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了解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MS)的情况。方法:抽样调查住院至少2年以上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测定患者身高、腰围、体质量及代谢指标,依据世界糖尿病联盟(IDF)规定的诊断标准甄别出MS患者;同时调查与之相关的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结果:MS发生率为43.4%,女性52.0%高于男性34.9%(χ2=7.42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S与性别、体质量指数有关;抗精神病药种类与MS发生无显著相关。结论:长期住院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MS较高。  相似文献   
2.
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共入组60例符合Kane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定义的患者,随机服用氯氮平200~400mg·d-1和利培酮4~8mg·d-1治疗,每组各30例,观察1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4,8,12,16周末评定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不良反应评定量表(TESS)、功能总体评定量表(GAF)指标各1次.治疗前后还需评定韦氏记忆量表(WM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各1次.结果:两组基线时各项指标包括用药剂量(折合成氯丙嗪)无差异(P均>0.05).两组治疗第4周末GAF量表评分明显增加,治疗第8周末PANSS总分、阴性症状因子分明显降低,治疗第12周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两组比较治疗第16周末利培酮组TE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氯氮平组(P=0.000),而GAF量表得分明显高于氯氮平组(P=0.000),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论: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效,且利培酮的不良反应更轻,更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中发生猝死的 6 5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猝死组 ,以 2 0 0 2年 2月 2 0日所有在院的 110 7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例的主要人口学资料 (年龄、性别、精神障碍种类和病程 )和主要临床资料 (如合并躯体疾病种类、心电图特征、QTc间期、抗精神病药种类及剂量、合并其他精神药物的种类及剂量 ,主要不良反应等 ) ;对猝死组收集死因的临床判断及任何可能与猝死有关的资料。结果  (1)猝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抗精神病药剂量及QTc间期 (总体 )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2 )两组中接受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 [(0 36± 2 5 4 )ms]均长于非氯氮平治疗者 [(0 35±3 2 3)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 ;其中 ,猝死组和对照组用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分别为 [(0 39± 1 31)ms和 (0 36± 2 4 6 )ms],未用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分别为 [(0 33± 3 2 3)ms和(0 35± 3 2 1)ms]。 (3)猝死组慢性起病者 (96 9% )多于对照组 (87 7% ;P =0 0 3) ,合并躯体疾病的比例 (89 2 % )高于对照组 (39 1% ;P =0 0 0 ) ,心电图异常率 (5 8 5 % )也高于对照组 (2 5 8% ;P =0 0 0 )。经非参数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迟发性运动障碍(TD)患者异常不自主运动的状况和特征,分析TD发生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共入组TD患者140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采用Simpson迟发性运动障碍专用量表、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系统评估TD的严重程度及发生频率。结果在140例TD患者的8类不同部位的异常运动中,上、下肢体和舌部的舞蹈样动作发生率最高(均大于80%),其中上肢的异常不自主运动的发生比例高达90%,脸部、颌异常运动的发生率只有30%左右。结论在TD患者中,四肢末端和舌部的异常不自主运动最为频发,典型的口-舌-颊三联征并不常见。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为睡眠不好来就诊,在做完一整夜的睡眠脑电图后,脑电波显示"有效睡眠时间达7小时,中间有15分钟醒转".说明睡眠挺好的.然而第二天,她却告诉我:她只睡了两小时,中间有5个多小时没睡着.我告诉她,脑电图检查室有24小时监控,"你确实睡着了".老人还是一脸狐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对73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予利培酮或氯氮平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测血清PRL、雌二醇(E,)浓度.结果经12周治疗,利培酮组血清PRI,(73.85±42.79)ug.L-1显著高于治疗前(40.96±36.56)ug.L-1(P〈0.01),E2(98.00±60.37)μmol.L-1显著低于治疗前(142.80±120.97)pm01.L-1(P〈0.05)。氯氮平组治疗后血清PRL(19.88±15.78)ug.L-1显著低于治疗前(39.70±33.71)ug.L-1(P〈0.01)。利培酮组女性PRL升高(39.45±26.11)ug.L-1显著高于男性(24.90±16.28)ug.L-1(P〈0.05)。结论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影响明显,对女性影响较男性显著,氯氮平对PRL影响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I型躁狂或混合性发作患者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方法:共入组30例患者,接受丙戊酸钠治疗,丙戊酸钠实施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方案.于基线时、治疗第1、2、3、4、6、8、10、12、16周末,分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疾病总体严重度量表-双相障碍版(CGI-BP)、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 (HAMD-21)、功能总体评定量表评定(GAS)评定疗效和测定丙戊酸钠血浓度.在基线状态、治疗第4、8、12、16周时,进行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ECG检查以及药物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以评价安全性.结果:(1)自治疗1周末 CGI-BP(5.0±0.4)和YMRS(26.7±3.7)得分较治疗前[(5.3±0.5)vs.(30.4±1.5)]有明显下降(P<0.05),自治疗第4周起,社会功能也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治疗16周末,缓解率为93.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2)丙戊酸钠的有效治疗血浓度范围为(84~125)μg/ml,有效维持血浓度范围为(77~98)μg/ml.结论:丙戊酸钠治疗双相I型障碍的疗效与血浓度存在相关,监测血药浓度对临床药物剂量调整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合氯硝西泮治疗对双相障碍I型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入组60例患者,随机分入丙戊酸钠联合氯硝西泮治疗组与丙戊酸钠联合氟哌啶醇对照组进行治疗,丙戊酸钠实施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方案。于基线时、治疗第1,2,3,4,6,8,10,12,16周末,分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疾病总体严重度量表-双相障碍版(CGI-BP)、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 (HAMD-21)、功能总体评定量表评定(GAS)评定疗效和测定丙戊酸钠血浓度。在基线状态、治疗第4,8,12,16周时,进行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ECG检查以及药物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以评价安全性。结果:① 2组自治疗1周末CGI-BP(5.0±0.4,4.6±0.6)和YMRS(26.7±3.7,26.0±3.8)得分均较治疗前(5.3±0.5,5.2±0.4;30.4±1.5,29.7±1.4)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自治疗第4周起,社会功能也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而两组之间在上述指标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16周末,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缓解率分别为93.3%和90%。② 对照组(63%)出现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高于试验组(40%)。③ 丙戊酸钠的有效治疗血浓度范围为76~124 μg&#8226;mL-1,有效维持血浓度范围为67~87 μg&#8226;mL-1。结论:丙戊酸钠联合氯硝西泮治疗双相I型障碍的疗效同丙戊酸钠联合氟哌啶醇相当,且转相率低,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