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椎体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椎体血管瘤19例,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型和临床表型以及治疗方法分为AB两组:A组为10例单纯疼痛患者,其中8例行椎体成形术,2例行放疗;B组为9例神经损害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随访3~72个月,平均(30±8.4)个月,根据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定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10例单纯疼痛患者分别给予椎体成形术与放射治疗后疼痛均缓解;9例神经损害患者开放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神经症状部分缓解。A、B两组患者均获全程随访,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对不同影像学表现及不同临床症状的椎体血管瘤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多脏器功能损害(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MODS)发生率与出生时状况的相关性,以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将NICU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危重新生儿脏器损害数目≥2个的诊断为新生儿MODS;按出生时不同状况:胎龄、出生体重、有无宫内窘迫或窒息MODS发生率,各组间MODS发生率的比较采用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MODS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重的相关性用统计学直线相关分析法,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新生儿MODS 199例,早产儿175例,占本组MODS的87.9%,明显高于足月儿,早产儿与足月儿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17.866,P<0.05);在不同胎龄MODS发生率的比较中,低出生体重儿169例占本组84.9%,低出生体重儿及正常出生体重儿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χ2=19.215,P<0.05);出生体重及胎龄与发病率相关性分析结果呈负相关(r=-0.9356,r=-0.7918,P<0.05);有窒息史(包括宫内窘迫)新生儿MODS发生率为70.6%,与无窒息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定早期早产儿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参考值范围.方法 1.研究对象按下列标准纳入:(1) 2009年10月至2012年8月出生后24 h内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2)母亲孕期健康;(3)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4)出生当天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血常规及传染病4项(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等实验室辅助检查无异常者.2.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于出生后1d、3d、7d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变量资料选用Shapiro-Wilk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呈正态分布者用x-±s表示.不同时间点早产儿NT-proBNP水平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NT-proBNP表达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参考值区间:包含95%的参考总体的参考值范围.双侧正态(均数法):x-±1.96 s.检验水准均为α=0.05.结果 1.共入选因早产和(或)出生体质量较低要求寄养的早产儿204例.男104例,女100例;胎龄27+1~36+6周(中位数33周);出生体质量700 ~ 3050 g(中位数1590 g);阴道分娩78例,剖宫产126例;血清胆红素水平(56.6±23.1) μmol/L;母亲年龄为(30.6±5.3)岁;不同性别之间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出生后1d血浆NT-proBNP水平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质量、营养方式、血清胆红素及母亲年龄作为潜在的影响因素,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Enter法全部强迫引入,结果 显示,以α =0.05为检验水准,均与NT-proBNP水平无相关性.3.早产儿204例血浆NT-proBNP水平出生后1d、3d、7d数据经Shapiro-Wilk正态检验均呈正态分布.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不同日龄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43.824,P=0.000);出生后1d最高,之后随出生后日龄增加而降低,二者呈负相关(r=-0.476,P=0.000).不同日龄组间NT-proBN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d与3d =4.358,t1d与7 d=14.743,t3d与7d =11.105,P均=0.000).出生后1d、3d、7d早产儿血浆NT-proBNP水平分别为(1875 ±686) ng/L、(1615±574) ng/L、(1118 ±380) ng/L;均数95%置信区间分别为530~3220 ng/L、490~2740 ng/L、373~ 1863 ng/L.结论 早产儿血浆NT-proBNP水平出生第1天达高峰,之后随日龄增加而下降,二者呈负相关;血浆NT-proBNP水平不受胎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及营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胎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Cys C)及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变化,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不同胎龄新生儿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98例不同胎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足月儿45例,早产儿53例)及对照组(足月儿及早产儿各20例)新生儿的血清β2-MG、Cys C水平进行测定,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轻度高胆红素血症组足月儿血清β2-MG、Cys 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但明显低于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足月儿(Pa<0.01);轻度高胆红素血症组早产儿血清β2-MG和Cys C明显高于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早产儿及对照组早产儿(Pa<0.01);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新生儿血β2-MG和Cys 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0.01)。血清β2-MG和Cys C水平与血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与胎龄呈负相关(r=0.563 8,-0.724 6,Pa<0.01;r=0.581 7,-0.831 8,Pa<0.01)。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新生儿胆红素消退期β2-MG、Cys C水平较黄疸高峰期明显下降(Pa<0.01)。结论高胆红素血症特别是重度高胆...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后路椎体间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LIF)与侧后方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L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研究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PLIF组(n=32)和PLF组(n=28),随访6个月~2年,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所有患者的腰椎椎间隙高度、腰椎融合率,根据随访的结果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施术的60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结果显示PLIF组与PLF组之间在椎间隙高度、融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在治疗腰椎滑脱症时在椎间隙高度、融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PLF。  相似文献   
8.
N端脑钠肽前体对新生儿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高危新生儿心力衰竭(HF)的表达水平,探讨NT-proBNP对新生儿HF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窒息后HF新生儿35例(HF组)及同期无窒息、无HF新生儿20例(对照组)。于出生第2天、第7天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质量法检测CK-MB水平,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HF组NT-proBNP、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后CK-MB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T-pro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HF组治疗后NT-proBNP、CK-MB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治疗前后对照组CK-M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联合检测NT-proBNP、CK-MB水平可动态观察心肌损害程度及HF恢复情况,NT-proBNP检测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HF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其乙酰水解酶(PAF-AH)活性与颅内出血(IC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ICH早产儿为出血组,48例非ICH早产儿为非出血组(根据头颅彩超结果进行诊断)。采集2组脐血、出生3 d及7 d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PAF水平及PAF-AH活性,并动态观察其变化,不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出血程度与PAF水平及PAF-AH活性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1.出血组血浆PAF水平均高于同期非出血组(F=219.358,P<0.01),2组脐血及出生3 d PA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7 d PA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135,P<0.01),颅内出血活动期(出生3 d)水平最高、出血稳定期(7 d)水平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出血组PAF-AH活性均低于非出血组(F=279.376,P<0.01),2组脐血及出生3 d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7 d时PAF-A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368,P<0.01),ICH活动期PAF-AH活性较低、稳定期PAF-AH活性升高。结论 PAF-AH活性降低及PAF水平升高为早产儿ICH的重要因素之一,而ICH的发生及转归与PAF水平、PAF-AH活性的变化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