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确定压力蒸汽灭菌器正常运行的安全裕量。方法:在压力蒸汽灭菌器正常运行范围内,进行50次实验,测定灭菌器关键参数(平衡时间、灭菌温度范围、维持时间、温度均匀性)结果,归纳出安全裕量。结果:关键参数的安全裕量重现性良好。结论:实现量化评价压力蒸汽灭菌过程,能通过风险分析规避灭菌失败可能事件,提早进行干预性维护;发现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未能发现的敷料未经清洗重复使用、管腔堵塞问题,保证灭菌安全。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出血的微侵袭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前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尚缺乏规范化的治疗原则和最佳的治疗方法。一些研究表明,利用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文章回顾了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历史和现状,综述了该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特点、时机、手术适应证和主要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水平变化和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发色底物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79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其中45例合并血管病变)和39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的D-D、vWF、AT:A、PLG:A水平和CD62P及CD63阳性表达率。结果糖尿病组D-D、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及0.01),AT:A、PLG: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及0.01)无血管病变者PLG: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血管病变者各标志物与无血管病变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0.01)。相关分析D-D水平与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62P、CD63之间呈正相关(r=0.673,P<0.01)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并由此引起血小板活化、血液高凝和血栓前或血栓状态;D-D、vWF、AT:A、PLG:A、CD62P、CD63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情况,检测其水平对其诊断、观察病情及防止血管病变和血栓的发生发展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s)的表达水平与肾脏微血管病变及尿白蛋白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流式细胞术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9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65例DN)和3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SICAM-1水平及CD11b、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ttmin Excretion,UAER)。结果糖尿病各组SICAM-1水平和CD11b、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及0.01);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的SICAM-1水平和CD11b、CD62P、CD63阳性表达率与未并发肾病组(正常蛋白尿组)比较,均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及0.01);相关分析SICAM-1水平和CD11b、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与UAER呈正相关(r分别为0.576,0.489,0.445,0.463,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CAMs的高表达与肾脏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并能反映DN严重程度,联合UAER检测对诊断、观察病情及预防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艳君  黄思庆  刘丛 《四川医学》2000,21(12):1062-1063
我院 1994~ 1998年共收治 14岁以下儿童大脑半球胶质瘤 2 8例 ,均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有关问题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 18例 ,女 10例 ,年龄 2~14岁 ,病程最长 5年 ,最短 2 5天。1.2 临床表现 :头昏头痛 2 2例 ,呕吐 18例 ,一侧肢体乏力 12例 ,癫痫 8例 ,失语 6例 ,一侧肢体麻木 2例 ,视力视野障碍 2例 ,智能障碍、性格改变、记忆力下降6例。1.3 特殊检查及肿瘤部位 :本组病例 CT检查 2 4例 ,MRI检查 4例。位于额叶 8例 ,颞叶 6例 ,顶叶 3例 ,枕叶 1例 ,额颞顶叶 3例 ,额顶叶 3例 ,颞顶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外低频治疗性超声波(ETUS)与超声微泡造影剂(MB)对尿激酶溶栓效果的影响,寻求最佳溶栓方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低频ETUS联合微泡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孵化老龄血栓。按照配伍组设计原则分成对照组(NS)、尿激酶组(UK)、超声组(ETUS)、超声联合尿激酶组(ETUS UK)、超声联合微泡组(ETUS MB)、超声联合微泡与尿激酶组(ETUS UK MB)。按实验操作方法进行溶栓20 min,对各组溶栓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各实验组的血栓溶解百分率分别为:NS组(7.0750±3.0491)%;UK组(15.6610±4.6009)%;ETUS组(8.0000±2.7907)%;ETUS UK组(18.5420±4.2393)%;ETUS MB组(29.0430±7.0044)%(与UK组比较P<0.01)ETUS UK MB组(50.0810±6.9949)%(与各组比较P<0.01)。结论低频ETUS联合微泡能够明显提高尿激酶对体外血栓溶解率。  相似文献   
7.
宁养护理是姑息治疗医学中的一个概念 ,在香港被称为“善终护理”。其含义是为不能治愈的晚期肿瘤病人提供积极全面的照顾 ,控制疼痛及有关症状 ,并对心理、社会和精神问题予以重视 ,其目的是为病人和家属赢得最好的生活质量 ,协助病人积极地活到最后一刻 ,帮助病者家属面对丧亲的痛楚 ,以尽量提高病人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宁养服务原则与常规的医疗模式不同 ,它肯定生命同时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 ,它寻求的即不是加速死亡又不是延缓死亡 ,它的治疗目的是不再延长生命 ,而是尽可能维持舒适而有意义的生命。随着社会的老龄化 ,老年人已成为恶性肿…  相似文献   
8.
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在妊高征患者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血浆中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内皮素(ET-1)、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与妊高征(PIH)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吸附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66例妊高征患者(轻度20例,中度24例,重度22例)和24例正常晚期孕妇(对照组)血浆中的ET-1、TM、vWF水平。结果:PIH各组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PIH患者TM、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度PIH患者TM、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度PIH患者TM、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妊高征的重要发病机制。3个分子标志物水平升高越显著妊高征患者病情就越重,检测其水平对妊高征的诊断,观察病情及防止子痫的发生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健  刘丛  周量  傅军 《中外医疗》2013,32(6):15+17-15,17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2例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死亡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患者进行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斑区内界膜(ILM)剥除联合38G套管针应用治疗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残留的疗效。
  方法:选取来自厦门眼科中心2008-01/2013-10期间的29例29眼视网膜复位良好、但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残留的患者,分为A组、B组。 A组14例14眼,取出硅油后,直接以38 G套管针吸除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液体,术闭填充过滤空气。 B组15例15眼,取出硅油后,染色并完整剥除黄斑区ILM,范围约4PD,以38G套管针吸除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液体,术闭填充过滤空气。所有病例如在术后1 wk复查OCT发现黄斑裂孔形成者,均再行气液交换,填充16% C3 F8气体。观察两组病例术后4,8,24 wk最佳矫正视力( BCVA )变化,复查OCT观察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液体有无残留、有无黄斑裂孔形成及黄斑区形态变化等。
  结果:两组术后 4, 8, 24 wk 的 BCVA 均有提高, B 组的BCVA提高值优于A组( P<0.05)。 A 组术后24 wk 有7例(50%)黄斑裂孔形成,黄斑区无全氟萘烷残留。 B组术后24 wk 1例(7%)黄斑裂孔形成,黄斑区无全氟萘烷残留。
  结论:黄斑区内界膜剥除联合38 G套管针应用治疗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残留的方法可以彻底吸除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较少出现黄斑裂孔,该方法安全、有效、微创,有效保护了黄斑区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