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7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采用聚乙烯醇微粒(PVA)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在栓塞前、栓塞后3个月及6个月,评估所有病人的症状改善情况,并且采用经阴道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及病灶进行动态监测,监测子宫大小,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血流动态改变,及基础性激素水平和基础体温情况。结果:子宫动脉栓塞术后3个月,子宫体积显著减小,平均缩小136.48(37.6%),子宫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cm/s)显著降低,由(27.27±6.03)cm/s降至(14.19±5.98)cm/s,P<0.05。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由0.54±0.03降至0.86±0.04,P<0.05;栓塞术前、后卵巢血流、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和月经周期无显著性差别。1例患者出现短暂卵巢功能急剧减退。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新颖、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且恢复快的治疗方法,可保留子宫的生育功能,对卵巢功能无明显损害,但应注意可能导致卵巢衰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影响腺肌症病灶治疗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本研究的68例症状性子宫腺肌症患者均在我院行UAE。根据术前及术后核磁共振表现(MRI)对病灶的治疗应答进行分组(完全坏死组和未完全坏死组)。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的症状是否缓解。Logistic分析用于确定可以对病灶治疗应答进行预测的变量。最后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用以确定各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46例患者的病灶达到完全坏死;另有22例的病灶未完全坏死。59例完成最后12个月的随访,9例失访。其中56例术前有痛经症状,45例术后症状缓解,总体缓解率为80.36%;40例术前有月经量过多症状,33例术后症状缓解,总体缓解率为82.50%。痛经及月经量过多症状缓解率在完全坏死组和未完全坏死组中分别为:94.74%、50.0%和96.15%、57.14%。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癌抗原125(CA125)与是否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结果显示单独血清CA125、单独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两种因素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5、0.708和0.845。结论完全坏死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要明显高于未完全坏死组。并且血清CA125和是否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能较为有效的鉴别子宫腺肌症在UAE术后的病灶治疗应答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联合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尾状叶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尾状叶肝癌患者63例,经多学科会诊讨论后,共15例患者行CT联合超声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年1月;评估治疗效果,主要为局部病灶复发率,以及手术并发症。首次治疗后3个月内每月返院复查一次,若未发现肿瘤复发,则每3个月复查一次,若发现病灶有复发,则再次行消融治疗,复查时通过增强CT、超声造影或增强MR影像学检查明确尾状叶病灶情况。结果 15例均成功完成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14(8~20)个月。随访时间内15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复查完全消融率达到100%;1例于术后2个月尾状叶病灶复发,复发率为6.7%,再次行消融治疗,截止最终随访时间尾状叶病灶未复发,其余14例于随访时间内尾状叶病灶均未复发;15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手术相关性4级并发症,发生率为6.7%,其余均为1~2级不良反应。结论 CT联合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尾状叶肝癌对尾状叶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并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骨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伴有骨转移瘤的HCC患者15例,3例(20.0%)为多发性骨转移,12例(80.0%)为单发转移。TACE治疗骨转移瘤前后行影像学检查,以目测模拟法(VAS法)对局部疼痛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所有患者成功行局部骨转移灶TACE治疗,术中无并发症。15例患者术前VAS评分均在7分以上,术后局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按VAS评分标准,1个月后随访完全缓解3例,明显缓解7例,轻度缓解5例。治疗后3个月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为80.0%,至6个月时总体有效率仍达58.3%。影像学评价的治疗有效率达86.7%。TACE后1个月5例患者AFP下降〉50%,8例下降〉30%,2例下降〉20%。术后3个月生存率为100%,6个月生存率为80%。结论TACE可有效控制肝细胞癌骨转移灶的局部生长、缓解疼痛,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腺肌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17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在栓塞前和栓塞后每次月经后,评估所有病人的痛经和月经量的变化,并且采用经阴道彩色能量多谱勒超声对子宫及病灶进行动态监测,监测时间定于栓塞前、栓塞后当天、栓塞后第5天和每次月经后。随访5~44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栓塞前痛经和月经过多17例。痛经和月经过多缓解情况为:有效15/17(88%),无效2/17(12%)。彩色多谱勒超声监测发现,栓塞前病灶血流信号丰富,栓塞后当天病灶和肌层血流信号消失,栓塞后第5天和其后每次月经后复查病灶和肌层血流信号恢复。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和病灶体积在栓塞后一月开始缩小,栓塞后3个月缩小明显,此后子宫和病灶的体积维持稳定,没有变化。栓塞后发热发生率13/17(76%),阴道出血发生率为12/17(71%)。栓塞后怀孕并顺产2例。【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新颖、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治疗方法.中期疗效显著。彩色多谱勒能量超声可以有效地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以及有助于筛选适应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原酶在作用时间内是否会引起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的水解。【方法】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中获得髓核组织标本,-70℃保存。胶原酶15u作用于1mL(0.1g/mL)髓核组织匀浆,测定不同时间段的溶解效应。在胶原酶对髓核组织饱和溶解时间条件下,选择不同剂量的胶原酶作用于1mL(0.1g/mL)髓核组织匀浆,通过测定糖胺多糖的含量变化,推测蛋白多糖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本实验的胶原酶对髓核组织饱和溶解时间为12h。胶原酶作用后髓核组织中糖胺多糖在9u胶原酶以内的各组呈独立散在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u胶原酶以后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9u胶原酶时吸光度达到最大值,经与总量对照组比较,糖胺多糖最大水解程度为57.14%~64.76%。【结论】本实验初步证实胶原酶可以在短期内引起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含量的降低,这可能与胶原酶溶解术后椎间盘退变的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胶原酶在作用时间内是否会引起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的水解。【方法】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中获得髓核组织标本,-70℃保存。胶原酶15u作用于1mL(0.1g/mL)髓核组织匀浆,测定不同时间段的溶解效应。在胶原酶对髓核组织饱和溶解时间条件下,选择不同剂量的胶原酶作用于1mL(0.1g/mL)髓核组织匀浆,通过测定糖胺多糖的含量变化,推测蛋白多糖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本实验的胶原酶对髓核组织饱和溶解时间为12h。胶原酶作用后髓核组织中糖胺多糖在9u胶原酶以内的各组呈独立散在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u胶原酶以后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9u胶原酶时吸光度达到最大值,经与总量对照组比较,糖胺多糖最大水解程度为57.14%~64.76%。【结论】本实验初步证实胶原酶可以在短期内引起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含量的降低,这可能与胶原酶溶解术后椎间盘退变的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9.
外伤后高流量性阴茎异常勃起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茎异常勃起是一种与性刺激或性欲无关的阴茎持续性勃起,勃起持续时间超过4~6h。根据病理可分为高血流量和低血流量异常勃起。低流量称为缺血性异常勃起,临床上常见,与海绵体静脉回流受阻有关。高流量性称充血性异常勃起(High flow priapism,HFP),临床少见,它是由于外伤等因素造成阴茎动脉损伤,使动脉血直接流入海绵体窦状间隙,引起阴茎海绵体内血流高灌注和低流出而形成。本文总结近年来我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例HFP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断及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生物力学方面研究腰椎间盘突出部分的可回纳性,指导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的病例选择,方法:对166例行PLD治疗的病例做了生物力学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轴位牵拉直腿抬高试验和下蹲抱膝,前屈背伸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轴位牵拉健侧下肢状态下患侧直腿抬高时坐骨神经牵拉痛减轻者,行PLD治疗的疗效优于轴位牵拉健侧下肢患侧直腿抬高时坐骨神经牵拉痛仍存在或加重者,下蹲抱膝前曲时患侧下肢放射痛减轻或立位前曲时下肢疼痛减轻,同时背伸时疼痛仍然存在或略有加重者,这类患者的PLD疗效高。结论:轴位牵拉直腿抬高试验和下蹲抱膝,前屈背伸试验有助于术前合适病例的选择,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