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全麻术后精神障碍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2008年1~12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论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术后精神障碍,要预防为主,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2.
朱立宁  徐岷  张尤历  李兆申  孔梅  沈琰  姚志新 《江苏医药》2012,38(12):1404-140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DSC)水平的关联及Hp感染或非感染人群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129例受试者分为健康组(32例)、慢性胃炎组(48例)、胃上皮内瘤变组(27例)和胃癌组(22例),快速尿素酶检测Hp。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 Hp感染能显著增加外周血MDSC的比例(P<0.01),而T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与Hp感染无关(P>0.05)。三组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MDSC比例与CD4+/CD8+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768),与胃癌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856)。结论 Hp感染可导致外周血MDSC比例的升高,并引起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在慢性胃炎演变至胃癌的肿瘤逃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6岁,因胸痛1个月入院。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抗病毒、镇痛等治疗,胸痛无缓解。查体:右锁骨上可触及-2.5×2.0cm肿大淋巴结,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性差。左胸部可见数个散在直径约0.3~0.5cm暗红色的结节,结节部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均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如何加强围手术期处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6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75例70岁以上肺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及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发生并发症23例,死亡2例。结论:老年肺癌病人的年龄不应作为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应争取手术根治的机会。虽然术后并发症的危险性高,但只要正确评估手术风险、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并积极地处理并发症,是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阻塞性肺病并发气胸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方法对76例阻塞性肺病并发气胸的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论阻塞性肺病并发气胸易被忽视,病死率较高,应及时行闭式引流,必要时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健康者、慢性胃炎、胃上皮内瘤变及胃癌患者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 MDSC)比例变化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关联.方法 收集2011年2月至7月间129份外周血标本,包括32例健康志愿者、48例慢性胃炎患者、27例胃上皮内瘤变患者及22例胃癌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的MDSC、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进行检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胃癌组外周血中MDSC、调节性T细胞(Treg)、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最高[(9.63±3.24)%,(10.03±1.26)%,(69.45±3.42)%],健康组中最低[(0.92±0.33)%,(4.12±0.99)%,(32.35±4.83)%],胃上皮内瘤变组[(5.13±1.30)%,(7.54±0.79)%,(53.26±4.30)%)]低于胃癌组但高于慢性胃炎组[(2.76±0.64)%,(6.28±0.61)%,(42.37±4.02)%];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85、20.88、37.84,P值均<0.05).相反,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在健康组最高,为(65.10±4.10)%,在慢性胃炎组(55.15%±4.00%)、胃上皮内瘤变组(42.23%±3.91%)和胃癌组(26.84%±3.69%)中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80,P<0.05).外周血MDSC比例与胃癌TNM分期呈正相关(r=0.856,P<0.01).外周血MDSC比例与Treg比例呈正相关(r=0.862,P<0.01),与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呈负相关(r=-0.768,P<0.01).结论 外周血MDSC比例的升高与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可能在慢性胃炎演变至胃癌的肿瘤逃逸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DNA甲基转移酶3a(DNA methltransferase 3a,DNMT3a)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0例配对人胃腺癌和癌旁组织中DNMT3a和HDAC2表达的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胃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中DNMT3a和HDAC2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癌组织中DNMT3a和HDAC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 < 0.01);90例胃癌标本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NMT3a阳性表达率为79%(71/90),HDAC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6%(77/90),癌组织中DNMT3a表达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HDAC2表达强度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学大体分型?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DNMT3a与HDAC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 < 0.05)?结论:DNMT3a与HDAC2是胃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胃腺癌的恶性程度,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是一项有潜在价值的肿瘤相关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姚志新  徐岷  张尤历  徐萍  程兆明  吴莺  朱立宁  王晓燕 《江苏医药》2012,38(12):1410-1412,1489
目的探讨人结肠癌组织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0例人结肠癌(A组)及其癌旁组织(B组)中HDAC3 mRNA和蛋白表达;另取5例正常结肠组织作为对照(C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高、中、低分化(各30例)结肠癌术后组织中HDAC3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A组HDAC3mRNA表达高于B组(5.91±3.70vs.3.22±2.63)(P<0.01)。A组HDAC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B、C组(0.90±0.16vs.0.28±0.15、0.06±0.01)(P<0.05)。90例结肠癌组织中HDAC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8%,HDAC3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HDAC3高表达可能是结肠癌的特征之一,在结肠癌的侵袭力及淋巴结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HDAC3可能成为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尤历  姚志新  徐岷  周志华  吴岩  朱立宁 《江苏医药》2012,38(17):2037-2039,1980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30例配对人食管鳞癌(A组)和癌旁组织(C组)中HDAC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0例(B组)食管鳞癌组织中HDAC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和病理特性的相关性。结果 A组HDAC2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组HDAC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9%(71/90),HDAC2表达强度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学大体分型、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HDAC2高表达可能是食管鳞癌的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肿瘤细胞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的功能异常可抑制许多基因的转录,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在染色质重塑、基因阻遏、调节细胞周期和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HDAC共分为Ⅰ~Ⅳ类,HDAC3属于Ⅰ类HDAC[1].目前Ⅰ类HDAC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中广泛表达.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DAC3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DAC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了解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