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对治疗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疗效。方法筛选从2006年1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21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且均是本地居民,在手术前对21例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得分814分,平均分(10.6±1.4)分,在治疗出院后随访时再次进行评分并和术前水平对比。结果对21例患者实施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患者均完全复位,且无神经根、脊髓损伤情况,在术后10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并复查X线,发现固定情况良好,无松动等情况发生,同时JOA评分1414分,平均分(10.6±1.4)分,在治疗出院后随访时再次进行评分并和术前水平对比。结果对21例患者实施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患者均完全复位,且无神经根、脊髓损伤情况,在术后10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并复查X线,发现固定情况良好,无松动等情况发生,同时JOA评分1417分,平均得分为(15.5±1.2)分。和患者入院时的评分结果对比提升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很好的解决了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困扰,能长期维持颅颈区稳定性,具有一定创新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的效果。方法: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5例原发、11例继发椎间盘炎患者采用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钛质cage支撑、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4天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通过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转归。通过术后X线片来评估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即感腰腿痛明显缓解,床上能自行翻身,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25±2.21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36±2.43分,第7天为2.59±2.13分,第14天为2.38±1.13分,末次随访时为1.88±1.21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沉升高,3d后逐渐下降,所有病例CRP术后均明显下降,2~4周时ESR和CRP恢复正常(ESR<15mm/h,CRP<8mg/L)。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无感染。随诊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消失,病变椎间隙在6~12个月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能迅速缓解腰腿痛,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重症椎间盘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4.
张智  郑佳壮  刘丹  蔡奇霖 《西部医学》2013,(12):1862-1864
目的 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对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后路椎板扩大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30例得到随访,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14天与末次随访的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34±1.56)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12±1.26)分,14天为(2.23±1.12)分,末次随访为(1.56±1.13)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技术不当,术后锻炼不当,术后病变节段的退变,是复发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减压联合椎间固定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腰椎管减压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腰椎椎板潜行减压及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标记为治疗组,另选取之前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30例患者,标记为对照组。结果两种术式在500N载荷时应力强度值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0.6度/cm时的扭转强度和刚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板潜行减压及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后,脊柱的稳定性较好,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由于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的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退行性改变,致使患者出现腰腿痛等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年龄越大,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就越高[1]。骨质疏松带来疼痛的同时,还容易在轻微暴力或无明显暴力情况下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不仅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还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脊柱是骨质疏松骨折最常见的部位,其中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已成为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瘤椎切除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单节段胸腰椎肿瘤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18~71岁,平均56.5岁,其中巨细胞瘤3例,浆细胞瘤1例,脊索瘤2例,乳腺癌转移5例,淋巴瘤1例,肺癌转移1例,肾癌转移1例,前列腺癌转移4例,胃肠道肿瘤转移1例,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 年1 月至2008 年3 月,共收治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31 例,其中男18 例,女13 例;年龄19 ~63 岁,平均38 岁;T 11 骨折1 例,T 12 骨折7 例,L1 骨折11 例,L2 骨折4 例,L3 骨折5 例,L4 骨折2 例,L5 骨折1 例;骨折椎体平均高度48%,术前后凸角平均28.8 °,神经功能按Frankel 分级:A 级5 例,B 级13 例,C 级7 例,D 级3 例,E 级3 例.所有病例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复位,经伤椎及上下椎椎弓根固定.结果 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恢复至平均96%,后凸角矫正至前凸角平均6.2 °,29 例获得13 ~25 个月随访,平均16.5 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 级5 例,B 级5 例,C 级6 例,D 级4 例,E 级9 例,伤椎椎体高度平均为93.6 %,前凸角平均为5.3 °.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和脊柱生理曲度,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观察腰椎管狭窄症采取经椎弓根Dynesys法和经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探讨最佳手术入路方法。方法 以4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经椎弓根Dynesys)和B组(后路椎间融合),每组各20例。结果 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在术后各项评分中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弓根Dynesys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相当,并无明显差异性,但经椎弓根Dynesys治疗可有效缩短其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出血量,临床可酌情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