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替加氟卡铂同步放化治疗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采用钴-60常规分割放疗,总剂量60~68 Gy.化疗采用替加氟卡铂方案:CF 0.3静脉点滴,第1~5 d;替加氟750 mg/m2静脉点滴,第1~5 d;卡铂250 mg/m2静脉点滴,第1~5 d,...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化疗后严重肝功能损害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化疗毒副作用与乙肝相关性和严重肝损害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恶性肿瘤化疗后出现急性严重肝功能损害。结果: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是化疗出现肝损害的直接相关因素,特别是多周期化疗,严重者可致死,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手段。结论:化疗过程应避免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36岁 ,2 0 0 0年 7月发现左前胸壁黄豆大小伴隐痛 ,症状渐加剧 ,8月达 5 cm× 5 cm大小 ,经市级医院针吸病理检查示 :小细胞恶性肿瘤 ,于省级医院检查无转移灶后行术前化疗 NVB+DDP+VP1 6 一周期 ,2周后肿块缩小至1cm× 1cm,疼痛消失 ,9月局部肿物增大约 3cm× 3cm且疼痛 ,术前 B超发现肝占位 2 cm× 0 .9cm,CT示 :肝左叶外侧低密度灶 2 cm× 1cm× 3cm,CT值4 7U,考虑转移 ,又化疗 1周期 ,肿物缩小不明显 ,10月 B超检查未发现肝转移 ,CT示左前胸壁肿物 7cm× 4 cm,骨质未见破坏。行手术切除 ,术中见梭形肿物 6 …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不能手术的食管癌患者,进行同期放化疗、单纯放疗不同亚组生存分析,明确同步放化疗的临床应用阶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不能手术的食管鳞癌患者,同步化放疗组70例,单纯放疗组70例,比较两组疗效、总生存率、毒副反应、失败原因.放疗采用常规分割方式,总剂量60~66Gy;化疗采用替加氟+卡铂方案.结果 同步放化疗组...  相似文献   
6.
锥形束CT测量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 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白球蛋白比(albumin/globulin ratio,AGR)与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预后的关系,建立ESCC手术患者生存时间的预测列线图,为ESCC患者的预后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4年2月-2017年9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90例接受过手术治疗的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确定术前AGR的最佳临界值,χ2检验分析AGR与一般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GR与ESCC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而构建ESCC术后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  结果  按术前AGR最佳临界值1.16将患者分为高AGR和低AGR两组,高AGR组1年和3年生存率均高于低AGR组(均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AGR是影响ESCC患者预后的因素(均有P < 0.05),其中T3-T4 vs T1-T2(HR=1.87,95% CI:1.04~3.35),N+ vs N0(HR=1.89,95% CI:1.13~3.17),高AGR组vs低AGR组(HR=0.57,95% CI:0.36~0.90)。预测ESCC术后患者预后的列线图一致性指数为0.68(95% CI:0.62~0.73,P < 0.001)。  结论  术前AGR水平是影响ESCC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高AGR组ESCC患者的预后优于低AGR组,列线图有助于临床医生对ESCC术后患者的预后进行个体化预测。  相似文献   
9.
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腹腔内化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 1999年 6月— 2 0 0 2年 6月收治食管癌、贲门癌、胃癌、乳腺癌 35例 ,手术、放疗化疗后 2月以上因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经采用大剂量羟基喜树碱、顺铂腹膜腔内化疗取得较好疗效 ,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性 2 3例 ,女性 12例 ,年龄 38岁~ 70岁 ,平均 5 3岁 ,食管癌 17例 ,贲门癌 10例 ,肺癌 3例 ,乳腺癌 3例 ,卵巢癌 2例 ,其中鳞癌 2 5例 ,腺癌 9例 ,小细胞癌 1例 ,均经胃镜、纤维支气管镜或手术病例 ,已行手术、放疗等 ,2月后出现上腹部疼痛 ,经 B超检查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并肝转移 6例 ,所有病例均无腹腔…  相似文献   
10.
我科 1996年 3月至 1997年 10月 ,对 2 0例晚期贲门癌患者行动脉插管化疗介入治疗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患者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46~ 76岁 ,平均 5 5岁。本组患者病灶均经内窥镜活检病理证实为贲门癌。其中尚有 7例患者经 AFP及 B超或 CT检查证实伴有肝脏转移。1.2 治疗方法 :2 0例患者均采用 Seldinger技术 ,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至胃左动脉 ,行血管造影 ,而后灌注化疗药物。本组有 5例导管无法进一步插入胃左动脉 ,则直接在腹腔干灌注化疗药物。术中药物均为 DDP10 0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