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是食管静脉曲张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食管静脉血流快、交通支丰富,硬化剂在血管内滞留时间短,因此不能很好发挥治疗效果,多数患者需要反复治疗。本文报道了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前期内镜下硬化治疗效果不理想,随后采用球囊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方式,术中通过球囊辅助技术使食管曲张静脉回流受阻,从而达到控制硬化剂在血管内滞留时间的目的,初步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蔓状隆起型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与组织胶注射治疗带来的风险与获益。方法2015年6月—2020年6月,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或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符合胃底曲张静脉呈蔓状隆起(Hashizume标准F1型)的食管胃连通型血管(LDRf分型标准Le,gf型)病例193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分成胃底及食管套扎组(胃底和食管曲张静脉均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32例)、组织胶组(胃底曲张静脉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71例)和单纯食管套扎组(仅食管曲张静脉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90例),对比分析3组的再出血率、治疗有效率、治疗显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再出血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18.75%(6/32)、12.68%(9/71)和3.33%(3/90),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P<0.016)。(2)3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00%。治疗显效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37.50%(12/32)、25.35%(18/71)和14.44%(13/90),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2,P<0.016)。(3)3组均未出现肺部感染、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穿孔。胸痛或腹痛发生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18.75%(6/32)、11.27%(8/71)和2.22%(2/90),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4,P<0.016)。发热、恶心呕吐发生率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底和食管静脉曲张同时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以及胃底静脉曲张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联合食管静脉曲张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对于蔓状隆起型胃底静脉曲张病例并无更多获益,而单纯行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可能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3.
背景细菌感染是增加肝硬化患者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失代偿期肝硬化比代偿期肝硬化更容易发生感染.肝硬化中最常见和威胁生命的感染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其次是尿路感染、肺炎、心内膜炎以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然而,除了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外,其他感染发生率较低,认识也少.病例简介本文报道我院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自发性腹膜炎反复发作,最终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的病例,经过积极手术治愈.结论肝硬化合并IE预后较差,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以提高生存率.在肝硬化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细菌性腹膜炎,并存在不能解释的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或者原因不明的反复发热症状,应考虑到合并IE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马长林  韩怡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42-2743
目的:观察凯西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不用其他褪黄、降酶及抗病毒药物。在基础治疗相同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凯西莱200rag/d+胸腺肽20mg/d;对照组则给予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mg/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转氨酶(ALT、AST)、白蛋白(Atb)、球蛋白(G1b)、胆红素(rrBil、DBil)变化。结果:两组肝功能、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ALT、AST、A11)、Glb、TBil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5%~8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凯西莱注射液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但疗效确切,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花瓣中克隆转录因子基因CtMYB1,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 根据红花转录组测序结果中得到的高表达的Unigene123933序列,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红花花瓣中扩增得到CtMYB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CtMYB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为模板,PCR扩增得到CtMYB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ASY-E1-CtMYB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结果 成功从红花中克隆1个MYB基因,命名为CtMYB1,GenBank登录号为KJ524853。CtMYB1基因全长893 bp,ORF为750 bp,编码249个氨基酸。同时,成功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SDS-PAGE结果显示该蛋白的大小约30 000,与预测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一致。结论 成功克隆了CtMYB1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初步证明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红花维生素E合成相关关键酶2-甲基-6-叶绿基-1,4-苯醌甲基转移酶(MPBQ M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为红花维生素E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红花种子转录组数据库中得到的中间序列,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红花种子中克隆MPBQ MT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MPBQ MT与相关物种MPBQ MT的系统进化树,利用RT-PCR方法分析在红花种子不同发育时期MPBQ MT基因的表达量。结果MPBQ MT基因全长1 392 bp,命名为Ct MPBQ MT,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共1 038 bp,编码34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8 900。保守结构域预测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典型的SAM蛋白功能结构域。结合其他物种的MPBQ MT基因构建系统树表明,红花MPBQ MT基因与其他物种氨基酸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其中与向日葵和生菜同源性高达89%和86%。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PBQ MT基因在红花开花后50 d的种子中表达量最高。结论成功地对MPBQ MT基因进行克隆及表达分析,为红花维生素E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我院自1958年2月至1979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0例大脑半球凸面肿瘤的脑电图,并和其他检查技术的定位价值作了比较。一、资料和方法 180例均系经手术或尸解证实的大脑半球凸面肿瘤(不包括中线、脑室内、脑底部肿瘤)。计额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构建髓外浆细胞瘤(EMP)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应用价值。方法 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收集2000-2019年诊断为EMP的患者数据。使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变量,并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EM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列线图模型。根据列线图计算患者总分,使用X-tile软件依据最佳截断值将总样本分为低、中、高风险3组,分析3组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使用时间依赖受试者工作特征(t-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X年N次K折交叉验证AUC、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1 458例EMP患者,包括796例删失和662例死亡。删失组、死亡组均以年龄60~<75岁(35.4%、41.2%)、男性(63.1%、66.3%)、白种人(81.3%、80.4%)、已婚(68.2%、59.4%)为主。最终确定年龄(45~<60岁/60~<75岁/≥75岁)、婚姻状况(单身/其他)、非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未手术及未放疗是EPM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