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3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蔡威  徐敏 《海南医学》2001,12(4):84-85
心理护理学在手术过程中日趋重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与成败,通过卓有成效的心理护理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本文通过详实具体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①术前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②加强患者的心态调整;③手术过程中的心理护理.从而阐明了心理护理在手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cental leptin correlates with intrauterine fet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胎盘肥胖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与脐血瘦素和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 在 4 0例产妇分娩时采集胎盘与脐血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胎盘肥胖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胎盘肥胖基因蛋白 (瘦素leptin)表达水平 ,采用免疫组化观察胎盘肥胖基因蛋白表达位点 ,采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脐血瘦素水平 ,采用Ponderal指数 [PI=10 0×体重 (g) /身长 (cm) 3]估测新生儿营养状态。结果 胎盘组织肥胖基因呈现高效表达 ,在胎盘滋养层细胞浆内肥胖基因蛋白阳性表达。胎盘肥胖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状态显著相关 ,13例小于胎龄儿胎盘组织lept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 15例适于胎龄儿 (P =0 .0 0 3和 0 .0 0 8) ,12例大于胎龄儿胎盘组织lept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适于胎龄儿 (P =0 .0 4和 0 .0 2 )。胎盘肥胖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与脐血瘦素水平显著相关 (r =0 .39和0 .4 3,P <0 .0 5) ,与新生儿Ponderal指数 (PI)显著相关 (r=0 .66和 0 .69,P <0 .0 1)。结论 胎盘是脐血瘦素重要来源 ,胎盘瘦素可能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自1985年4月至1993年12月,共对522例小儿开展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atrition 简称 TPN)基础和临床应用系列研究,取得科研成果如下. 1.通过对165例新生儿经周围静脉TPN的应用和42例小儿经中心静脉TPN的应用经验总结,提出小儿TPN应首选经周围静脉TPN,它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便于护理等优点.经中心静脉TPN最大问题是导管有关的感染(发生率11.9%).指出防止导管有关的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联体畸形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总结4例联体儿分离术的经验,对联体儿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82~2001年,我院小儿外科共收治的4例先天性联体儿外科分离手术的临床资料,着重在手术时机、产前诊断、合并畸形、分离技术、术后监护、随访等方面。结果 4例联体儿畸形,其中胸部-脐联合畸形3例,坐骨联体1例,男性1例,余均为女性。均不同程度合并先天性心脏缺损,坐骨联体儿合并严重大血管畸形,泄殖腔畸形及Pieer-Robin综合征。2例产前超声检查获得诊断。2例紧急分离术时间为出生后7d内,存活1名。另2例延迟分离手术时间>1个月,均存活。随访存活的5名患儿,1982年分离的剑突-脐联体儿其中1名于术后4年“肺炎”死亡。另1名已20岁,健在。另一对胸部-脐联体儿术后1年发育良好。1例坐骨联体儿1名死亡,1名失随访。结论 手术时机与分离方式必需依据每一对联体儿局部环境及器官结构而定。紧急分离术存活率低,能延迟行分离术则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5.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人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11一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人卵巢癌细胞CAOV3产生凋亡。方法: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DNA断裂分析及流式细胞术观察ATRA诱导人卵巢癌细胞CAOV3凋亡。结果:ATRA作用后电镜下细胞逐渐变圆,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核染色质更加致密,浓缩分块,胞质中有空泡形成,细胞表面出泡,脱落形成膜包裹的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不同浓度ATRA对CAOV3细胞凋亡作用的结果显示在DNA直方图上均出现低于G1期二倍体DNA含量的亚二倍体峰,随药物浓度增加,亚二倍体细胞从10^-8mol/L ATRA时的18.7%增加到10^-6mol/L的37.4%;10^-6mol/LATRA作用24h即诱导CAOV3细胞产生典型的梯形DNA条带(DNAlallder),大小约180bp的整数倍递增,随ATRA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强;结论:ATRA可以诱导卵巢癌细胞产生细胞凋亡,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自2004年12月成立,即开始了合理规范应用肠外肠内营养学的有关工作。在中华医学会正副会长的指导下,2005年4月启动了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和“规范”的制定工作。参与“指南”和“规范”编写的52位专家来自多个学科,也包括部分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共组成8个编写组,分别完成“指南”(草案)相应部分和部分“规范”的内容。 2006年5—8月,有7个编写组先后召开了8次总论和各论的“共识”和“规范”会议,就本版的编撰结构、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分级体系、文献检索策略等方法学问题展开讨论,确定了工作方案,各自召开“共识会议”进行讨论,完成相应的文件。 通过确定检索策略、入选标准和特定关键词,采用系统化的文献检索,收集指南推荐意见相关支持证据。按照证据级别,参照国际标准并结合本领域的国内情况,制定推荐意见分级体系。 分会的“指南”(草案)和“规范”(草案)由各个“共识工作组”相互配合完成。达成“共识”后和最终定稿前,按“议事规则”对“指南”(草案)和“规范”(草案)进行投票表决。“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和操作规范”力图反映目前国内外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最新证据,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实行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由于内容宽广,部分内容欠缺甚多,有待今后补充。  相似文献   
7.
凋亡与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凋亡,即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维持肝脏正常代谢中有重要作用,许多肝脏疾病都与肝细胞凋亡有关。本文就肝细胞凋亡的过程及调控因子,以及肠外营养及胆汁淤积与凋亡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为胃肠外营养(PN)相关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及临床肝脏疾病防治提供参考。关于细胞死亡过程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长期肠外营养(PN)患儿容易发生肝损害并发症,如肝脂肪变、胆汁淤积,甚至肝衰竭,其机制仍不清楚,可能和肠屏障功能障碍有关。近来双歧杆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在调节肠道微环境、保护肝脏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拟通过给PN幼兔添加双歧杆菌,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生后3周的新西兰种白兔27只,体重200~250g。分为3组,PN组10只,PN+双歧杆菌组8只,对照组9只。双歧杆菌组每日经胃管注入丽珠肠乐溶液1ml/只(含青春双歧杆菌0.5×108),PN组注入生理盐水1ml/只。PN持续10d,取血测肝功能、内毒素水平;作肝脏组织病理分级评分;作回肠黏膜显微测量;作内脏组织匀浆和血培养观察细菌移位。结果双歧杆菌组幼兔肝功能明显改善,血清总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较PN组显著下降(P<0.05)。病理切片显示双歧杆菌组幼兔肝小叶完整,细胞形态基本正常,个别存在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而PN组则出现明显肝细胞变性(主要为脂肪变性)、胆管增生和胆汁淤积。参照Loff肝脏病理学评分标准,显示PN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双歧杆菌组(P<0.05),而双歧杆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肠道病理切片的计算机显微测量结果显示,双歧杆菌组幼兔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面积显著高于PN组(P<0.05),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N组幼兔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P<0.001),双歧杆菌组内毒素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脏组织、器官细菌培养结果显示,PN组幼兔肠菌移位率明显高于双歧杆菌组(P<0.01)。结论双歧杆菌可能通过降低肠黏膜通透性,避免幼兔产生肠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鱼油脂肪乳剂和中长链脂肪乳剂对肠衰竭相关肝损害患儿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999年1月至2017年5月65例接受肠外营养肠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最初均采用中长链脂肪乳剂(按患儿体重计算,平均剂量1. 2 g/kg)进行治疗,此时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当TBA、ALT、AST、AKP、γ-GT、Tbi、Dbi中任何3项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2倍水平时进行干预方案调整,本组中有31例更换为鱼油脂肪乳剂(按患儿体重计算,平均剂量1g/kg)治疗,余34例继续应用中长链脂肪乳剂治疗。治疗过程中每周监测一次肝功能。结果鱼油脂肪乳剂组ALT、γ-GT、Tbi水平均显著下降(P 0. 05),而中长链脂肪乳剂组仅AST、Tbi水平出现下降(P 0. 05)。两组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前鱼油脂肪乳剂组ALT、Dbi水平显著高于中长链脂肪乳剂组(P0. 05),干预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 0. 05)。鱼油脂肪乳剂组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的中位数为22(17~32) d,中长链脂肪乳剂组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的中位数为28(15~52. 5) 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相比于中长链脂肪乳剂,鱼油脂肪乳剂更有助于减轻小儿肠衰竭相关肝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
杨飞燕  陈曼华  蔡威 《重庆医学》2015,(7):876-877,880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 Cδ(PKCδ)在游离脂肪酸(FFAs)诱导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 FFAs 刺激,转染 PKCδsiRNA 以抑制 PKCδ的表达。使用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定量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 PKCδ蛋白及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 FFAs 可产生多种效应,包括浓度依赖性的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加 PKCδ的表达和磷酸化等。抑制 PKCδmRNA 的表达可导致 FFAs 诱导细胞凋亡减少。结论PKCδ可能介导内皮细胞中 FFAs 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