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衡  冉启胜  邓洋  夏传江 《西部医学》2019,31(4):620-624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临床分期及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经我院临床诊断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整理89例患者DSA与CTA重建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共同评估观察DSA与CTA重建图像,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进行计算,并分析CTA对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临床分析的应用价值。结果 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膝上动脉血管狭窄≥50%的灵敏度为97.23%、特异性为97.15%、准确度为97.13%、阳性预测值为94.02%及阴性预测值为97.89%,Kappa=0.945;CTA诊断膝下血管狭窄≥50%诊断的灵敏度为96.12%、特异性为92.05%、准确度为94.13%、阳性预测值为92.22%及阴性预测值为96.34%,Kappa=0875;CTA诊断足动脉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69.21%、特异性为90.95%、准确度为89.03%、阳性预测值为72.34%及阴性预测值为88.86%,Kappa=0.657。结论 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能对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区进行直观、全面、清晰的准确显示,有利于影像医生对狭窄程度进行准确分级,可为临床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创伤造成的人类死亡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创伤成为危害人类健康重要问题之一,并对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最近10年医学影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相继推出了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双源CT(dual source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颅内压增高时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IPS)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影像学改变.方法 临床收集8例颅内压增高患者和120例正常人IPS的CT资料,通过连续断面观察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对IPS分段测量后对比两组IPS的影像学变化.结果 颅内压增高组:IPS起始部宽度为(9.56±2.31)mm,深度为(2.39±0.55)mm;垂直段直径为(1.76±0.60)mm;出颅处直径为(2.28±0.44)mm;汇入颈内静脉(internaljugular vein,LJV)处的直径为(2.46±O.59)mm.与正常组比较显示:IPS起始部的宽度、出颅处直径大于正常组,IPS起始部的深度、垂直段直径、汇人LJV处的直径均小于正常组.结论 IPS在颅内压增高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像学改变,MSCT是评价IPS影像学变化的准确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末梢动脉精准显示的优化扫描方案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64排CT对75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化组。对照组单时相注射对比剂,总碘量=体质量(kg)×450 mg,碘流率=注射总碘量/28/s,locator定位于腹主动脉远端,动脉CT阈值达到300触发扫描,移床准备时间8 s后开始扫描,参数Rotation time 1s,Pitch 0.9。优化组双时相分段连续注射对比剂,第一段注射对比剂碘量=体质量(kg)×450 mg×60%,碘流率=第一次注射碘量/14/s,第二段注射对比剂碘量=体质量(kg)×450 mg×40%,碘流量(流速)=第二次注射碘量/14/s, locator定位于腘动脉,动脉CT阈值达到90触发扫描,参数Rotation time 0.7 s,Pitch 0.9。用EBW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图像,由一名高年资技师测量下肢血管每节段的CT值,对其结果进行客观评分,由两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对后处理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对照组37例患者图像中26例满足诊断需求,其中11例图像双侧下肢末梢动脉(足背动脉)显示不清,优化组38例患者图像36例满足诊断需求,其中2例图像双侧下肢末梢动脉(足背动脉)显示不清,末梢动脉得分分别为0.910±0.072和0.950±0.050(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区域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05)。远端末梢动脉客观评价得分分别为129.0±27.7和90.0±13.8,髂动脉得分分别为426.0±54.5和392.0±46.2(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区域得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可见优化组不但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末梢动脉图像,还可以降低近端血管CT值使之获得均一性更佳的血管图像。结论: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检查中的优化设计,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足这类有血液循环障碍患者的下肢末梢动脉精准显示,末梢动脉显示成功率提高24.4%。在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提高了下肢末梢动脉的图像质量,提供了更加真实、丰富的诊断信息,使糖尿病足患者能得到更好的影像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未接受动脉溶栓或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灌注成像(CTPI)资料,根据脑梗死发病2周内CT或MR检查显示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n=20)和对照组(n=23)。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HT组患侧与对侧间、HT组患侧与对照组患侧间CTPI参数[PS、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量(CBF)]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PS值预测自发性HT的效能。结果与对侧比较,HT组患侧PS值(Z=-5.410,P0.001)及CBV值(Z=-3.517,P0.001)均明显升高,CBF值明显降低(Z=-2.245,P=0.024)。与对照组患侧比较,HT组患侧PS值(Z=-5.065,P0.001)及CBV值(Z=-3.458,P=0.001)均明显升高,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9,P=0.084)。ROC曲线分析显示,以PS值0.032 4 ml/(100 ml·min)为临界值,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HT的AUC为0.952,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0.00%、82.60%及86.05%。结论 PS值可用于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HT,有助于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9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伴腹胀4个月"于2011年9月25日入我院。平素体质良好,无特殊疾病史,半年前有腹部刀伤的病史,伤后曾经接受肠管吻合术。4个月前逐渐出现胸闷、气促伴腹胀以及左侧下肢浮肿。院外诊断为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经抗结核治疗4个月效果不佳,先后引流腹腔积液55 kg。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尚平稳,两肺呼吸音减弱,无啰音,心音低钝,心率110次/min,左下腹听诊可闻及喷射样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5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月同法选择422例患者为观察。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心率准备技术,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规范化的心率准备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呼吸训练合格率、检查准备时间、检查时间、美托洛尔服药率、重复扫描率、前门控扫描率、图像质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训练合格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92.5%;检查准备时间为(34.8±1.9)min,少于对照组的(46.3±3.7)min;检查时间为(8.2±1.6)min,短于对照组的(10.4±1.7)min;美托洛尔服药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55%;重复扫描率为2.7%,低于对照组的5.2%;前门控扫描率为50%,高于对照组的30%,且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前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的应用使各项环节质量指标明显改善,对提高患者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CT检查环境及工作流程进行优化,以加快检查速度,缩短等待时间,提高准备完好率,降低重复扫描率,提升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针对CT检查设备分布情况设计检查流程;根据检查流程对CT检查区域进行功能分区,对功能区域设计醒目的标识;根据功能区域设置岗位结构及岗位职责;对患者及家属创新性设计识别胸牌,重视患者检查类别和检查状态的识别。结果候诊大厅布局合理,标识独特醒目,检查秩序井然,检查前准备完好率、患者满意度、检查速度及质量提高,重复扫描率降低。结论 CT检查环境及流程优化方案的应用能够提高CT检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静脉成像(MSCTV)及曲面重建(CPR)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TV)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9例临床诊断下肢DVT的患者行骨盆入口至踝关节全程MSCIN扫描.经肘正中静脉团注对比剂,应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当下腔静脉阈值达100 Hu时触发扫描.以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及胫后静脉作为靶血管进行CPR成像,结合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及原始断面图像作出诊断,其中9例患者下肢静脉MSCTV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19例患者共显示下肢深静脉259段,其中血栓73段.CPR图像上,除胫后静脉显示欠佳外,其余各段靶血管均能得到全程清晰显示.静脉血栓在CPR上表现为"双轨征"或管腔节段性不规则狭窄或中断,统计学分析显示患侧下肢静脉管腔横径较正常侧明显增粗(P<0.05). 结论 MSCT及CPR对下肢DVT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