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多发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如多发性硬化症(MS)。髓鞘是包裹在轴突上的一层髓磷脂膜,为神经元起到冲动的快速传导和代谢耦合的作用,若轴突裸漏,则导致轴突变性,进而导致神经元变性,此为脱髓鞘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机体功能障碍甚至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除了成熟髓鞘脱失,髓鞘再生障碍也是导致疾病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OLs)组成,其由神经干细胞(NSC)分化为少突胶质祖细胞(OPCs),进而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再生过程即为从NSCs分化为形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的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此过程受众多基因调控。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调节因子,在髓鞘再生环节中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该文总结了髓鞘再生的主要分子途径及参与此过程的microRNA,并对其作用机制及其靶点进行归纳和分类,并总结了目前中医药促进髓鞘再生的治疗方法和通过microRNA发挥神经保护功能的药物。该综述有望对未来针对调控microRNA治疗脱髓鞘疾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指引。  相似文献   
2.
正常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对非己抗原能够发生免疫应答,对自身抗原则是处于无应答或微弱应答状态,时刻处于"免疫激活-免疫耐受"的动态平衡状态。然而,如果正常的免疫耐受被打破,将"自己"识别成"非己",处于非正常免疫激活状态的T细胞就会持续迁延的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结果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ADS)的发生。因此,"无效"的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的主要致病机制。免疫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作为连接抗原递呈细胞(APC)和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的重要纽带,有研究已经证实,正性免疫共刺激分子的高表达和负性免疫共刺激分子的低表达都会导致自身免疫耐受的缺陷,进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依据中医药"纠偏","扶正"的治疗特色。本文通过对4种典型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则是以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代表;器官特异性则是以多发性硬化症(MS)和Ⅰ型糖尿病(T1DM)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依赖于这4种疾病发病过程中免疫共刺激分子对免疫识别与免疫应答的重要影响,并且依托于中医药对自身免疫平衡调节的作用,结合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免疫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探寻不同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中的共性,并初探中药以PD1-PDL1为药物靶点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参莲(SL)提取物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腹腔巨噬细胞泡沫化和凋亡的药效及SL不同提取部位的活性比较。方法:从C57BL/6J雌性小鼠腹腔中收集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培养72 h后,分为7组,阴性对照组(NC),模型组(Model,ox-LDL,20 mg·L~(-1)),丹参水溶性提取物组(DS,4.32 mg·L~(-1)+20 mg·L~(-1) ox-LDL),丹参脂溶性提取物组(DZ,2.5 mg·L~(-1)+20 mg·L~(-1) ox-LDL),穿心莲脂溶性提取物组(C,3.18 mg·L~(-1)+20 mg·L~(-1) ox-LDL),SL提取物组(10 mg·L~(-1)+20 mg·L~(-1) ox-LDL),内质网应激诱导剂衣霉素组(TM,1 mg·L~(-1)),药物处理24 h。油红O染色观察脂质积累的情况;钙离子荧光染色联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Annexin V-FITC/PI染色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比色法检测Caspase-3的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12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Model组和TM组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凋亡率增加,Caspase-3的酶活性增加,钙离子浓度增加,Caspase-12的活化水平上调。与Model组相比,SL组和C组显著改善细胞内脂质积累的情况;SL组和DZ组显著降低细胞的凋亡率,降低Caspase-3的酶活性,有效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显著降低Caspase-12的活化水平。结论:综上所述,以巨噬细胞为靶点,SL提取物可能通过缓解ox-LDL诱导的内质网应激,抑制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内毒素(LPS)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小鼠模型,研究青蒿素对SIRS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7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LPS模型组,青蒿素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1)组、布洛芬组(39 mg·kg-1),预防给药7 d后腹腔注射LPS(10 mg·kg-1)。根据SIRS临床诊断标准,检测小鼠的呼吸频率、肛温、白细胞分类、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肺指数、脾指数、糖脂代谢、脑组织炎症因子,以及肺组织炎症相关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腹腔注射LPS可使小鼠的呼吸频率明显降低(P0. 05),体温显著下降(P0. 01),脾指数显著升高(P0. 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 05),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 01),血小板显著减少(P0. 01),血小板比积显著降低(P0. 01),血浆中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 01),血浆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 01),脑组织海马和皮层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分泌显著增多(P0. 01),脑组织海马、皮层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显著增多(P0. 01),肺组织磷酸化蛋白STAT1表达显著升高(P0. 01),磷酸化蛋白c-Jun表达显著升高(P0. 01);与模型组比较,青蒿素给药后,可显著升高LPS所致小鼠的体温和呼吸频率的降低,减轻LPS诱导的各脏器病理改变,可显著升高LPS所致的小鼠低血糖,可显著降低海马和皮层中炎性因子的水平,降低肺组织中磷酸化蛋白STAT1和c-Jun的表达(P0. 05,P0. 01)。结论:青蒿素可降低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水平,对腹腔注射LPS致SIRS小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桂枝汤挥发油成分归属及其对认知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生姜、桂枝及桂枝汤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挥发油成分.小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桂枝汤挥发油低剂量组、桂枝汤挥发油高剂量组.多奈哌齐组灌胃2 mg/kg多奈哌齐溶液,桂枝汤挥发油低、高剂量组灌胃桂枝汤挥发油溶液5、20 mg/kg,药品均以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悬浮至所需浓度,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次/d,连续给药15 d.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于给药第8天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 mg/kg制备小鼠记忆障碍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跳台法检测学习记忆行为学,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E)、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 cholinesterase,BchE)、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含量.结果 从桂枝汤挥发油中共鉴定38个化合物,来源于桂枝的9个成分加权占比约44%,来源于生姜的13个成分约占全方挥发油的18%.与模型组比较,桂枝汤挥发油低剂量组在目标象限游泳距离比例[(26.74±16.42)%比(9.42±8.50)%]、目标象限滞留时间的比例[(43.51±25.12)%比(14.50±12.23)%]增加(P<0.05),穿台次数[(1.63±1.19)比(0.25±0.46)]明显增加(P<0.05),跳台试验中犯错误次数[(0.57±0.98)比(4.43±2.40)]降低(P<0.05);桂枝汤挥发油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清chE[(140.90±3.27)U/ml、(144.79±6.71)U/ml比(134.49±3.36)U/ml]、AchE[(3.30±1.31)U/ml、(3.94±0.78)U/ml比(8.52±3.39)U/ml]、BchE[(3.22±0.45)U/ml、(3.66±0.53)U/ml比(7.99±0.79)U/ml]水平降低(P<0.05),Ach[(4.10±0.38)ng/ml、(3.03±0.25)ng/ml比(1.72±0.50)ng/ml]水平升高(P<0.05).结论 桂枝汤挥发油主要来源于桂枝和生姜,该部位可通过拟胆碱效应改善东莨菪碱所致小鼠学习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6.
铁稳态与炎症稳态具有明确的偶联关系,是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整合功能单元。通过对细胞内外铁的摄取-释放进行双向调节和跨膜浓度动态管理,“铁转运平衡”成为维系铁稳态的关键机制,更是炎症“促进-消散”平衡的生理基础。病理状态下,以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为代表,铁转运平衡贯穿炎症“诱发-进展-治疗”的全链条,是疾病炎症微环境复稳的根本前提和有效途径。巨噬细胞是炎症“促-消”稳态的核心调节细胞且密切参与铁转运平衡,是“铁-炎”稳态的重要偶联环节。目前,基于铁转运平衡理论的转化应用明显不足,特别是基于“铁-炎”稳态偶联的药物干预策略无法同时维持二者稳态,显示出较高的复杂性,且尚未得到合理发掘。本综述拟聚焦于巨噬细胞,通过文献挖掘,以表型极化等免疫学过程为窗口,总结、梳理铁转运平衡的理论研究进展;探求、展望基于铁转运平衡进行炎症干预的治疗价值。本综述以铁转运平衡为切入点,将为炎症性肠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有益的研究提示。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为载体,观察萸连汤抗炎活性“制剂质量标志物”的体外抗炎作用。以LPS刺激RAW264.7细胞制备体外炎症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50 ng·mL^(-1)),萸连汤中18种化合物低(0.1μmol·L^(-1)+LPS 50 ng·mL^(-1))、中(1μmol·L^(-1)+LPS 50 ng·mL^(-1))、高(10μmol·L^(-1)+LPS 50 ng·mL^(-1))剂量组,CCK-8法检测萸连汤中18种化合物干预RAW264.7细胞24 h的活力;ELISA法检测RAW264.7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显示,随着浓度的升高对TNF-α抑制率升高的化合物有小檗碱、黄连碱、木兰花碱、表小檗碱、非洲防己碱、木香烃内酯;随着浓度的升高对TNF-α抑制率降低的化合物有柠檬苦素、去氢吴茱萸碱、绿原酸、新绿原酸、格兰地新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黄柏碱;浓度变化对TNF-α抑制率影响不大的化合物有巴马汀、药根碱、去氢木香烃内酯及隐绿原酸。随着浓度的升高对IL-6抑制率升高的化合物有去氢吴茱萸次碱、绿原酸、新绿原酸、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木香烃内酯、黄柏碱、隐绿原酸;随浓度变化对IL-6抑制率基本不变的有小檗碱、黄连碱、木兰花碱、表小檗碱、柠檬苦素、非洲防己碱、格兰地新碱、去氢木香烃内酯;对IL-6抑制率出现最大浓度的化合物有巴马汀、药根碱。结合萸连汤的定性、定量“制剂质量标志物”及量效实验结果,确定其抗炎活性“制剂质量标志物”15种,分别为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木兰花碱、表小檗碱、柠檬苦素、非洲防己碱、药根碱、新绿原酸、绿原酸、格兰地新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去氢木香烃内酯、木香烃内酯。综上所述,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筛选萸连汤的抗炎活性“制剂质量标志物”的策略,为萸连汤另外3种活性“制剂质量标志物”的确定明确了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持续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和髓鞘脱失是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的典型病理特征,尤其以神经系统持续衰退导致慢性脱髓鞘轴突病变引起的继发-进展型MS(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主要探讨3种桂枝汤苯丙烯类化合物(桂皮醇、桂皮醛和桂皮酸)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通过MTT活力试验确定3种桂枝汤苯丙烯类化合物和ox-LDL对HBMEC的增殖和损伤浓度,将处于对数生长期HBMEC分为空白对照组(DMSO)、模型对照组(ox-LDL)、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组、桂皮醇组、桂皮醛组和桂皮酸组。模型对照组予以终浓度50 mg·L~(-1)的ox-LDL,孵育24 h造成细胞损伤模型,再予以终浓度20μmol·L~(-1)的t-BHQ,桂皮醇,桂皮醛和桂皮酸,孵育24 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活性氧族(ROS)荧光强度,ELISA测定各组细胞内内源性氧化应激指标(SOD,MDA,NO,eNOS)的含量,qRT-PCR检测Nrf2 mRNA表达量。实验结果发现:ox-LDL能够诱导HBMEC内源性氧化应激损伤,3种桂枝汤苯丙烯类化合物对正常HBMEC细胞活性无抑制作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3种桂枝汤苯丙烯类化合物可显著或极显著的改变HBMEC氧化应激状态,上调损伤细胞Nrf2 mRNA表达量(P0.05,P0.01),其综合效应:桂皮醛特丁基对苯二酚桂皮酸桂皮醇,表明3种桂枝汤苯丙烯类化合物(20μmol·L~(-1))对ox-LDL(50 mg·L~(-1))诱导的HBMEC氧化应激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核转录因子Nrf2调控其下游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凸显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白质损伤”和“髓鞘修复失能”的双重病理特征。如何加强修复、改善机能、减少致残是MS治疗的核心目标和减轻疾病负担的关键。围绕这一目标,作者认为改变当下对免疫单向抑制策略的过分倚重,实现“促炎有度、消散有效”的炎症稳态才是加强髓鞘新生,维系组织“损伤-修复”稳态的基础。中药在其中具备良好的应用潜能。该文通过文献挖掘,以小胶质细胞为切入点,总结MS髓鞘修复的研究现状,梳理炎症“促-消”与组织“损-修”之间的平衡联动关联,展望未来实现MS髓鞘修复的重要治疗环节。为MS患者的机能改善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储备;并基于“炎症-组织”稳态偶联的观点,为中药在其中的潜在应用提供合理的策略支持和药理研究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