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4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旭东  施玉英 《眼科》1997,6(2):86-87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兔眼内水凝胶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学改变,细胞成分为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巨细胞。可见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之间相互融合现象。术后1周以巨噬细胞为主,术后3个月以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和巨细胞米,说明术后3个月异物排斥反应基本停止,水凝胶人工晶体在兔眼内能够很好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瞳孔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效果、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本组对近5年来完成的188例由于炎症、抗青光眼手术以后、外伤、糖尿病等引起的小瞳孔白内障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人均采用超声乳化摘除法,手术中没有用辅助的扩瞳器,采用的是人工机械性扩大瞳孔,超声乳化的技巧是弹性法和劈裂法.结果手术后病人的瞳孔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但一般都不大于5mm且成规则状.有半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手术后角膜水肿,1周后自行恢复;极个别的病人角膜水肿恢复时间比较长,但未发现角膜失代偿.还有少数病人有后囊破裂,悬韧带断裂,玻璃体脱出.结论对于有经验的医师超声乳化手术在小瞳孔白内障的处理是安全有效的,可以获得如同正常瞳孔的白内障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Access编制数据库在白内障病例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微机对白内障病例进行管理,实现病例管理自动化。方法 根据患者姓名、晶状体等各项临床信息,在Windows98及以上版本的操作平台上,应用Access2000建立患者信息病例库。结果 建立Access病例库管理白内障病例,病例存储量大,查询方便快捷,数据处理方便。结论 Access2000编写的数据库在临床病例的管理中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5.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小瞳孔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晓青  宋旭东  施玉英 《眼科》1999,8(1):12-14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处理小瞳孔的方式。采用粘弹剂或非切开方式的瞳孔成形术扩大瞳孔。20例小瞳孔术中均得到扩大,且成功地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和超声乳化手术。采用粘弹剂或非切开方式的瞳孔成形术扩大瞳孔,是有效的经济的手术方法,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小瞳孔白内障手术。  相似文献   
6.
董喆  施玉英 《眼科研究》2001,19(2):111-113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后炎症反应对后发障的影响在不同术式组有无显著性差异。方法:将24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C,D4组。A组行晶状体超声乳体摘出术,B组行超声乳化摘出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C组行超声乳化摘出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D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1天,1周,3周,1月时取各组的房水行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学检查。结果:各手术组的房水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增较对照组高,且A,B组较C组高。术后3周各组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术后1月各组才有后发障发生。结论:在各组房水免疫球蛋白及细胞有显著性差异的时期内尚无后发障的发生,术后炎症反应对后发障的影响在各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3种不同材料及设计的人工晶体对兔眼晶状体后囊混浊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动物48只随机分成A、B、C、D4个组,超声乳化摘除术后在囊袋内分别植入不同的人工晶体.A组植入三片式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材料、光学部边缘为圆形设计的人工晶体;B组植入三片式硅胶(Silicon)材料、光学部边缘也为圆形设计的人工晶体;c组植入丙烯酸酯(Acrylic)材料、光学部边缘为直角方型侧缘设计的人工晶体,D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只行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术,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1 d、1周、1月、3月分别进行了术眼的裂隙灯检查及照像、术后3月行病理及电镜检查.结果 术后第1天,(1)前节炎症反应:A、B、C、组瞳孔区都有膜形成.角膜轻度水肿,D组瞳孔区未见膜形成,角膜轻度水肿.术后1周时A、B、C组前房闪光阳性,三组瞳孔区渗出膜均较前吸收,D组前房闪光消失,A、B、C组后囊膜清亮,D组(空白对照组)后囊膜已有明显混浊.术后1月时,A、B组瞳孔区渗出膜仍未完全吸收,前房闪光均阳性.C组瞳孔区渗出膜完全吸收.前房闪光消失.(2)后囊膜及人工晶体在囊袋内位置情况:术后1月A、B组中央视区后囊膜轻度混浊,并发现2组中各有10只眼人工晶体在囊袋内偏位和囊膜夹持.C组后囊膜清亮,有2只眼发生了囊膜夹持,其余10只眼的人工晶体在囊袋内具有良好的居中性,D组(空白对照组)后囊膜已完全混浊.术后3月时,A、B组中央视区后囊膜混浊情况相似,均较前更加明显,C组只有2例中央视区后囊膜有轻度的混浊,其它10例术眼均保持清亮.结论 C组单片式丙烯酸酯材料、光学部边缘为直角方型侧缘的人工晶体,可能对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维持人工晶体正位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动态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透明角膜缘内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角膜切口修复的影响,评估bFGF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行透明角膜缘内切口超声乳化摘除术后发生角膜水肿或角膜切口水肿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A、B 2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除每日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剂3~4次外、间隔滴用bFGF滴眼剂每日4~6次;B组为对照组:每天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剂3~4次,以4周用药为1个疗程.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地形图、以及术后3天、1周、1个月外眼照相,比较2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水肿及角膜切口修复.结果 术后当角膜水肿为(++~+++)时,术后3天、1周A组角膜水肿较B组明显消退;术后1个月时,A组角膜水肿较B组轻;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bFGF可促使角膜上皮快速修复对透明角膜缘内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角膜切口早期修复从而减少术后散光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湘  施玉英 《中国医刊》2007,42(6):38-41
目的观察儿童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术眼屈光状态、眼轴长度及角膜屈光力的变化,为合理选择儿童人工晶状体度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41例(70眼)2.72~12.31岁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且术后随访期大于6个月患儿术眼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术眼在平均2.54年内(6个月~11.71年)发生-1.48±1.97D的近视漂移,按手术年龄分为2~3岁(13眼)、4~5岁(30眼)、6~7岁(20眼)及9~12岁(7眼)4组,各组术眼屈光变化速度为-0.92±0.68,-0.53±0.83,-0.60±0.55,-0.18±0.51D/年,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8)。随访期内眼轴平均增长0.52±0.85mm,角膜屈光力无显著变化(P=0.983)。结论3岁以上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近视漂移,手术年龄较小患儿术眼屈光变化速度较快,眼球发育接近于正常儿童,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仍应根据不同手术年龄采取低度欠矫正。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慢性眼内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慢性眼内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4例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慢性眼内炎分别接受了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取出等治疗,并作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术3例保存有用视力,1例眼球萎缩;1例自结膜囊培养出丙酸杆菌,3例微生物培养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