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筛选出酸枣仁汤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17组,每组10只,每日1次灌胃给药7d,观察酸枣仁汤及其挥发油、脂肪油、多糖、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其它部位对小鼠自主活动和对阈下、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睡眠动物数和睡眠时间的影响,并考察各供试物对小鼠血清NO、NOS含量及胸腺、脾脏指数的影响,以地西泮进行平行对照实验。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脂肪油、挥发油、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酸枣仁汤组能使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均明显减少;挥发油、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酸枣仁汤组能显著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入睡小鼠只数;脂肪油、挥发油、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能缩短小鼠睡眠潜伏期,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酸枣仁汤组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阈剂量小鼠的睡眠时间。结论酸枣仁汤中脂肪油、挥发油、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均具有镇静催眠作用,氯仿部位仅具有催眠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菝葜抗炎有效部位群中6种成分的体外肠吸收特征,为该部位的制剂开发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通过HPLC测定不同取样时间肠内液中白藜芦醇苷、落新妇苷、氧化白藜芦醇、槲皮苷、黄杞苷、白藜芦醇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8 min,12%~18%A;18~33 min,18%A;33~45 min,18%~21%A;45~50 min,21%A),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290 nm,计算吸收动力学参数,考察6个成分在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情况。结果:白藜芦醇苷在各肠段吸收无明显差异,而其他5种成分在各肠段的吸收差异较大;6种成分在同一肠段的吸收有较大差异,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的吸收率分别为0.85%~2.79%,0.70%~2.73%和0.90%~1.77%。槲皮苷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率最高,白藜芦醇苷在回肠的吸收率最高;氧化白藜芦醇吸收速度明显比其他5种成分慢,在十二指肠中于90 min后才表现出较明显的吸收。结论:白藜芦醇苷、落新妇苷、槲皮苷、黄杞苷、白藜芦醇在大鼠离体小肠的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选择外翻肠囊法可评价菝葜提取物中多成分的肠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菝葜抗炎有效部位群及其单体的抗氧化作用,探讨菝葜抗炎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反应体系、FRAP法分别测定菝葜有效部位群及落新妇苷、花旗松素、槲皮素、芦丁、白藜芦醇、黄杞苷等6个单体成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建立H202诱导大鼠红细胞膜损伤模型,孵育后检测药物对红细胞溶血抑制率和红细胞悬液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结果菝葜有效部位群及其6个单体成分均表现出抗氧化能力。在DPPH实验中,菝葜有效部位群和花旗松素的清除作用明显强于其他药物,IC_(50)分别为13.05 mg/L、11.83 mg/L,略弱于维生素C(Vit C)(IC_(50)为6.93 mg/L);在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中,菝葜有效部位群及其6个单体均表现出一定的清除作用,但弱于Vit C;在FRAP法中,槲皮素还原Fe~(3+)的能力最强(FRAP值(183.78±8.01)mmol/g),优于Vit C(FRAP值(85.69±4.98)mmol/g),其次为花旗松素(FRAP值(56.73±6.25)mmol/g);在H202诱导大鼠红细胞膜损伤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菝葜有效部位群、花旗松素、槲皮素及白藜芦醇对红细胞的溶血抑制率明显升高、红细胞悬液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及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菝葜抗炎有效部位群及其6个单体均具有体外抗氧化作用,并对红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推测菝葜抗炎效应与其抗氧化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出生后不同时间点心脏组织中miR-23a的表达变化,为阐明哺乳动物出生后心脏发育的调节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分离不同年龄(胚胎19 d、出生后1 d、7 d、2周、3周、4周、8周)大鼠心脏组织,利用TaqMan qPCR检测microRNA(miRNA)表达水平;比较不同年龄心脏组织中miR-23a等mi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胚胎19 d、出生后1 d和7 d,miR-23a表达稳定;出生后2周miR-23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达到胚胎19 d的3.6倍,并且在出生后3周(7.7倍)、4周(4.6倍)、8周(5.1倍)都维持高水平表达状态。结论出生后心脏组织生长方式由心肌细胞增殖为主向心肌细胞肥大的过程中,miR-23a很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火麻仁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及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火麻仁油高剂量组1.5 g·kg-1、中剂量组1.0 g·kg-1、低剂量组0.5 g·kg-1和血脂康阳性对照组(0.5 g·kg-1),连续给药35 d,观察不同剂量火麻仁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脏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火麻仁油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中TC、TG、ALT的含量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P<0.05或P<0.01)、并显著提高血清和肝脏中SOD酶活性(P<0.01);中、高剂量可以显著性地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AST、MDA含量(P<0.01);高剂量可以显著降低血清LDL-C以及肝脏中MDA含量(P<0.01)。结论:火麻仁油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良好的降血脂的作用,而且具有较好的肝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脂质代谢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