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熄风胶囊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电压门控性Ⅰ型钠通道α亚基蛋白(Nav1.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熄风胶囊低剂量治疗组(熄低组)、熄风胶囊中剂量治疗组(熄中组)、熄风胶囊高剂量治疗组(熄高组)。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实验大鼠海马Nav1.1的表达。[结果] Nav1.1蛋白在IE大鼠海马的表达,发现致痫大鼠海马CA1区和DG区神经元结构基本正常,且Nav1.1变化不明显,在CA3区,模型组致痫大鼠神经元变性、坏死明显,Nav1.1在神经元变性、坏死部位染色变浅,甚至消失,在变性、坏死神经元周围的正常组织中染色增强。其中,模型组可见CA3区神经元退变、坏死,Nav1.1在神经元退变、坏死部位染色变浅,甚至消失,而在熄风胶囊治疗组中,随剂量增大,退变、消失的神经元减少,同时棕褐色区域减少程度减低,均与剂量成正相关,但在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周围的正常组织中染色增强不明显,而且从定量分析来看,模型组Nav1.1的表达量增多,而各熄风胶囊治疗组却增加不明显。[结论]熄风胶囊可能通过保护海马神经元,调节IE大鼠海马神经元Nav1.1的表达,推测其可通过对钠通道的抑制作用以降低神经元细胞膜兴奋性而发挥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熄风胶囊和卡马西平(CBZ)联合氯化锂-匹罗卡品对SD大鼠癫痫模型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VGSC)的影响。[方法] 将110只SD大鼠随机选出2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造模成功后再先后随机选出80只,分为模型对照组、熄风胶囊治疗组(熄风组)、熄风胶囊和CBZ治疗组(熄卡组)和CBZ治疗组(CBZ组)。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VGSC的表达和全细胞膜片钳检测其电生理功能。[结果] 1)癫痫大鼠出现反复自发性发作,熄卡组发作次数低于熄风组和CBZ组。2)VGSC的表达:在CA3区,各治疗组VGSC的表达水平较模型对照组均下调,熄卡组明显低于熄风组和CBZ组。3)VGSC电生理功能:治疗组的峰值电流较模型对照组显著下降,其中熄卡组较熄风组和CBZ组明显;治疗组的半数稳态激活电压上升,但组间无差异;治疗组的半数稳态失活电压下降,其中熄卡组与熄风组相比有差异;治疗组的失活后恢复时间常数明显延长,其中熄卡组与熄风组相比有差异。[结论] 熄风胶囊和CBZ具有协同抗痫作用,优于单药治疗的主要药理机制是减少VGSC峰值电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宣肺清热,化瘀通络"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肺炎证属风热闭肺证病例513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对照组247例采用传统辨证法组方的中药方剂加减治疗,治疗组266例采用"宣肺清热,化瘀通络"法,予清宣通络方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住院病程(8.76±2.38)d与对照组患儿住院病程(10.31±2.44)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2.42±1.53)d与对照组患儿退热时间(3.01±2.12)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宣肺清热,化瘀通络"法可以缩短退热时间和住院病程。[结论]"宣肺清热,化瘀通络"法可以提高肺炎支原体肺炎证属风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方药用量是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和获得疗效的基础.恰当的用药剂量是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剂量最惮轻重,是中医所谓"不传之秘".剂量轻则效果不达,所谓"药不眩瞑,其疾不瘳",量重则药过病所,"有病病当之,无病身当之".可见药物剂量与疗效关系的重要性.理想的药物用量,应是能够获得最大疗效而不良反应又最小的量.阐明中药量效关系,寻找临床最佳用药剂量,明确最大量和最小量,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经络辨证作为中医诊断辨证方法的一种,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经络辨证在古代文献记载以及现代临床运用方面进行阐述.目的 在于强调经络辨证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地位,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熄风胶囊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难治性癫痫模型大鼠Ⅰ型钠通道α亚基蛋白及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熄风胶囊低剂量组(熄低组)、熄风胶囊中剂量组(熄中组)、熄风胶囊高剂量组(熄高组)、卡马西平治疗组(CBZ组)、熄风胶囊中剂量+卡马西平组(熄卡组)、熄风胶囊中剂量+1/2卡马西平组(熄卡低组)。熄低、中、高组分别予熄风胶囊0.33 g、0.66 g、0.99 g,浓缩剂2 m L;CBZ组予CBZ20 mg/kg;熄卡、熄卡低组分别予熄风胶囊0.66 g和CBZ 20 mg/kg、CBZ 10 mg/kg;模型组和空白组分别予生理盐水2 m L。每天上午灌胃1次,共持续60天。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Ⅰ型钠通道α亚基蛋白及m RNA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法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CN1A的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组治疗SCN1A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CBZ组相比,熄卡组SCN1A的表达均低于CBZ组(P0.05);2)Westernblot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CN1A的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SCN1A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CBZ组比较,熄卡低组SCN1A的表达低于CBZ组(P0.05);3)Real-time RT-PCR示:熄高组、熄中组、熄低组、熄卡组对SCN1A m RNA表达有抑制作用,而卡马组、熄卡低组对SCN1A m RNA表达有促进作用。结论:免疫组化、Western-blot、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相比,IE大鼠海马SCN1A在蛋白与m RNA两个层面均表达上调。熄风胶囊可能通过抑制癫痫大鼠海马Ⅰ型钠通道α亚基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抑制钠电流,从而降低癫痫反复自发性发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具有中医"热毒血淤证"证候大鼠血液中细胞流变学及游离钙浓度的变化,并观察清营汤对模型大鼠的影响,为"热毒血淤证"的证侯研究及中药干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尾静脉注射内毒素法制作大鼠热毒血淤证模型,并给予清营汤煎剂灌胃1周,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游离钙浓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及血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游离钙浓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及血沉明显升高(P<0.05或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注射内毒素使模型大鼠产生血"凝"、血"聚"、血"浓"的血液变化,符合中医对"热毒血淤证"的认识特点,而清营汤对热毒血淤证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小儿支气管肺炎(风热闭肺证),探讨麻杏甘石汤整方量效关系。方法:将42例诊断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麻杏甘石汤低剂量组(15例)、中剂量组(14例)、高剂量组(12例),3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共研究10天。比较3组患儿疾病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差异。结果: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的疾病愈显率具有显著性差异,高、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差异明显。3组中医证候的疗效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中剂量组中医证候疗效也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麻杏甘石汤治疗支气管肺炎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寒凝血瘀证实验及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瘀证是指血液循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寒凝血瘀证则是由寒邪入于血分而致,多系素体肾阳不足,寒邪内生,或因常处于寒湿环境损伤阳气,而致体内阳气不足,失其温煦、推动的作用而致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国范围内中医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及科研选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建库至2021年11月15日刊载的中医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内容包括发文数量、发表期刊、作者、科研机构、关键词等。[结果] 共纳入文献1 355篇,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随着中医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发文量总体处于增长态势,2018年载文量最多为115篇。主要形成以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王伟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姜之炎和姜永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吴振起和王雪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民为代表的合作网络。高频关键词提示研究热点为小儿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阿奇霉素、临床疗效、咳嗽等。[结论]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证治创新、作用机制3类;研究热点从临床研究向作用机制等基础实验方向转变;中药有效成分、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等成为新兴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