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46株念珠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目的对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的念珠菌,进行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按常规方法转种培养,经涂片染色,发现孢子或菌丝者转种法国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分纯,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细菌仪专用YBC卡鉴定,用ATB Fungus进行耐药监测,其中氟康唑用纸片扩散法进行监测. 结果分离出念珠菌 146株,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多见,其次是光滑念珠菌;药敏结果敏感率由高到低为:两性霉素B 87.7%、氟康唑87.7%、5-氟胞嘧啶84.3%、制菌霉素72.6%、益康唑17.8%、咪康唑15.0%、酮康唑14.4%. 结论念珠菌感染中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多见,药敏结果显示氟康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性高;对送检标本及时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减少多重耐药和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富含成簇分布的薄壁扩张血管,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明显的透明样变性,血管之间为片状的多形性瘤细胞。罕见核分裂象,局部区域黏液变性,间质有肥大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瘤细胞表达Vimentin,部分表达CD99,不表达CD34、S-100、SMA、bcl-2、EMA、CD68。结论: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需要根治性切除和术后随访观察。鉴别诊断包括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巨细胞血管纤维瘤、神经鞘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以及肢端黏液样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等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道外口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 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对1例上皮样MPNST观察、分析. 结果 患者女,58岁.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卵圆形、多边形;核较大,多为圆形,有的有明显核仁,核分裂相多;细胞质丰富,嗜酸,部分细胞胞质空亮.细胞呈巢团状和条索状排列,可见梭形瘤细胞包绕或穿行于上皮样细胞巢团之间,两型细胞有移行过度;灶性区域有不典型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免疫标记瘤细胞显示Vimentin(++)、S-100(+++)、CK 及EMA(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Ki67(+,>25%)、NF(-)、MyoD1(-)、SMA(-)、Actin(-)、Desmin(-)、HMB45(-)、Cga(-)、Syn(-). 结论 尿道外口上皮样MPNST尚未见报道.病理诊断依据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主要和肉瘤样癌、恶性黑色素瘤、上皮样平滑肌肉瘤相鉴别.手术切除是本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复习2例脑膜血管瘤病的临床资料,对影像学和病理学形态进行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2例均以癫为主要症状;病变位于增生的软脑膜下并侵入大脑皮质,小血管及周围梭形细胞增生明显,伴有大量砂砾体形成。免疫组化标记无特异性,vimentin通常(+)。影像学检查示有不同程度钙化,无其他特殊表现。病灶切除后癫控制良好。结论脑膜血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良性病变,临床病理表现多样,造成诊断困难。正确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资料及详细的组织学检查,方可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道外口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对1例上皮样MPNST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女,58岁。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卵圆形、多边形;核较大,多为圆形,有的有明显核仁,核分裂相多;细胞质丰富,嗜酸,部分细胞胞质空亮。细胞呈巢团状和条索状排列,可见梭形瘤细胞包绕或穿行于上皮样细胞巢团之间,两型细胞有移行过度;灶性区域有不典型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免疫标记瘤细胞显示Vimentin(++)、S-100(+++)、CK及EMA(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Ki67(+,>25%)、NF(-)、MyoD1(-)、SMA(-)、Actin(-)、Desmin(-)、HMB45(-)、Cga(-)、Syn(-)。结论尿道外口上皮样MPNST尚未见报道。病理诊断依据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主要和肉瘤样癌、恶性黑色素瘤、上皮样平滑肌肉瘤相鉴别。手术切除是本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罕见病例鼻腔上颌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OSP)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组化方法 ,结合文献对2例OSP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镜下见2例病变一致,瘤组织主要为乳头状结构,瘤细胞梭形、短梭形、圆形、柱状,胞质内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小,深染,无异型。乳头的瘤细胞2~10余层,灶性区域细胞呈实体团状,有的表层细胞有纤毛,底部细胞多有明显的细胞间桥,密布充满黏液的细胞,形成微囊和微脓肿。乳头间可见退变细胞、细胞分泌物和陈旧性出血形成的无结构之坏死;有的乳头间质炎细胞浸润,纤维增生、透明变性。细胞微囊内黏液AB染色呈强阳性、PAS阴性;瘤细胞CK显强阳性,Vim间质阳性,Ki67阳性细胞〈5%,Cga、Syn、阴性。结论 OSP罕见,易复发,恶变率高,系潜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对本瘤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治疗胸腔恶性积液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用胸腔恶性积液病人48例,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分别于胸腔置管灌注rmhTNF 1 500万IU和rmhTNF 500万IU,每周2~3次,治疗4次,观察1 mo,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大剂量组有效率92%(22/24),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发热71%(17/24),胸痛46%(11/24)。常规剂量组有效率75%(18/24),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热62%(15/24),胸痛42%(10/24)。结论:rmhTNF可有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不良反应可耐受,加大剂量不良反应增加不明显,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免疫组化过程中,为达到良好的染色效果,通常会选择不同pH值的修复液和修复方式,如pH6的柠檬酸修复液、pH9的EDTA和EGTA修复液等,修复方式选择微波修复或高温高压修复、水浴煮沸等.我们通过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和对比发现,应用抗原修复液EGTA修复处理后的免疫组化结果明显优于其他修复液.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2岁,因间断性右侧鼻塞、流流涕2年,加重伴鼻部肿痛2个月于2009年3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塞、流涕,鼻涕呈黄白色,略黏稠,无鼻出血、耳鸣等症状.1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行鼻内镜下右侧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术后鼻腔通气良好.6个月前再次出现右侧鼻塞、流涕,近2个月症状明显加重,并伴鼻部肿痛.专科检查:右侧总鼻道内见脓性分泌物,中鼻道可见半透明荔枝肉状新生物,粉红色,触之易出血,左侧鼻腔未见异常.CT扫描:右侧鼻腔、上颌窦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58 Hu.血常规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
陈易华  范严严 《中国病案》2011,12(11):63-65
目的探讨液基薄片技术(ThinPrep cytologytest,TcT)在呼吸道细胞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57例呼吸道细胞学检查标本,运用TCT技术进行制片,统计阳性率,并与传统离心沉淀呼吸道细胞涂片126例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TCT涂片背景清晰,收集细胞较多,细胞形态保持较好,细胞分布比较均匀,细胞重叠较传统涂片大大减少。TCT方法与传统涂片组相比,病变检出率显著提高,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别。结论液基薄片技术在呼吸道细胞学检查运用中能获得高质量涂片,细胞形态改变显示清楚,同时又可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传统涂片相比,大大提高了呼吸道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和阳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