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生物学分型、血清学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从健康人群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的分子流行病学规律以及与Hi生物学分型、血清学分型、青酶素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深圳市1月龄以上380名健康人群采集咽拭子,共分离培养175株流感嗜血杆菌,参照Pitt-man方法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应用PCR方法进行流感嗜血杆菌属及荚膜鉴定,参照Kilian方法对其中的141株菌株进行生物学分型,从不同年龄组选出共59株流感嗜血杆菌株,应用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 141株流感嗜血杆菌分为8个生物型,Ⅰ~Ⅷ型分别为8.51%、36.88%、34.04%、4.96%、7.80%、0.71%、6.38%、0.71%。分离的菌株以无荚膜的不可分型Hi为主(97.14%),5株为有荚膜型,其中2株为b型,3株为e型,Hi产青霉素酶的阳性率为14.18%,59株Hi菌株分为52个PFGE基因型。结论深圳市健康人群Hi携带菌株多为无荚膜的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分型以Ⅱ、Ⅲ型为主。PGFE基因分型呈明显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以发热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胃肠炎的病因,查找传染源,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对病人以及食堂员工肛拭、粪便以及环境样品采用实时荧光PCR进行定性检测。结果:经诺瓦克病毒基因检测,学生样本3例阳性;教师食堂员工样本阴性;环境样本1例阳性。6月15、19日对73名学生食堂员工进行诺瓦克病毒基因检测,分别有7例(9.6%)和5例(6.9%)阳性。25日,再次对73名食堂员工进行检测,全为阴性。通过测序分析比对,从食堂员工以及学生中检测出的诺瓦克病毒为同一型诺瓦克病毒。结论:该校学生胃肠炎是由诺瓦克病毒感染引起,学生食堂员工带毒是引起此次诺瓦克病毒发生流行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深圳市禽源、牛源空肠弯曲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与相同时期和地区腹泻患者分离的空肠弯曲菌比较,寻找空肠弯曲菌传播的证据。方法 对深圳市2016年3—11月分离的不同来源空肠弯曲菌进行复苏、鉴定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应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空肠弯曲菌126株,其中腹泻患者来源22株、禽源44株、牛源60株。除3株不能分型外,其他123株菌成功获得PFGE图谱。不同来源空肠弯曲菌呈现不同的基因特征:人源菌株PFGE带型高度多态化,未发现集中型别;P1是禽源空肠弯曲菌的主要型别;牛源菌株呈现多型别分布,主要型别有C1~C6。综合分析发现,有3个型别(T1、T2和T3)同时包含患者和禽牛来源的菌株。T1型别有12株菌,分别来自患者(3株)、禽类(6株)和牛(3株),T2型别包含5株菌,来自患者(1株)、禽类(2株)和牛(2株);T3型别包含7株菌,仅来自患者(1株)和牛(6株)。结论 本研究发现3个空肠弯曲菌型别(T1,T2和T3)同时包含腹泻患者和禽牛来源菌株,为空肠弯曲菌的溯源提供证据。T1可能是深圳市空肠弯曲菌的主要流行型别,在腹泻患者、禽源、牛源菌株中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近3年的流感病毒变异、变化及流行规律,做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方法]采用常规狗肾传代细胞(MDCK)法分离流感病毒并进行毒株鉴定.[结果]2005年共分离流感病毒64株,其中H1N1亚型9株、H3N2亚型44株、B型11株;2006年分离流感病毒48株,H1N1亚型18株、H3N2亚型2株、B型28株;2007年分离流感病毒69株,H1N1亚型2株、H3N2亚型57株、B型10株.3年的阳性分离率分别为13.3%、12.0%、22.6%.[结论]3年的流感病原学监测中,虽然未发现新的突变株,但流感病毒株的流行每年都发生型别的变化;2005年本地区以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为主,2006年以H1N1亚型和B型(Victoria系)为主,2007年又以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方法以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和探针,以b型流感嗜血杆菌菌株,提取核酸DNA作为模板,优化引物和探针的浓度比和退火温度。以b型流感嗜血杆菌和8种相关细菌考核检测体系的灵敏性、稳定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反应体系在引物和探针的浓度为800 nM、200 nM,退火温度为56℃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8株相关菌株的检测中,除b型流感嗜血杆菌出现很好的阳性外,其余菌株均为阴性。在纯菌条件下,定量检测低限100 cfu/mL。稳定性分析表明:同一样品重复检测4次C t值的最大变异系数为5.46%。与常规方法比较,符合率达100%。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稳定性高,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较大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力及药敏等情况,以在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机理及临床治疗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标准GB/T-4789-2008[1]操作规程进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因素检测。结果60株副溶血性弧菌(病人分离的菌株37株,外环境菌株23株),刚果红侵袭力试验均阴性;内毒素检测96.7%阳性;溶血毒素检测病人分离的菌株100%阳性,外环境分离的菌株均阴性。产毒荧光定量PCR体外检测副溶血弧菌,病人分离的菌株97.3%(36/37)阳性,外环境分离的菌株13.0%(3/23);对治疗由本菌引起中毒病人,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是首选药物。结论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与其产生的内毒素、毒力、溶血毒素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健康学龄前儿童口咽部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Hi)携带情况及菌型特点。方法选择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3所日托幼儿园健康儿童181名,进行口咽部Hi携带率监测,Hi分离株进一步作生物学分型、血清分型及PFGE分子分型。结果从181份样品中共分离到Hi45株,阳性率为24.9%。生物学分型分别为Ⅰ型2株(4.4%)、Ⅱ型13株(28.9%)、Ⅲ型18株(40.0%)、Ⅳ型2株(4.4%)、Ⅴ型2株(4.4%)、Ⅵ型2株(4.4%)、Ⅶ型0、Ⅷ型6株(13.3%)。血清分型为不可分型44株,占97.8%(44/45),b型为1株,占2.2%(1/45)。PFGE分型:39株血清不可分型}H分为38个基因型。结论深圳市学龄前健康儿童口咽部Hi携带率为24.9%,与国内南方各大城市无差异,生物学分型以Ⅱ型、Ⅲ型为主,PFGE结果显示,深圳市学龄前儿童携带的Hi菌株基因高度多态性,无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开展南山区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卫生专项监测,了解南山区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的卫生状况,为提高南山区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及GB15982-1995,GB15979-2002中检验方法进行样品检验。结果:61所医疗机构共抽查786份样品,总合格率为91.2%,其中医院合格率95.5%,社康中心合格率90.1%,社会医疗机构合格率86.4%;医护人员手及物体表面合格率分别为78.3%及88.1%。结论:南山区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监测合格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医院消毒质量优于社康中心和社会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手及物体表面应加强清洁及消毒。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对各医疗机构消毒工作加强监督、指导,督促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1]。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特异、灵敏鉴定大肠杆菌O157:H7的PCR检测方法。方法针对大肠杆菌O157:H7表面抗原O和鞭毛抗原H的特异性基因rfbO157、fliCH7设计引物,分别扩增出目的产物。结果利用建立的方法对4株大肠杆菌O157:H7菌及12株非大肠杆菌O157进行检测,rfbO157、fliCH7基因的特异性均为100%;rfbO157基因的灵敏度约为6×104cfu/ml;fliCH7基因的灵敏度可达6cfu/ml。结论本方法特异性好,为实验室鉴定大肠杆菌O157:H7提供了一种简单、容易操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获得抗腮腺炎病毒Fab段基因工程抗体。[方法]将腮腺炎病毒抗原(MUV-Ag)包被在固相ELISA板中,采用"吸附-洗脱-扩增"的方法,对已构建的抗腮腺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富集。从富集后的抗体库中筛选抗腮腺炎病毒阳性克隆,并交叉筛选鉴定其特异性。[结果]在对176个克隆筛选后,再用麻疹病毒抗原(MEV-Ag)、混合副流感病毒抗原(mPIV-Ag)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RSV-Ag)进行交叉筛选,最终获得特异性抗MUV-Ag阳性克隆2个(B206和D210)。对其中1株B206序列分析表明它的κ轻链V基因属于VκⅠ(O12)亚群,J基因属于Jκ1;γ链V基因属于VH1-69亚群,D基因来自D3-10,J基因则来自JH6。[结论]用腮腺炎病毒抗原成功地从抗体库中筛选到特异性阳性克隆,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