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5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3年12月-200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住院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6~13岁.对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5例患儿均以发热、咳嗽起病,呈稽留高热,体温40.0~40.7℃,咳嗽剧烈,患侧肺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5例ESR增快(53~107mm/1h),CRP升高(270~1600mg/L);2例行细胞免疫功能检查CD4 /CD8 降低;胸片示左中下肺野大片状阴影3例,右中下肺野大片状阴影2例,均并胸腔积液.5例均并心电图异常改变,3例表现为T波低平,2例表现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肌酶CK-MB、肌钙蛋白T均正常.5例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证实为耐药菌感染.5例均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其中1例加用甲泼尼龙治疗,热程缩短.随访2~3个月,全部病例肺部炎性反应吸收,1例并胸膜肥厚.结论 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困难,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不敏感不能排除肺炎支原体肺炎,应行病原学检查及耐药基因检测,同时需寻找有效的药物控制耐药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试图建立一个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小鼠的急性肺炎的动物模型和对肺炎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方法.方法 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8组,每组12只,在0、1、2d滴鼻感染MP菌液,在0、1、2、3、4、6、8、14、21d分批宰杀,并分批设立滴注培养基的对照组,每组4只,以0~26分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来确定肺部的炎症反应程度,评分包括支气管周围浸润部位的百分比、支气管周围浸润的数量、支气管管腔内的渗出、血管周围的浸润、实质性肺炎五方面,所有实验组动物的病原学诊断均做了肺匀浆MP培养和肺匀浆的MP PCR鉴定.结果经接种菌液于感染后第1天每1例小鼠肺部均出现支气管肺炎的炎症反应,组织病理学评分平均为6.32分,于第3、4天达到最重,为11.60和9.58分,以后逐渐减轻,于第21天炎症基本消失.本实验组中动物的组织病理学评分为0~19分.培养基对照组未出现肺部炎症反应.感染后1、2、3、4d肺组织培养和PCR检测均有MP生长,检出率为100%(12/12).在6、8、14、21d分别有2/12、2/12、0/12、0/12检测出支原体.结论经3d滴鼻感染MP菌液,经组织病理学和肺组织培养和PCR检测证实可使小鼠出现明显的MP肺炎,小鼠急性MP肺炎的模型已经建立,对肺炎组织病理学评分系统可客观的量化的反映肺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 方法2004 01—2005 07于北京友谊医院儿科病房临床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260例患儿,从其咽部或鼻咽部获取标本,利用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技术及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株。 结果260例标本中,分离阳性株13例,耐药株9例,占69.2%(9/13)。 结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耐药株产生,耐药监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的发生与转归。方法对发热病程在24 h以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5×109 L-1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中成药及对症治疗,不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西药。每隔3 d进行复诊及外周血常规检查,直至发热消退及白细胞总数≥5×109 L-1。结果 72例患儿仅3例发展为支气管炎,其余基本痊愈。所有患儿都未出现继发细菌感染的迹象。全部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2.71±0.98)d。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均于2~10 d恢复正常,病程为(4.16±1.80)d。发病起初时,中性粒细胞比率高于淋巴细胞;数天后淋巴细胞比率则明显升高。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可于短期内顺利恢复,单纯中药口服治疗即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人类共生已数千年之久;尽管它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原之一,但仅有少数人可能出现健康问题及威胁生命的疾病~([1])。1982年,Robin Warren与Barry Marshall成功从人体胃黏膜中培养出Hp~([2]);此后,人们充分认识到Hp在世界各地、各族人群中广泛存在,既可以伴随人们终生,也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许多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儿童Hp感染也广泛存在,既可能使感染持续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生儿败血症时血清心肌酶的变化。方法 临床诊断败血症患儿42例,测定血清中GOT、LDH、α-HBDH、CPK及CK-MB的活性,并做心电图检查。结果 42例中5项均升高者3例(7.14%),CK-MB升高者7例(16.67%);临床诊断心肌炎6例(14.29%),心功能不全2例(4.76%),心肌损害3例(7.14%),共计11例(26.19%)。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时,CK-MB作为心肌损害的生化指标特异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离体条件下建立简单方便的新生大鼠缺氧缺糖模型的方法,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从而探索可行的研究脑损伤的方法。方法在静态全脑脑片培养的基础上,采用充氮气法制备缺氧模型,将缺氧缺糖后的脑片进行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缺氧缺糖的效果,探讨该模型是否成功建立。结果全脑脑片组织生长良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缺糖组的脑片组织中出现核固缩及碎裂等的情况。结论成功地在离体全脑脑片培养的基础上建立了离体脑组织缺氧缺糖模型。  相似文献   
8.
蛭丹化瘀口服液对支原体感染小鼠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小鼠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1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支原体肺炎模型组(IF1,IF2)、罗红霉素治疗组(LHl,LH2)和罗红霉素加蛭丹化瘀口服液组(LZl,LZ2),分别检测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肺组织图像分析和肺血栓计数的变化。结果:经灌喂治疗,在第3天罗红霉素组(LHl)、罗红霉素加蛭丹化瘀口服液组(LZl)小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IFl,P<0.01);LHl,LZl组图像分析值明显高于模型组(IFl,P<0.05);LHl及LZl组肺部炎症明显轻于IFl组,但两组之间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随着疗程的延长,在灌喂治疗的第4天,LZ2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IF2,P<0.01),图像分析值LZ2组明显高于IF2(P<0.01);LZ2组与LH2组比较,疗效更显著(P<0.05)。在肺炎治疗的第3、4天,LHl,LH2肺组织血栓计数与IFl,IF2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LZl,LZ2组肺组织血栓计数均显著低于IFl,IF2组(P<0.05)。结论:蛭丹化瘀口服液可辅助罗红霉素减轻支原体肺炎小鼠的病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9.
肺炎支原体红霉素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对红霉素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对60例临床证实为MP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60例标本中,分离阳性株5例,耐药株4例,占80%。敏感株和标准株的23SrRN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的MP基因序列相同,4例耐药株的23S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两株突变位点在2063,G替代了A,另两株突变位点在2064,G替代了A。5株分离株erm编码的甲基化酶基因均为阴性。结论MP对红霉素有耐药株产生,4株MP红霉素耐药株的耐药分子基础是23S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未发现erm编码的甲基化酶基因。  相似文献   
10.
热毒净不同剂型对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抑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定热毒净不同煎制方法及热毒净联用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抑制情况。方法 :采用肉汤倍比稀释方法 ,测定药物对肺炎支原体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单味药的不同煎制方法 (饮片水煎液和颗粒剂 )对肺炎支原体抑制作用不同。热毒净水煎混合制剂与热毒净颗粒混合制剂对肺炎支原体抑制作用相同 ,热毒净口服液效果优于混合制剂 ,热毒净和红霉素联用作用加强。结论 :单味药的水煎液和颗粒剂、热毒净单煎混合制剂和口服液对肺炎支原体的抑制作用有差别 ,热毒净和红霉素联合应用 ,可降低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M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