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基因中两个单链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1209026和rs11805303)的遗传多态性和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检测50名健康人和81例IBD患者(其中克罗恩病41例,溃疡性结肠炎40例)的两个SNP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 rs11209026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克罗恩病患者分别为7.3%和3.7%,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为15.0%和7.5%,在对照组分别为14.0%和7.0%,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s11805303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克罗恩病患者分别为22.0%和52.4%,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为15.0%和41.2%,在对照组分别为34.0%和59.0%,三组间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等位基因频率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rs1180530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疾病的活动性及发病部位均无关(P值均>0.05).结论 IL23R两个SNP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无相关性.rs11805303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一个遗传标志,但与该病病变特点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自评量表心理测评15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功能性胃肠病(FGIDs)患者焦虑、抑郁性情绪障碍的心理过程及心理活动水平.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2007年4~1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门诊收治的150例FGIDs患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IBS)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50例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50例及35名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150例FGIDs患者SDS评分≥50分者100例(66.7%),HAMA评分≥14分者59例(39.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种疾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IDs患者存在着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精神心理障碍,因此,时FGIDs的诊治过程中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精神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构建人β-防御素-2(hBD-2)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及其克罗恩病(Crohn’s,CD)相关突变体,并检测其在人胚胎肾T细胞(HEK-293T)中的活化.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构建包含hBD-2启动子序列的报告基因质粒hBD-2—780-luc,再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在启动子区(-233位点)引入变异点(G变为C),构建突变体hBD-2-mut-luc;经酶切及测序验证后,将报告基因质粒和野生型NOD2/CARD15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到HEK一293T中,TNF—α刺激后测定双荧光素酶的表达.结果:酶切和测序证实,构建了重组体hBD-2-780-luc及其突变体hBD-2-mut—luc,两者均能表达荧光素酶活性,且明显高于空载体.结论:hBD-2报告基因质粒hBD-2-780-luc及其CD相关突变体hBD-2-mut—luc构建成功,并在细胞内活化表达荧光素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陆军某部官兵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UFBDs)的临床表现、重叠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和睡眠的关系.方法 应用FGIDs罗马Ⅲ调查问卷进行FGIDs的分类和诊断.将诊断为UFBDs的官兵189例列入UFBDs组,无FGIDs的官兵372例列入对照组.应用SCL-90量表测评心理因素,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睡眠状况.结果 UFBDs的最常见症状是一有便意就要立刻上厕所,发生率高达93.7%,超过50%的UFBDs患者可见排便不净和排便费力.28%的UFBDs重叠FGIDs,重叠率最高的疾病为痉挛性肛门直肠疼痛(7.9%),其次为周期性呕吐综合征(6.3%)、功能性大便失禁(6.3%)、功能性消化不良(4.8%)和嗳气(4.8%).UFBDs组SCL-90量表的10个因素评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得分、PSQI总分及睡眠异常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叠FGIDs组与单一UFBDs组相比,除恐怖因素以外SCL-90其余9个因子评分及总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PSQI各因子分、总分及睡眠异常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FBDs的发病可能与精神、心理、睡眠因素密切相关,重叠FGIDs可伴随精神、心理问题加重.  相似文献   
6.
近年研究证实OCTN1/OCT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西方白种人群克罗恩病(CD)明显相关,其中OCTN1基因rs1050152位点和OCTN2基因rs2631367位点SNP与CD的相关性尤为显著.目的:初步探讨OCTN1基因rs1050152位点和OCTN2基因rs263136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KR联合直接测序法检测45例CD患者、4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OCTN1基因rs1050152位点和OCTN2基因rs2631367位点的基因型,比较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CD,UC和正常对照组间OCTN1基因rs1050152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0.05);三组OCTN2基因rs2631367位点均未发现突变基因型.结论:OCTN1基因rs1050152位点和OCTN2基因rs263136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BD不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相关的NOD2及人β-防御素-2(humanbeta—defensin2,hBD-2)基因多态性对hBD-2转录活性的影响及主要机理。方法将hBD-2报告基因质粒和NOD2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至HEK293T细胞,用脂多糖(LPS)和TNF—α分别孵育刺激后测定hBD-2转录活性变化。结果LPS对hBD-2转录活性有抑制作用(P=0.020),TNF—α可相对升高hBD-2转录活性,呈剂量依赖性(P=0.004);LPS作用时,NOD2(P268S)改变前后hBD-2的转录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hBD-2(-233)改变前后hBD-2的转录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TNF-α(5ng/m1)刺激时,NOD2(P268S)改变前后hBD-2的转录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hBD-2(-233)改变前后hBD-2的转录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NF—κB抑制剂可显著下调hBD-2转录的激活(P〈0.001)。结论NOD2(P268S)改变能够降低hBD-2的内源性表达;hBD-2(-233)改变导致hBD-2诱生性表达的减少;NF—κB通路可能是hBD-2诱导表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NOD2/CARD15基因突变与中国人克罗恩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近年多项研究证明NOD2/CARD15基因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西方白种人克罗恩病(CD)明显相关.其中3个SNP(R702W、G908R和3020ins C)与CD的相关性尤为显著。目的:探讨NOD2/CARD15基因SNP与中国人CD发病的相关性及其与CD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资料完整的CD患者4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50例,提取人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NOD2基因全部12对外显子,纯化后直接测序,根据结果分析其突变与CD病变特点的关系。结果:CD组、UC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未检出3个西方人常见的NOD2/CARD15基因多态性位点。CD组的P268S突变率显著高于UC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5例P268S突变的CD患者病变均位于回肠(P〈0.01),4例发病年龄≤20岁(P〈0.01),且均并发肠腔狭窄(P〈0.01)。结论:中国人CD患者中存在NOD2/CARD15基因P268S突变,且与患者的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和并发症相关,有必要对其功能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住院离休干部死因及变化趋势,为做好医疗保健工作和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年间住院死亡离休干部资料,采用ICD-11疾病分类标准,对死亡年龄、死因谱变化等统计分析。结果 80~89岁死亡人数最多,占56.7%;前5位死因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87.7%;多病共存严重;冬季是死亡高峰季节。对策针对离休干部死因特点及变化趋势,提出开展健康宣教、加强疾病防控、开展长期照护、重视心理健康和全面综合施治等医疗保健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