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7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毒清除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一步阐明嗜肝病毒自然感染过程中病毒清除机理。方法 :7只 2~ 3月龄成年重庆麻鸭静脉接种 10~ 2 0mlDHBV阳性血清 (5× 10 8~ 1× 10 9genome) ,接种后每周采血检测外周血中DHBVDNA、DHBsAg和特异抗体的产生 ;感染后第10、35天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于抗原特异细胞增殖实验 ;第 5、30、6 0天取肝组织标本进行DHBVDNASouthern杂交、DHB sAg免疫组化及肝组织病理检测。结果 :DHBV感染成年鸭在 1~ 2w潜伏期后出现急性、一过性感染 ,感染高峰期肝内存在多拷贝的DHBV所有复制中间体形式 ,包括cccDNA。进一步分析显示病毒血症的消失是在快速抗原特异细胞增殖反应和高滴度特异抗体产生之后 ;与此同时 ,整个急性感染期间 ,肝细胞并无明显的损害。结论 :非细胞直接损伤机制在嗜肝病毒清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进行研究,为其预后判断,药物疗效的分析及药品经济学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补充修订的SF-36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调查101例6~l 8年前经肝穿活组织检查诊断的慢性乙型肝炎和105例门诊体检的普通人群。 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精神健康、肝病特有症状5个方面的远期生存质量低于普通人群,差异有显著性(μ≥2.10,P<0.0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差。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裸DNA转染原代大鼠肝细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环化裸DNA转染原代大鼠肝细胞瞬时表达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肝细胞与HBV之间的互动关系奠定基础. 方法采用原代大鼠肝细胞(PRH)作为靶细胞,电转环化HBV DNA,于转染后1~10d各时点分别以Southern杂交和斑点杂交分析HBV DNA的复制中间体与复制形式,以IMX系统检测HBsAg、HBeAg,以western免疫印迹、免疫斑点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BcAg,用RT-PCR检测HBV S/X mRNA,并采用电镜观察有无Dane颗粒合成.以单纯电击PRH为对照组. 结果 HBV环化裸DNA在PRH中的复制为游离型,可见rcDNA、cccDNA和ssDNA等复制中间体;表达的蛋白质产物、HBsAg于转染后各时点PRH裂解液中均可检测到(P/N值4.83~85.69,阳性≥2.1),峰值于1~3d,转染后1~10d平均P/N值为18.239±27.459;PRH培养上清液中未检测到HBsAg;HBeAg于PRH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中均呈阴性(P/N值<2.1);HBcAg于转染后1~3d时点内检测到低度表达;HBV S mRNA为阳性,而X mRNA为阴性;电镜未观察到Dane颗粒. 结论 HBV环化裸DNA转染原代大鼠肝细胞瞬时表达模型稳定性、可重复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在我国流行可能已很久远。大样本人群调查,HBsAg检出率约10%,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超过1.2亿,现患乙型肝炎病人约3000万人,其中1/3可能发展为慢性活动型肝炎,均可由于终生慢性感染而导致肝癌的发生。按照感染类型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慢性HBV感染。急性感染为成年人常见的感染方式,人群自然感染率为50%~80%,其中60%以上表现为隐性感染,多数可自然清除病毒,少数人病毒不能清除转变为慢性感染。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经历免疫耐受的高复制期、病变活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2岁。因发现左眼球上隆起一包块4年余,于1998年7月8日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健康,家族史无特殊。眼部检查:视力双眼均为5.1,左眼球无突出,运动自如,球结膜无充血,颞上象限,距角膜缘约6mm处见一约2cm×1cm×0.4cm之包块,表面...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对8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例患者只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42例患者在综合疗法基础上给予ALSS治疗,并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ALSS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 PT、 TNF-α、内毒素及 NO 水平明显下降 (P<0.05~0.001),血清Cl-水平也明显降低(P<0.001).ALSS治愈好转率为50.0%(21/42),而对照组治愈好转率为20.9%(9/4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ALSS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12/42).结论 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并降低TNF-α、内毒素及NO等病理成分,能明显提高其治愈好转率,其中早、中期患者疗效明显好于晚期患者.  相似文献   
7.
不同产地叶下珠及叶下珠联合用药抗鸭乙肝病毒疗效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重庆麻鸭乙肝动物模型进行了不同产地叶下珠及叶下珠联合喹诺类抗菌药环丙沙星抗鸭乙肝病毒的疗效初探,连续一月用药后,结果表明:广西叶下珠、云南叶下珠能使血清DHBVDNA滴度下降(P<0.05),而重庆叶下珠无此作用(P>0.05);且云南叶下珠停药1周后有血清DHBVDNA回升现象:广西叶下珠与环丙沙星合用,似有增强抗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例患者 ,男性 18例 ,女性 2例 ,病程 2月~ 2年 ,平均半年。查见患耳局限性隆起 ,表面正常标志消失 ,重者整个耳廓形态改变 ,穿刺抽出不等量淡黄色液体。首次治疗于常规消毒后 ,抽出囊内液体 ,取地塞米松注射液 5mg注入囊腔内 ,反复抽注 ,遗少量于腔内 ,拔针。使用珠海和佳EBH Ⅲ型耳鼻喉综合治疗仪 ,功率设置为 2 0~ 30W ,时间为 10~ 15min ;将微波理疗辐射器置于患部 ,每日 1次。以后治疗 ,若无液体渗出 ,则仅做微波理疗 ;耳廓有增生变形者 ,则于增生区增加注射康尼克通注射液 ,每周 1次。病程短 ,病变范围小者一次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9.
强肝丸C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肝九丸是以中草药叶下珠为主,黄芪等药为辅的中药方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叶下珠有较强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观察了强肝丸C、肝得健在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模型:采用健康成年的重庆麻鸭产的蛋孵化的1日龄雏鸭,经腹腔接种 0.1ml DHBV DNA阳性的血清。接种1周后,分别颈外静脉抽血,用地高辛标记的DHBV DNA探针经斑点杂交检测筛选出感染阳性鸭作为实验动物。 2.实验分组及用药方法:将DHBVDNA阳性的1月龄鸭55只…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体外诱导人肝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毒素 (LPS)在体外直接作用于LO2细胞 ,引起细胞凋亡所表现出的病理及生物化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LPS诱导LO2细胞的凋亡。将LO2细胞培养 2 4h后换用含LPS( 2 0 μg/ml)的新鲜培养液 ,设多个时间点 ,提取肝细胞的DNA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肝细胞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 ;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 ;TUNEL标记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LPS直接作用的LO2细胞在形态学上表现出胞浆浓缩核凝聚成团块、形成凋亡小体、细胞器机构基本正常等凋亡细胞的特征 ;在生物化学方面表现典型的凋亡梯形。肝细胞凋亡在处理后 2 4小时之内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TUNEL检测结果显示染色阳性细胞。结论 :LPS在体外的直接作用可诱导正常肝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