR 反应,用电泳直接检测cDNA 的扩增产物。结果:在76例胸水标本中有39例PCR 未能扩增出预期长度的DNA片段,其中56例恶性胸水中,39例(69.6%)标本未能扩增出WWOX基因6-8 外显子片段,而相对应的20例良性胸水标本全部扩增出WWOX基因6-8 外显子片段,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765,P<0.05)。 31例经胸水细胞学及胸水沉淀物病理确诊肺癌的样本均未能扩增出WWOX基因6-8 外显子片段,而胸水细胞学及胸水沉淀物病理阴性,最后经胸膜活检证实肺癌的25例恶性胸水样本中有8 例未能扩增出WWOX基因6-8 外显子片段。结论:研究表明,位于16q23.3-24.1 的WWOX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较高的6-8 外显子转录本缺失率,提示WWOX基因可能在恶性胸水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WWOX基因6-8 外显子转录本的丢失是恶性胸水的重要分子标志;WWOX基因6-8 外显子mRNA 检测可作为良、恶性胸水鉴别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研究经后、侧后入路穿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果.方法 253例满足研究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后入路(A组,136例)及侧后入路(B组,117例)途径穿刺病变椎间盘并注射医用臭氧.前者注射位置为盘内、突出髓核内及突出部神经根周围,后者注射位置为盘内及椎间孔附近椎旁间隙.术前和术后3个月收集调查问卷和/或通过电话调查完成所需数据采集.主要数据包括下肢根性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其手术前后的改变,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253例患者均按预想成功实施臭氧注射治疗.两组患者除手术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长短、椎间盘突出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三方面考察,两组患者均有显著治疗效果(P=0.000),而手术前、后VAS及ODI评分改变,A组明显大于B组(均示P =0.000),SF-36量表评分中躯体疼痛(BP)维度变化A组明显大于B组(P =0.018).治疗优良率A组为90.4%,B组为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4),且A组的显效率为41.9%,B组为27.4%.疗效优良的患者疼痛消退至VAS评分5以下的平均时间A组[(15±5)天]小于B组[(19±11)天](P=0.001).结论 相对于侧后入路穿刺途径,后入路穿刺途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镇痛效果较高,疼痛减轻程度较大,疼痛消退速度较快,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