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早期阶段,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外泌体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外泌体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外泌体作为细胞通讯间的重要物质,通过靶向传递活性物质到靶细胞体调节细胞功能。在肝脏中,肝实质和非实质细胞可以将外泌体靶向传递的活性物质释放到邻近的肝细胞或非实质细胞中以调节肝损伤后的肝脏重塑。作者团队以肝纤维化为研究目标,以外泌体为导向,以期为中医药调节外泌体靶向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抗颤止痉胶囊对帕金森病抑郁(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血瘀风动证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对中医证候积分值、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治疗副反应量表的影响,并总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丙二醛浓度的变化,探索其在氧化应激方面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诊断符合PDD标准的患者60例,分成2组,同时予以抗震颤及多巴替代治疗,疗程56天。其中治疗组30例予以帕罗西汀联合院内制剂抗颤止痉胶囊,对照组仅用帕罗西汀。2组分别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值、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TESS(治疗副反应量表)量表测定,同时观察SOD活力、MDA水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4周与疗前组内比较,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值增加,治疗8周分值显著增加(P0.01)。2组治疗4周、8周分值增加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2组治疗4周后抑郁自评量表分值均下降,治疗8周后抑郁自评量表分值治疗组下降明显,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2组治疗副反应量表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2周后,2组治疗副反应量表分值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各中医证候比较,肢体震颤、悲忧叹息、舌紫暗和/或夹瘀斑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抗颤止痉胶囊能改善帕金森病抑郁血瘀风动证患者的中医主要证候学表现,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抑郁症状方面优于单纯抗抑郁治疗,治疗副反应小,其在减轻悲忧叹息、肢体震颤、舌紫暗和/或夹瘀斑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微创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总结2009年9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共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微创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6例.结果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无1例复发,效果满意.结论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微创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创伤小,效果佳,但术中必须注意细节的处理,方能确保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肝豆扶木颗粒对肝肾亏虚兼痰瘀互结型Wilson病(W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0例符合要求的W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使用二巯丙磺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肝豆扶木颗粒,共治疗4个疗程(32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有效率、24 h尿铜、铜蓝蛋白(CE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78%(26/4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22%(37/4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02,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尿铜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SOD水平升高,MDA水平下降(P<0.01),GSH-Px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SOD和GSH-Px水平升高,MDA水平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SOD和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肝豆扶木颗粒治疗WD肝肾亏虚兼痰瘀互结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增强驱铜效果,具有抑制炎症和抗氧化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突变基因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障碍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运用MMSE筛选出190例卒中后伴有认知损的患者,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及证候诊断积分将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热毒内盛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7个证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MTHFR基因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然后分析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损害中医症候的相关性。结果:对于C677T位点,CC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以气血亏虚证(8,44%)、热毒内盛证(12,46.2%)为主;C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以肝阳上亢证(9,42.9%),腑滞浊留证(18,56.3%)为主;TT基因型分布频率以肾精亏虚证(16,45.7%)、瘀血阻络证(16,57.1%)为主。C等位基因以气血亏虚证及肝阳上亢证为主,T等位基因主要以肾精亏虚证、瘀血阻络证为主;相关性分析得出:CT基因主要与痰浊阻窍证(P0.05)、瘀血阻络证相关(P0.05),CC基因各证型无明显差异,TT基因型主要与肾精亏虚证(P0.05)相关。结论:MTHFR基因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型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9年8月来本院就诊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168例,术后再出血患者36例,其中行血肿清除及去骨板减压术31例,单纯血肿清除术4例,血肿清除及枕肌下减压术1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21.4%。结论:早期手术后的再出血是临床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肝豆扶木汤(GDFMD)对Wilson病肝纤维化小鼠的肝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纯合型TXJ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0只,另外选取10只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组。GDFMD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以13.92、6.96、3.48 g·kg-1,青霉胺组0.1 g·kg-1,模型组及正常组使用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药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采用相应试剂盒检测肝组织线粒体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Na+-K+-ATP酶活性。苏木素-伊红(HE)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中JNK及其磷酸化蛋白,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GDFMD高、中、低剂量组及青霉胺组可显著升高SOD活性(P<0.01),明显降低MDA含量(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TP含量和Na+-K+-ATP酶活力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GDFMD中、高剂量组及青霉胺组可明显提高ATP含量和Na+-K+-ATP酶活力(P<0.05,P<0.01)。肝组织病理形态结果表明,模型组可见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不清,胶原纤维沉积;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肝组织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局部损害显著,可见线粒体嵴断裂或者消失。用药干预后可见肝组织病理形态及线粒体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Western blot结果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p-JNK、p-JNK/JNK、Caspase-3、Bax表达水平明显上调,Bcl-2表达明显下调(P<0.05);GDFMD中、高剂量组及青霉胺组p-JNK、p-JNK/JNK、Caspase-3、Bax表达水平显著下调,Bcl-2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 GDFMD可以减轻TXJ肝纤维化小鼠氧化应激损伤,恢复线粒体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JNK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及体内复杂的铜稳态调节系统,其中肝脏是铜离子最常沉积的器官,肝损伤也是WD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在WD研究中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国际上常用的WD动物模型进行综述,系统地归纳了不同模型的背景,肝脏、神经等系统表现以及模型应用,并对不同动物模型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为各类WD动物模型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肢体痉挛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痉挛、肌力减退以及各种主动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受损等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对脑血管病后患者肢体痉挛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该文从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机制、预防、西药治疗、运动疗法、理疗、矫形器、神经阻滞、手术、中医药干预等多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豆扶木汤(GDFMD)在Wilson病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途径。方法:将30只毒性乳突变小鼠(TX-j)随机分为模型组、GDFMD高、中、低剂量组、青霉胺组,每组6只,另随机选取6只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组,GDFMD高、中、低剂量组予13.92、6.96、3.48 g·kg-1药物进行灌胃。青霉胺组予0.1 g·kg-1青霉胺药物进行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用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灌胃4周。灌胃4周后收集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ColⅣ)、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及苦味酸-天狼星红胶原(Sirus Red)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相关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表达。采用Real-time PCR观察miR-29b-3p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