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5篇
  2011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刘召煜  匡翟林 《铝加工》1994,17(1):30-32
1.9 挤压模具的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开发挤压模具是挤压工艺过程的基础,不仅决定挤压产品的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状态,而且还影响挤压成形力及产品的组织和性能.因此,挤压模具是挤压技术的关键,对挤压过程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而挤压模具的优化设计又是获得经济而合理的模具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挤压模具优化问题的研究.由于大型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CAD/CAM技术的迅速发展,有限元分析理论和实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种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方法进一步实用化,为挤压模具优化设计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外铝挤压模具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它们的理论与实用价值、工业可行性与推广应用前景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列举了典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实例。对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向和主攻课题也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针对可重构片上系统(RSOC)应用设计复杂、编程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该方法整体框架基于特定功能模块的软硬件协同函数。给出了方法的基本流程、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实现方式,并验证了关键部分的设计方案及可行性。该方法为目标应用设计人员屏蔽了特定功能模块的软硬件实现细节,提高了基于RSOC应用的运行效率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刘召煜  匡翟林 《铝加工》1994,17(3):11-19,43
6 表面强化处理新工艺研究6.1 离子硫、碳、氮三元共渗工艺研究研究了不同预先处理、共渗气氛、温度、时间和气压对共渗层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淬火 回火处理的模具共渗层的硬度最高,氨气与二硫化碳之比以20~30:1为佳.用正交试验研究,确定了4Cr5MoSiVl模具钢的最佳三元共渗工艺为:在540~560℃渗氮2小时,三元共渗1小时.采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及改进的Tlttagia法和Uddehlom法研究了三元共渗后的金相组织、表层硬度、渗层深度、相结构、热疲劳和热磨损性能以及它们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刘召煜  匡翟林 《铝加工》1994,17(2):14-24
3 挤压模具的CAD/CAM技术开发3.1 国外的发展现状与主要成果水平分析六十年代末,为了加速设计过程,出现了挤压工模具的CAD系统,到七十年代,许多新机床已能完全由计算机纸带控制了.铣床、钻床、镗床、车床、电加工机床以及挤压机采用数控(NC)和计算机数控(CNC)技术,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及其精度.根据坯料形状、尺寸、合金成分等,预定出挤压速度、挤压温度、出料和换模周期等,使挤压机实现程序化控制.为此,需要非常复杂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并且用它们来完成工模具的设计和制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