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术前减少腺体分泌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全麻术前用药减少腺体分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观察。298例全麻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术前分别肌肉注射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或注射用水,测定注射后30min唾液分泌量。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方法测定口干程度,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30min,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和注射用水组唾液分泌量分别较给药前变化(-17·64±19·53)、(-22·30±21·04)和(2·71±19·46)mg。VAS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组用药后明显增加。给药后30min,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和注射用水组HR分别较给药前变化(1·65±8·82)、(-4·30±7·01)和(-0·54±6·49)次/分。观察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全麻术前用药,可明显减少唾液分泌,无HR增快,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 ,3 6岁。 2 0 0 1年 5月于全麻下行左侧头面部蔓状血管瘤切除术。血管造影显示此病变与颅内血管交通。术前肌注杜冷丁 5 0mg ,东莨菪碱 0 3mg。进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 ,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连续监测动脉血压 ,右颈内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麻醉诱导予芬太尼 0 2mg、利多卡因 60mg、异丙酚 1 5 0mg、琥珀酰胆碱 1 0 0mg,经鼻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麻醉维持采用氧气 笑气 异氟醚吸入。手术分两步 ,首先结扎左颈外动脉和椎动脉分支 ,然后切除血管瘤。麻醉成功后即经中心静脉导管放血 ,同…  相似文献   
3.
药源性恶性高热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0年Denborough与Lovell首先报道了药源性恶性高热.它是一种与种属和人种相关、主要由挥发性卤代吸入麻醉药和去极化肌松药触发、具有复杂多样的骨骼肌高代谢紊乱表现、罕见、危及生命的麻醉并发症.药源性高热的病生理改变是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急剧升高,引发代谢改变导致细胞内三磷酸腺苷耗竭、酸中毒、膜结构破坏与细胞死亡.骨骼肌高代谢状态临床上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体温急剧升高、氧耗急剧增加、二氧化碳大量生成、骨骼肌产生乳酸量明显增加、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交感神经系统激惹以及细胞通透性增强.若不及时治疗患可因心跳骤停、脑损伤、内脏出血及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而迅速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安慰剂和吗啡为对照,观察丁丙诺啡舌下含片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当术后出现中等程度疼痛(VSA≥4分)时,分别给予安慰剂、丁丙诺啡0.2,0.4mg舌下含片或吗啡片剂10mg。给药后8h内,记录各观察点的疼痛程度差值、疼痛缓解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8例病人因未按计划用药被剔除,共有112例完成临床观察并进行分析。丁丙诺啡各组与吗啡组总的疼痛缓解程度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P<0.05,P<0.01),各观测点的疼痛程度差值和疼痛缓解程度也优于安慰剂组(P<0.05)。丁丙诺啡与吗啡组的恶心及呕吐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但仅丁丙诺啡0.4mg组与安慰剂组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丁丙诺啡舌下含片用于术后镇痛的效应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吗啡接近,可作为术后镇痛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依据临床指征拔除气管导管后罗库溴铵、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的肌松残留情况。方法 :6 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维库溴铵 (VEC)、罗库溴铵 (ROC)及阿曲库铵 (ATR)三组 ,每组 2 0例。静吸复合麻醉。肌松药首量 :VEC组 12 0 μg/kg ;ROC组 6 0 0 μg/kg ;ATR组 5 0 0 μg/kg。术中用四个成串刺激 (TOF)监测肌松 ,当其值 (TOFR)至 0 .1时追加肌松药 1×ED 95。结果 :维库溴铵末次给药作用时间长于罗库溴铵 (P <0 .0 1)和阿曲库铵 (P <0 .0 5 ) ;拔管时各组TOFR及TOFR <0 .75的例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阿曲库铵残留时间短于维库溴铵 (P <0 .0 1)和罗库溴铵 (P <0 .0 5 )。结论 :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与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一样 ,用药后若依据临床指征拔除气管导管都有发生术后肌松残留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氟比洛芬酯对上腹部手术病人术后镇痛中吗啡用量的节俭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双盲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96例,年龄18~64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48):氟比洛芬酯组和脂肪乳组.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或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吸入N2O和异氟烷,按需追加芬太尼或肌松药维持麻醉.手术结束时,氟比洛芬酯组经2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脂肪乳组经2 min静脉注射脂肪乳5 ml,2组同时采用吗啡进行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首剂药物给予后8 h,经2 min静脉注射第二剂药物(氟比洛芬酯或脂肪乳).于术后2、8和24 h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静息痛和咳嗽痛的程度.记录因镇痛不足而需使用其他镇痛药作为补救镇痛的情况.记录第1次PCIA的时间、术后24 hPCI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和给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脂肪乳组比较,氟比洛芬脂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痛和咳嗽痛VAS评分降低,术后24 h PCI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降低,第1次PCIA时间延长,术后24 h吗啡用量减少(P<0.05),其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仅表现为恶心和呕吐,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可提高病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用量,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病人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为对照,研究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患者中实施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方法 ,随机入组122例患者,均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组(研究组)和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感觉阻滞上界达T8或T10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范围,术后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消失时间、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满意度.结果 麻醉失败3例,术中改变麻醉方案1例.实际完成病例数:研究组58例,对照组60例.麻醉有效性:两组药物达到T8麻醉平面的时间为15 min(中位数);达到T10的时间研究组为15 min,对照组为10 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平面最高达到T2,最低在T12,多数在T5~T10在用药后30 min,两组多数患者(83.63%~88.33%)的运动阻滞处于改良Bromage评分2级或3级.停药后感觉阻滞平面消失的时间研究组平均(中位数)为210 min,对照组平均为180 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感觉阻滞消失的时间在300 min.安全性:研究药物使用前后对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的观察显示,对照组有1例发生ALT改变(增高至152 u/L)、3例发生头晕、恶心、耳鸣、双腿麻木、不适、烦躁等不良反应,未经特别处理自行恢复.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与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有相似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2例,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并对阻滞前、后的健侧和患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监测,记录Ⅰ、Ⅲ、Ⅴ波潜伏期,并计算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结果星状神经节阻滞前健侧和患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I、Ⅲ波潜伏期和Ⅰ-Ⅲ波间期无统计学差异,Ⅴ波潜伏期、Ⅲ~Ⅴ波间期和Ⅰ~V波间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阻滞后双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无统计学差异;星状神经节阻滞前、后患侧的Ⅰ、Ⅲ波潜伏期和Ⅰ-Ⅲ波间期无统计学差异,Ⅴ波潜伏期、Ⅲ~Ⅴ波间期和I~V波间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发生明显改变,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作为观察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直接喉镜实施气管插管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之后气管插管工具仅限于喉镜的更新,并无其他实质性的改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情况才发生变化,Katz和Berci将气管导管芯与光导纤维的成像传输相结合用于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 ,2 4岁。因腹痛、右附件肿物在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患者入室后常规消毒铺巾 ,于腰 2~ 3棘突间隙正中入路穿刺。穿刺用具为BDDurasafeTM硬膜外 腰麻联合穿刺包 (苏州碧迪公司生产 ) ,穿刺与置管过程中患者无异常感觉出现。蛛网膜下腔穿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