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7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秋惠  张海娜  孙冬 《吉林医学》2006,27(3):312-313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一种易于侵犯眼外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与甲亢相关,但在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也可出现。偶尔见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和跟外肌麻痹,有时伴视力受损。  相似文献   
2.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organophosphorus compounds,OP)用途广泛,可被用作有机磷杀虫剂、石油添加剂、塑料改性剂、润滑剂、抗氧化剂和阻燃剂,它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吸收,其脂溶性使其易于侵入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由一些OP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该家系所患疾病是否为家族性帕金森病.方法 详细调查先证者和家系成员临床资料,绘制该家系遗传图谱,以确定何种遗传学方式.结果 调查发现该家系共4代33例,已患病13例,可疑6例,发病年龄为33~53岁,病程3~18年,临床表现为典型PD,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结论 该家系可确定是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PD大家系.  相似文献   
4.
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附1例病理、毒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附1例病理、毒理报告)张昀,陈秋惠,田雪红,许二赫,姚广川,姚建华我科收治1例神经型氟乙酰胺中毒患者,死后经法医解剖、毒理学检验证实,现报告如下。患女,41岁,小学教师。患者于入院前18天受惊吓,翌日自觉心难受。3日后突然四肢强直...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构建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从泛素-蛋白酶体功能角度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方法Lactacystin(0、5、10、15和20μmol/L)分别处理PC12细胞24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E染色观察包涵体生成;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α-synuclein在胞内聚集情况;AO/EB双染及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0μmol/L Lactacystin作用24h后细胞活力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浓度大,细胞活力进一步下降,呈浓度依赖性(P<0.01);HE染色显示胞浆核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嗜伊红的包涵体;免疫组化显示包涵体α-synuclein染色呈强阳性;10μmol/L Lactacystin作用细胞24h后AO/EB双染提示细胞早期凋亡;电镜显示细胞核变小偏位,部分胞核固缩、趋边、凝聚。结论Lactacystin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可形成胞浆内包涵体并诱导细胞凋亡。蛋白酶体功能异常可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称震颤麻痹,由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首先描述,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2%,目前中国的帕金森患者人数超过了200万,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异常性疾病.20世纪80年代Smoker等研究了正常基底动脉和异常基底动脉的CT表现,提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概念[1].国内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研究往往限于影像学领域,许多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研究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PC12细胞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加入不同浓度鱼藤酮(0、10、25、50、75和100 nmol•L-1),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鱼藤酮处理PC12细胞24、48和72 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观察α-synuclein 在胞内聚集情况;AO/EB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后PC12细胞形状不规则,突起增多变长,细胞间连接增多;染毒后细胞突起结构逐渐消失,细胞体积变小、形态变圆。50 nmol•L-1鱼藤酮作用24 h后PC12细胞活力开始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浓度增大,细胞活力进一步下降,呈浓度依赖性(P<0.01);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活力亦逐渐下降,不同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胞浆中出现棕色的类圆形α-synuclein染色阳性颗粒;免疫荧光显示,胞浆中有α-synuclein标记的强绿色荧光的蛋白聚集。染毒细胞逐渐呈现出早期凋亡细胞、晚期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状态。结论: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可形成类包涵体样蛋白聚集并诱导细胞凋亡。α-synuclein 代谢异常及细胞凋亡可能在鱼藤酮所致的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 arparkinsonism,VP)是由于脑血管因素引起的具有典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表现的一组综合征,随着近年来影像学和尸检病例的增多,现已被肯定。现将我们确诊的38例VP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