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新生儿早期可出现生理性黄疸,此时若伴有其他发病因素则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我科自1997年1月~2003年7月共收治新生儿高胆110例,本文就其发病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消毒方法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GICU)床单位周围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为选择合适的物体表面消毒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湿巾对GICU床单位周围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比较两种消毒方法的合格率。结果含氯消毒液与消毒湿巾对GICU床单位周围物体表面的合格率分别为94.89%和96.33%,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含氯消毒液和消毒湿巾均可用于普通物体表面的消毒,但含有双链季铵盐和双胍化合物的消毒湿巾在诊疗操作频繁的GICU病房可更方便地用于物体表面的消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 降低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A组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出院病历,逐项填写记录表;B组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由两名深静脉导管专职护士具体操作,采取一系列感染控制措施,将两组资料分别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判断、计算感染率并做比较.结果 A组中心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率为25.5‰,B组实行目标性监测落实感染控制各项措施后,导管出口感染率下降至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综合控制措施中,强化医护人员培训,设专职导管护理小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全过程质量监测,科室建立和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控制流程,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出口感染非常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合谷刺动作针法帮助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重建,观察此治疗方案对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30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刺法+连续波)、B组(常规刺法+续断波)和C组(合谷刺+续断波),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腕部功能均有恢复,但C组MAX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和ADL值提高较明显(P〈0.05)。结论:合谷刺动作针法对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背伸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有关部门批准,我们利用得到的一具自然减员东北虎制作剥制模型和完整骨架陈列标本,与此同时对该具虎骨药用成分用水煮、酒浸两种方法提取并进行探索考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扩展应用方法和途径,以两种方法的提取液为基础原料进一步研究其药用功效,为临床适应症提供可行性基础样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EEG功率谱观察评价电针治疗卒中相关失眠患者日间嗜睡的即刻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将2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相关失眠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的分为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每组12例。电针组取四神聪穴,针刺入穴后接通电针仪,频率选择连续波2 Hz,每日治疗1次,每次20 min,治疗21日。假电针组选四处四神聪穴远端非经非穴点,用安慰针及电针仪模拟电针治疗过程,每日治疗1次,每次20 min,治疗21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采集的EEG数据变化,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Karolinska嗜睡量表:电针组患者KSS评分疗程后较疗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KSS评分改善程度较假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改善日间嗜睡的即刻效应在首次治疗时不明显,治疗21天后,即刻效应显现,脑电快波活动增加(p<0.05)。电针改善日间嗜睡与认知功能的累积效应:患者Beta频段标准化功率值增加(p<0.05),脑电觉醒活动得到增强,日间嗜睡减轻,患者脑电活化程度的改善与日间嗜睡的表现相关(p<0.01)。结论:电针治疗日间嗜睡在单次治疗中存在即刻效应,但在疗程早期的单次治疗中并不明显,连续多次治疗后,即刻效应显现,能够增加患者的脑电觉醒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常规针刺调节慢性失眠患者睡眠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试验组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按时循经取穴后再行常规针刺。运用心肺耦和分析方法(CPC)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6.70%(23/30),试验组为90.00%(27/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前疗后各项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CPC各项结果及PSQI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常规针刺调节慢性失眠患者睡眠结构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肌少症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到2020年11月30日收录的所有有关糖尿病患者肌少症患病...  相似文献   
9.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是一种在快速眼动期睡眠中反复出现肌张力不消失的现象,并出现与梦的内容有关的复杂运动行为的疾病.本案介绍归脾汤治愈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并对归脾汤在治疗本病中的临证运用经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低频穴位电刺激,以屈伸肌交替刺激的方法,作用于患侧手腕部穴位及肌肉,探究此法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手腕部活动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进行电针治疗。两组治疗时间相同,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选用Lindmark手腕部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评分、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疗后手抓握功能均有改善,但治疗组Lindmark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评分、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明显(P<0.05)。结论:采用屈伸肌交替法低频穴位电刺激对卒中患者手功能的重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