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治疗骨折与术后合并的骨不连,至今仍是骨创伤领域的难题之一。研究分析当前的学术思想,探索更接近骨愈合规律的理念与技术,是必然的学术趋势。1当前骨创伤理论与技术1.1AO从20世纪50年代起,AO组织提出解剖复位与骨块间坚强固定与加压的概念。50年间,由于伴随生物材料学的发展和内固定形式的进步,业已成为治疗骨折与骨不连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发现了存在并需继续探讨的若干问题。(1)偏心类的固定模式,如加压钢板,其疗效超越一般非加压性钢板。但同时也发现:①内固定期间,骨质萎缩,骨痂纹理凌乱或难觅骨痂;②钢板…  相似文献   
2.
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骨盆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力学行为特征,为临床分析及判断骨盆骨折类型、力学分布、冲击载荷影响提供力学基础。方法: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将所构建骨盆三维实体模型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7.0,计算单侧髂前上棘和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的力学行为表现,冲击载荷为0~8000N,峰值8000N,时间自0~40ms,分析主应力值、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主应力方向上骨盆单元的位移。结果:冲击载荷作用于单侧髂前上棘时,0~10ms主要的应力沿髂后上棘到髂前上棘分布,在冲击后期10ms以后,骶髂关节、髋臼和耻骨支都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分布;作用于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时,0~20ms主要的应力沿髂骨纵行传导,应力分布并没有在冲击峰值10ms时达到最大,而是从20ms之后,应力开始向骶髂关节、双侧耻骨支、坐骨支以及髋臼等部位传导并可见到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分析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各部位应力分布以及骨盆各个单元在应力作用下的位移变化,有助于临床上进行骨盆损伤内固定力点的选择以及进一步明确骨盆内在应力值分布。  相似文献   
3.
背景:国内外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内固定材料及设计的改变尽量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的:进一步验证镍钛合金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固定下的快速高质量的骨愈合,从临床研究角度评价天鹅记忆接骨器的应力遮挡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1-03/2003-08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进行.对象:随机从临床病例中选取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天鹅接骨器内固定和不锈钢板内固定后骨折完全愈合的上肢骨干骨折患者.天鹅记忆接骨器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4~34岁;手术至取出内固定时间(11.2±3.7)个月.不锈钢接骨板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16~36岁;手术至取出内固定时间(12.6±4.1)个月.方法:征得患者同意后,在忠者行内固定取出时,天鹅记忆接骨器组在鹅体部下和加压枝下取极少量皮质骨;不锈钢板组在钢板下、钢板对侧取极少量皮质骨.进行皮质骨的组织学观察、X射线观察和CT扫描定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光镜下进行骨细胞形念、哈弗氏管等组织学观察.②X射线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③CT测量骨皮质CT值.结果:①组织学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组鹅体部下和加压枝下骨皮质中,板层骨结构规整,无明显骨质疏松和吸收:不锈钢接骨板组钢板下骨质疏松、骨质吸收明显,可见含有大小不一吸收腔,哈佛氏管扩大,骨细胞萎缩、骨陷窝增大,而钢板对侧骨质吸收现象轻于板下.②X射线摄片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组无外骨痂,骨皮质厚度、密度与正常骨质相似;不锈钢接骨板组板下皮质骨吸收变薄,钢板对侧骨皮质厚度与密度多大于板下.③CT扫描定量:组内不同部位比较,天鹅记忆接骨器组中,鹅体部下和加压枝下C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锈钢接骨极组中,钢板下CT值低于钢板对侧.CT值(P<0.01):组间比较,不锈钢接骨板组中两部位CT值均低于天鹅记忆接骨器组中两部位CT值(P<0.05,P<0.01).结论:与不锈钢接骨板相比,天鹅记忆接骨器对固定骨段具有较低的应力遮挡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镍钛聚髌器(NT-PC)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结果,为应用生理性成骨力值概念治疗骨折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经NT-PC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71例,随访并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9个月(7~30个月),X线片示髌骨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64例,患侧屈膝功能平均3.5周达到900°平均7.2周屈、伸功能达到健侧水平,疗效按Bostman临床评分系统评定,优59例,良12例,优良率100%.结论 NT-PC可使髌骨骨折端获得可靠的固定,使生理性应力在骨愈合的过程中持续通过骨折端,从而获得良好的骨愈合和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5.
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剥脱、会阴部损毁损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6岁,以"车祸致会阴部、左髋部疼痛、流血不止1 h"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板钩与椎弓钉固定治疗儿童单纯性双侧腰椎峡部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手术治疗的43例儿童单纯双侧腰椎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0例行椎板钩内固定,23例行椎弓钉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椎板钩组手术时间[(79.9±7.8) min vs (103.9±8.6) min, P<0.05]、切口长度[(6.2±0.9) cm vs (7.8±0.8) cm, P<0.05]和术中失血量[(120.8±16.2) ml vs (177.0±12.8) ml, P<0.05]均显著优于椎弓钉组,两组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24个月以上,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3个月椎板钩组VAS评分[(2.0±0.7) vs (2.4±0.5), P<0.05]、ODI评分[(30.2...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Kümmell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6月—2021年6月采用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Kümmell病患者14例。全麻后取俯卧位,透视定位进钉点,做体表标记,牵引按压复位。经皮置入椎弓钉,先旋出伤椎一侧螺钉,顺导钉道置入植骨通道,将骨粒以通道植入椎体裂隙中,再行对侧相同操作。最后紧固钉-棒系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长平均(112.6±28.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1.4±77.6) ml。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VAS评分[(7.1±0.8),(3.1±0.6),(1.6±0.6), P<0.001]及ODI评分[(75.4±4.1),(30.9±3.7),(16.0±3.5), P<0.001]均显著降低。影像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与术前相比,术后Cobb角[(29.1±4.4)°,(12.8±3.8)°,(13.6±3.2)°, P<0.001]和前缘高度[(11.8±4.0) mm,(20.1±1.5) mm,(19.6±1.2) mm, P&l...  相似文献   
8.
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Klippel-Feil syndrome,KFS)是一种先天性颈椎发育畸形,多与胚胎时期宫颈体灰体分割和分化失败有关,此类病例比较罕见,在国内外尚未检索到相关报道,现将本科室收治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髋臼三柱概念与髋臼骨折浮动分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髋臼骨折是当前骨伤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Judet-Letournel的髋臼二柱概念和骨折分类及手术入路,已成为髋臼骨折治疗的里程碑,但文献资料中众多并发症的报道及治疗方式的争论表明,髋臼的相关概念、骨折分类、诊断及治疗,仍存在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张春才等学者在充分认识髋臼生理发育、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的基础上,从人类髋臼进化的解剖学和治疗髋臼骨折的实用角度,并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提出了髋臼骨折浮动分类法。这一分类法,一则能比较明快地反映出髋臼骨折的严重程度;二则有利于医生决策其整体化、系统化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学术问题,总是在比较、鉴别、发现、探索、求真中,不断得到发展。我们热切欢迎读者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不同的神经受体通过不同的受体介导产生各自的生物功能,脊髓损伤的根本原因是神经元的死亡和突触的功能丧失,人身皂苷Rg1对神经元细胞可能具有保护作用。目的:验证人身皂苷Rg1对SD大鼠脊髓神经元细胞的营养保护作用。方法:对孕龄16日的胚鼠进行脊髓神经元细胞分离提取,对神经元细胞进行冻存和复苏。实验分为3组:空白组、人参皂苷Rg1干预组、阳性对照组(培养孔内加入苯酚溶液)。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内线粒体的活性及人参皂甙Rg1对神经元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与结论:人参皂苷Rg1干预组细胞吸光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细胞,人参皂苷Rg1干预组细胞的相对活力高于空白组,说明人参皂苷Rg1对神经元细胞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人参皂苷Rg1干预后,细胞的突起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空白组的细胞,说明人参皂苷Rg1对脊髓神经元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使细胞活力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