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检出率和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结果:在检测542个节段中,DS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8个,其中轻度狭窄38个,中度狭窄36个,重度狭窄32个,闭塞102个;而CT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1个,检出率96.63%,其中轻度狭窄41个,中度狭窄34个,重度狭窄33个,闭塞93个。CTA检查阳性预测率为94.71%,阴性预测率为98.8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边缘、信号特征、伴随表现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17例肿瘤大小平均为3.1±1.6cm;平扫T1WI表现为混杂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混杂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时,13例动脉期瘤灶周边薄边环形强化,4例动脉期扫描瘤灶边缘强化不明显,17例病例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时病灶呈渐进性、填充式向心性强化;其他征象包括:13例有病灶周围胆管扩张,4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6例有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 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快速注射造影剂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6例35个病灶经证实的小肝癌的影像学资料;扫描采用飞利浦MX8000IDT 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增强扫描是快速注射造影剂100~120mL,速率达到4~4.5mL/S,分别于动脉早期18s、动脉晚期30~32s、门脉期55~60s、平衡期180s及延迟期5min等多期动态行全肝扫描.然后对病灶在不同时相的图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本组26例35个病灶中肝右叶25个,肝左叶10个;动脉早期呈高密度为12个(平均CT值为73.6HU);动脉晚期呈高密度病灶为21个(CT值平均83.2HU);门脉期为低密度病灶有25个,呈稍高密度病灶6个,等密度病灶4个,平衡期180s或延迟期5min病灶均呈低密度,2个病灶多期增强均未见强化.结论 MD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邹亚毅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16-1017
目的:探讨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5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胃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结果:在胃原发性淋巴瘤的检查中,CT三期增强扫描可有特征性表现,如病变沿胃长轴生长、胃壁具有一定的柔软性、黏膜线的连续性、病灶的强化方式等,可弥补CT平扫的不足。结论:CT三期增强扫描可全面显示病变征象及范围,应用于胃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其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在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9例肺癌患者,对其放化疗前后行CT灌注成像扫描。通过灌注参数的变化比较来判断患者诊断和预后的状况。结果依据RECIST评估标准,治疗有效者13例,治疗无效者6例;有效组患者治疗后灌注参数都显著性低于治疗前,P<0.05;无效组患者治疗后灌注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患者治疗前灌注参数都显著性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 CT灌注扫描在临床上能有效的对患者肺癌肿瘤的血供状况进行反映,并能够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灌注参数的改变来预测此次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6例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分别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与普通CT扫描,重建图像后,分析各自的检出存在支扩肺段数及其图像质量.结果 多层螺旋CT共检测出存在支扩肺段数153个,其中普通CT扫描仅检出79个(51.63%)(P<0.05).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普通CT扫描(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较普通CT在COPD合并支扩病情判断上有优越性,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使用64排螺旋CT治疗的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根据Debakay分类标准,在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Ⅰ型患者为15例,Ⅱ型患者为11例,Ⅲ型患者为24例。所有患者都可以清晰看到清晰破口、真假双腔以及低密度线样内膜瓣影,假腔直径最大为47mm,真腔直径最小为5mm,有21例患者可以看到在假腔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此外,在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5例患者动脉夹层累及头臂干,4例患者累及左锁骨下动脉,6例患者累及腹腔干,5例患者累及肠系膜上动脉,14例患者累及髂总动脉及其分支。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诊断筛查疑似主动脉夹层的一种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主动脉损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多层螺旋CT诊断为主动脉损伤,并经手术证实。15例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24~70岁。结果13例外伤性动脉损伤位于主动脉弓峡部,纵隔内及主动脉周围见积血,两侧胸腔积血。1例位于胸腹主动脉交界处。1例位于胸动脉降部。结论多层螺旋CT能准确、快速、方便地诊断外伤性主动脉壁损伤伴动脉管壁破裂后假性动脉瘤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探究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减少骨关节金属内固定伪影的临床应用潜力,以期为改善骨关节金属内固定术后的影像学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及参考借鉴。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于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行关节金属内固定术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扫描以及双源CT单能谱成像,其中常规扫描为对照组,双源CT单能谱成像为研究组。首先,通过系统比较双源CT单能谱与常规扫描影像学图片质量差异,以期系统评估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减少骨关节金属内固定伪影的临床应用潜力;其次,系统比较不同光子能量(60KeV、80KeV、100Kev、120Kev、140Kev、160Kev、180KeV)的影像学质量,以期为减少骨关节金属内固定伪影提供参考借鉴。结果:(1)在基于平均加权120Kev的条件下,研究组影像学质量优良率为100%(150/1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4.7%(82/150),P<0.05);(2)在使用低能谱如60KeV时,伪影较多,图片质量较差,随着能谱值的增加,伪影显著减少。结论:较之于常规扫描而言,双源CT能显著提高影像学质量,并且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用高能谱值处理,能显著降低伪影,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