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5例伴周围神经病变的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电生理、实验室检查和MRI改变,探讨多发性硬化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5例伴发周围神经病损的多发性硬化的脑脊液生化,免疫学检查、寡克隆带,电生理检查,MRI及其它有助于鉴别诊断的检查。结果5例均为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多发性硬化,电生理提示广泛周围神经病损,既有脱髓鞘改变,又有轴突变性。结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髓鞘存在着共同的抗原性成分,故MS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可以同时发生脱髓鞘改变。  相似文献   
2.
Summary;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possible novel mutations from parkin gene in variant sub-set of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PD)in China and explore whether parkin ge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D,7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arly-onset group and late-onsetgroup; 70 healthy subjects were included as controls.Genomic DNA from 70 normal controls andfrom those of PD patients were extra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 by using standard proce-dures.Mutations of parkin gene(exon 1—12)in all the subjects were screened by PCR-single strand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and further sequencing was performed in tue samples with ab-normal SSCP results,in order to confirm the mutation and its location.A new missense mutationGly284Arg in a patient and 3 abnormal bands in SSCP electrophoresis from samples of another 3 pa-tients were found.All the DNA variants were sourced from the samples of the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PD.It was concluded that Parkin point mutation a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parkin基因全部12个外显子的缺失分布,探讨parkin基因在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63例PD患者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性PD(32例)和晚发性PD(31例)。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第1~12号外显子,然后行琼脂糖电泳,观察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的分布。结果 63例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2、4纯合性缺失各1例,外显子3纯合性缺失2例,这些缺失均出现于早发性PD组。结论 parkin基因外显子2~4的纯合性缺失可能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特殊保护作用,而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和丢失。帕金森病的发生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有关。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相关性,以期为该病的一级康复预防提供遗传学数据。设计:以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DNA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健康人群DNA为对照,探索性基础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对象:以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提供85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研究组,均为汉族,居在华中地区长期居住)DNA和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提供的健康人(对照组,均为汉族,居在华中地区长期居住)DNA为研究对象。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健康人和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主要观察指标:检测两组G196A和C270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G196A多态性位点均以G/A基因型为主,频率分别为50.6%和52.0%;C270T多态性位点均为C/C基因型。两组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G196A和C270T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gt;0.05)。结论:中国华中地区汉族人群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是否存在parkin基因新的突变以及突变的分布,探讨parkin基因在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70例患者被分为早发性PD和晚发性PD,7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以提取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的全部12个外显子,然后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电泳观察,对泳动异常者进行DNA序列测定,以确定外显子中突变的存在及其分布。结果70例患者中发现4例SSCP泳动异常,测序证实在1例早发性PD患者的外显子7中存在一个未曾报道过的新的点突变位点Gly284Arg。结论parkin基因点突变也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丁苯酞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中脑氧化应激水平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鱼藤酮立体定向注射方法制作偏侧P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按体质量丁苯酞20、40、80 mg/kg 3个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经丁苯酞干预前后旋转行为情况,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中脑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另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结果 (1)与治疗前相比,按体质量丁苯酞80 mg/kg治疗组治疗后旋转圈数明显减少(P0.05);(2)与对照组损毁侧相比,各治疗组损毁侧中脑GSH水平增高,MDA水平降低,SOD活性增强(P0.05,P0.01);(3)与对照组损毁侧相比,按体质量丁苯酞80 mg/kg治疗组损毁侧黑质TH阳性细胞计数增多(P0.05)。结论丁苯酞可显著改善PD大鼠旋转行为,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残存率,提示其可能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U74006F对缺血前高血糖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 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前30分钏注射50%葡萄糖,使之处于高血糖状态,再灌注前静注U74006F(6mg/kg)。另设枸橼酸盐组与对照组。然后比较3组大鼠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U74006F组梗死面积较枸橼酸盐组平均缩小64%(P〈0.01),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对照组损伤程度也显著轻于枸橼酸盐组(P〈0.05)。结论 高血糖可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操作。U74006F对高血糖状态下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A)多次预处理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方法应用MPTP在C57BL小鼠上制作帕金森病模型,应用爬杆、悬挂实验检测小鼠协调运动能力;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及神经凋亡抑制蛋白(NAIP)的表达.结果在MPTP组小鼠爬杆、悬挂实验评分降低,TH表达明显减少,无NAIP表达;3-硝基丙酸单次预处理后评分增加,TH、NAIP表达增多;多次预处理后TH、NAIP表达及评分增加更明显.结论3-NPA多次预处理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机制与上调NAI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化钾(KC1)所致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内钙超载对其细胞活性及磷酸化cAMP反应原件绑定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不作任何药物干预,干预组予以KCl 100mmol/L干预10min.用MTT法检测两组细胞活性,应用Western blo...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硝基丙酸(3-NP)多次预处理治疗帕金森病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 C57BL小鼠,应用3-NP(20 mg/kg体重)腹腔注射进行预处理后,经腹腔注射MPTP(30 mg/kg体重)制造帕金森病模型,对小鼠进行动作行为评分;测定中脑黑质丙二醛(MDA)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经腹腔注射MPTP后,小鼠爬杆实验、悬挂实验评分由对照组(2.7±0.1)分和(2.7±0.2)分下降至(1.0±0.4) 分和(0.9±0.2)分(P<0.01);经过3-NP单或多次预处理后,其评分明显上升(1.5±0.3,1.5±0.1;2.1± 0.5,2.3±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次预处理组与单次预处理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注射MPTP后MDA含量(5.39±0.68)μmol/g较对照组(2.33±0.12)μmol/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NP单次预处理后,MDA含量明显下降至(4.12±0.56)μmol/g,与MPTP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NP多次预处理后,MDA含量下降更为明显(3.11±0.49)μmol/g,与 MPT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次预处理组与单次预处理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MPTP组GSH含量(2.46±0.47)mg/g较对照组(5.23±0.64)mg/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单次预处理后,GSH含量升高不明显(2.69±0.41)mg/g(P>0.05),多次预处理后GSH含量明显升高(3.95±0.33)m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NP多次预处理可通过减少MDA生成,激发 GSH合成,达到治疗帕金森病,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