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NT-proBNP)对心力衰竭药物优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心力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NT-proBNP水平变化优化药物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为标准,调整利尿剂、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和β受体阻断剂的种类和剂量;观察组患者通过监测NT-proBNP水平的变化来进一步优化药物治疗剂量和种类。治疗6~9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静息平均心室率、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失代偿发生率、肾功能、心血管死亡率等指标水平,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静息平均心室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肾功能、心血管死亡率等指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失代偿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T-proBNP指导心力衰竭药物优化治疗,能增加患者6 min步行距离、能减少心功能失代偿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154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例,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A)、恬尔心(B)、消心痛(C)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动态心电图监测平均缺血阵次(IN)、ST段移位幅度平均值(STD)、持续时间平均值(EADI)、心肌缺血阈(MIT)、心肌缺血总负荷(TIB)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在治疗前后IN、STD、TMI、T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消心痛和恬尔心均能显著减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程度,复方丹参滴丸和恬尔心在减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次数及缺血总负荷方面的疗效优于消心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PCI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72 h内血清肌酐(SCr)较术前升高25%或升高44.2μmo L/L(0.5 mg/d L)作为CIN的诊断标准,分析CIN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180例患者中年龄≥65岁者69例(38.3%),合并高血压124例(69.44%)、糖尿病62例(58.33%),术前e GFR<60 m L/min者85例(56.67%),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106例(58.89%)、利尿剂19例(10.56%)、二甲双胍9例(5.00%)、他汀类药物163例(90.56%),对比剂用量≥150 m L者65例(36.11%)。180患者中14例(7.8%)发生CIN,CIN组与非CIN组患者在年龄≥65岁、对比剂用量≥150 m L等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e GFR<60 m L/min、对比剂用量≥150 m L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未能减少对围手术期对比剂的发生。结论:PCI患者的CIN发病率较高,年龄≥65岁、术前e GFR<60m L/min和对比剂用量≥150 m L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7.
8.
曾锋  汤达鹏  余钷  刘凌华  余仟  吴艳萍 《海南医学》2013,24(11):1570-157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血脂代谢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按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MS组(54例)和非MS组(46例),测定入选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水平,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合并MS组的体重指数(BMI)、血压(B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尿酸(UA)水平均显著高于不合并非MS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病变方面,MS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及总狭窄指数高明显增高,而单支病变发生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MS的冠心病患者可见明显的血脂代谢异常,同时显示出加重的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120例拟行(PCI)的冠心病(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低剂量干预治疗组(B组)和中等剂量干预治疗组(C组)。A组术前不服用阿托伐他汀,B和C组术前分别服用20mg或40mg阿托伐他汀7d,3组患者术后均用阿托伐他汀20mg/d维持治疗。术前、术后24h及术后1月后监测CK-MB、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血肌酐。结果:(1)PCI术后24hCK-MB、C反应蛋白较术前均有升高,A组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A组CK-MB、C反应蛋白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C组患者围手术期MI发生率较A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血肌酐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I术后CK-MB、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提示存在一定的PCI术相关性心肌损伤;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7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抑制PCI相关心肌损害,未显示有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