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调查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等发表的中医或中西医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文献共112篇,筛选严格按照疾病诊断流程,包含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共29篇,总结、分析文献类型、症状分布、中医证型等内容。结果 29篇文献中感染后咳嗽主要症状有27个,常见伴随症状17个,常见舌象和脉象共17个;主要证候以风寒袭肺证最多,其次为风邪恋肺证,发展至后期则肺气渐虚,出现痰、湿、瘀等病理因素,以致虚实夹杂,出现复合证型;共提取病性证素12个,以风、热(火)、寒为主,累计构成比为85.5%,证素的组合形式共3种,其中三证素组合最多,构成比为57.27%;病位证素主要为肺,其次为脾。结论目前感染后咳嗽缺乏公认的症状描述,辨证尚无统一规范,影响了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制约了对该病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临床资料, 回顾性学习疥疮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以提高急诊科医生对疥疮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例因病久脾虚不摄、虫毒感染引起的疥疮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合西医的皮肤活检诊断, 中医根据临床经验辨证为湿热蕴肤、血虚风燥等证, 分别以清热化湿解毒、养血润燥、祛风杀虫内治法, 并以硫软膏外涂外治法, 配合做好防护, 防止院内感染。结果经中医辨证施治及结合西医的诊断、治疗、防护方法, 2例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 并未造成院内感染, 且中医内调效果明显, 疗效满意。结论急诊科医师面对诊断不明确的皮疹患者, 可进行皮肤活检或皮肤镜检查, 提高诊断率;并从中医角度, 根据患者自身条件辨证施治, 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3.
姜良铎教授认为外感咳喘存在单纯性的外感咳喘和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喘两种情况,临床诊治时不可混而同治。外感因素中寒邪居多,单纯性的外感咳喘治宜祛寒宣肺、解痉平喘,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临证加减;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喘则病情复杂,脏腑相关、内外影响,姜老认为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喘诊治尤其注重肝肺关系。在外感咳喘的辨证上姜老注重"望咽喉"及判断"有无肺燥"。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并附典型病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目的模拟临床支气管哮喘肝气郁结证致病特点,运用卵清蛋白(OVA)混合液致敏和束缚制动建立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通过宏观表征、行为学、肺功能、外周血炎症细胞、支气管组织病理等客观指标进行评价。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正常组、应激组、哮喘组、应激哮喘组。应激组及应激哮喘组每天在不同时间束缚制动1次,第1天2 h,以后每天均比前一天多10 min;哮喘组及应激哮喘组第1天腹腔注射含OVA、氢氧化铝佐剂的混合液1 m L致敏。2周后每天雾化吸入1%OVA 20 min激发,连续14 d。正常组致敏和激发均用生理盐水,且不做束缚刺激。28 d后观察各组大鼠宏观表征、行为学、肺功能、外周血炎症细胞分类、支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应激哮喘组大鼠表现为兴趣减退、毛发晦暗无光泽、便溏、饮食量减少、体重增加缓慢;激发过程中有抓咬口鼻、体腹部皮肤,呛咳、喷嚏及喉中哮鸣音等表现。与正常组相比,应激哮喘组垂直运动得分明显下降(P0.05,P0.01);蔗糖水偏好程度、悬吊实验翻动次数显著下降(P0.01);悬吊实验静止时间明显增加(P0.01);呼气峰流速(PEF)、吸气中期峰流速(FEF25%~75%)、用力呼气时间(FET)、0.3 s用力呼气量(FEV0.3)/用力肺活量(FVC)下降(P0.05,P0.01,P0.01),吸气平均气道阻力(平均Ri)、呼气平均气道阻力(平均Re)明显升高(P0.05,P0.01);外周血中性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及嗜酸粒细胞比率均升高(P0.01);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与应激组或哮喘组比较,应激哮喘组大鼠宏观表征、行为学、哮喘症状及体征、肺功能、支气管组织病理,外周血炎症细胞比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OVA混合液致敏和束缚制动成功建立了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符合支气管哮喘肝气郁结证临床特征,可用于情志哮喘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5.
脓毒症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毒邪侵袭是引起脓毒症的原因,邪正交争、毒损脏腑是其核心病机。剧烈邪正交争是脓毒症产生严重机体损伤的原因,毒损脏腑是脓毒症的结局,若病邪不能得到及时清除则易引起正虚衰败之证。通腑清热活血法治疗外感热病历史悠久,伤寒学派立通下法祛邪外出,河间学派择清热法清解热邪,温病学派以活血法祛瘀通络,通腑—清热—活血的治疗思路成熟连贯。后“截断扭转”的思想为脓毒症的治疗所引入,并在机制及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治疗脓毒症的关键在于截断扭转病势,减轻脏腑受损,抓住干预时机是实现截断扭转的关键,毒邪侵袭,正邪交争而正气尚充之时是截断扭转病势的最佳干预时机,脏损正气未脱仍有逆转病势的机会。通腑清热活血法是实现脓毒症截断扭转的主要手段,临床需根据病机、表现不同审证治之。  相似文献   
6.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重症医学科是北京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优团队。各团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中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将"保障规培质量,构建完善的规培考核体系"成为探究重点。针对规培的管理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各团队形成了不同的规培模式,本文做一介绍和分析,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中药感咳合剂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3例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01例,观察组采用感咳合剂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酮替酚治疗,2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LCQ)评分(生理、心理、社会、总分)、咳嗽消失时间、咳嗽症状积分(日间、夜间、总分)、视觉模拟评分、咳嗽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后1周,组间综合疗效、LCQ(心理、总分)、日间咳嗽症状计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2组间综合疗效、LCQ(生理、心理、社会、总分)、咳嗽症状积分(日间、夜间、总分)及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咳嗽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感咳合剂治疗感染后咳嗽,在改善患者咳嗽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优势,且起效快、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证候规律以及病机特点。方法将211例确诊感染后咳嗽患者进行临床证候信息的横断面调查,应用聚类分析、逻辑回归方法,总结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病机探讨。结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最合理且较符合临床实际的分为4类:肺热阴伤证(8.1%)、风气聚咽证(22.7%)、肝肺失调证(32.2%)、肺气郁闭证(37.0%)。结论感染后咳嗽以"余邪未尽,内郁肝肺,风气聚咽"为主要病因病机,肝肺气机不利为主要病理要素,而又以肺气郁闭和肝肺失调为主要证候。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哮喘宁颗粒对哮喘模型大鼠白三烯B4(LTB4)、白三烯C4(LTC4)、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调节作用,探讨哮喘宁颗粒对哮喘大鼠气道相关炎症介质的影响,为哮喘宁颗粒防治哮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成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哮喘宁颗粒组、布地奈德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2只。采用卵白蛋白联合氢氧化铝腹腔注射致敏和卵白蛋白滴鼻激发方法建立哮喘模型大鼠,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LTB4、LTC4的含量变化,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CRP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LTB4、LTC4、CRP含量均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哮喘宁颗粒组、布地奈德组、地塞米松组大鼠肺组织中LTB4、LTC4、CRP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地塞米松组降低LTB4含量的效果优于哮喘宁颗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布地奈德组降低LTB4含量的效果优于哮喘宁颗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哮喘宁颗粒组、布地奈德组、地塞米松组大鼠血清CRP的表达降低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哮喘宁颗粒能下调哮喘大鼠LTB4、LTC4、CRP的表达,其治疗哮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气道相关炎症介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吴茱萸热敷联合耳穴压丸辅助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 (G-17)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EICU病房住院的脓毒症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A)组、吴茱萸热敷(B)组、耳穴压丸(C)组、联合治疗(D)组,各32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脓毒症治疗方法,B、C、D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吴茱萸热敷法、耳穴压丸法及吴茱萸热敷联合耳穴压丸法治疗。4组疗程均为2周。对比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泌素(G)-17。结果 治疗后,B、C、D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5),其中D组有效率高于B、C组(P<0.05),B组与C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D组APACHEⅡ评分低于治疗前及C组(P<0.05),且D组APACHEⅡ评分低于A、B组(P<0.05)。治疗后,B、C、D组血清PGⅠ、PGⅡ、G-17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均高于A组(P<0.0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