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腰经筋温通法治疗寒湿痹阻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寒湿痹阻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腰经筋温通法。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和治疗两个疗程行病情评估,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组内比较,颈痛量表(NPQ)评分两组随访时较治疗两疗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内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F-MPQ)、疼痛分级指数(PRI)与中医症候积分两组组内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两个疗程与随访时,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NPQ、PRI、VAS、PPI及SF-MPQ评分在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积分在治疗两个疗程后及随访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32/32)。结论:颈腰经筋温通法和常规针刺均能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颈腰经筋温通法起效更迅速,在改善疼痛相关的日常功能障碍、调整疼痛相关的情绪认知等方面具有优势,疗效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初步验证贺氏火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毫针针刺组、贺氏火针组,各55例,均隔日1次,共治疗14次。主要评价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累积效应(VAS1)和立即效应(VAS2)止痛效果,次要评价指标是生活质量评分(SF-36)。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1评分在第3、7、14次治疗后明显降低(P 0.05),而VAS2评分在入组后即有明显降低(P 0.05);经过14次治疗,治疗组在SF-36量表中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4项评分方面明显提高(P 0.05)。结论贺氏火针能够有效改善CNLBP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公认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采取分期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会更加显著。急性期初起较轻,采用针刺配合刺血疗法;静止期采用火针点刺后再行刺血和毫针刺法;恢复期采用火针点刺,毫针深刺久留,同时配合刺血疗法。周围性面瘫采用针灸择期治疗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从针刺治疗面瘫病的时机到穴位的选取都有其科学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基础理论源流出发,以五脏为中心对针刺治疗中风进行探讨。通过阐述五脏功能与脑的联系、五脏经脉与脑的联系,以及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补母泻子法调整五脏虚实,在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形成"经穴-经络-五脏-脑"的理论架构,指导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以期从理论到临床为针刺治疗中风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面部走罐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毫针刺法,治疗组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加用面部走罐。主要评价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的分级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入组前及治疗4、8周末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过4、8周治疗后,对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进行评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有86.67%患者完全恢复(功能正常),优于对照组的53.33%(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有96.67%患者完全恢复(功能正常),优于对照组的72.41%(P0.05)。[结论]面部走罐能够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0例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8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85例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9%,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波幅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5),波幅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周德安教授“针灸治神基础方”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周德安教授“针灸治神基础方”治疗,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SAS、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44/46),优于对照组的86.96%(4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德安教授“针灸治神基础方”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9.
10.
毛雪文 《河北中医》2015,(2):232-234,27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艾灸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风寒湿痹型R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针刺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度、活动度评分及双手握力、晨僵时间较本组治疗前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刺结合艾灸治疗风寒湿痹型RA较针刺结合TDP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