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异质性高,早期诊断困难,一经确诊多为晚期。晚期胆道肿瘤病人临床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差。以吉西他滨或氟脲类为基础的药物化疗是该类病人的基础化疗方案,国内外尚无针对胆道肿瘤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的结论。近年来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多种恶性实体肿瘤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晚期胆道肿瘤中也显示了初步的疗效及较好的安全性,为晚期胆道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再次手术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4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诊治特点。结果肝内胆管囊腺瘤再次手术2例腹胀2例无明显症状,B超、CT、MRI可发现肝内占位难以确诊,再次手术均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囊腺瘤复发1例,囊腺癌1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恶性纤维细胞瘤1例,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随访2例死亡,生存时间为7个月与21个月,1例囊腺瘤痊愈至今未复发,1例肝内胆管囊腺癌随访18个月健在。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术后再发肝占位性质难以术前确诊,首选手术治疗,严格术前评估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肝门部胆管癌占胆管癌总体发病率的60%~70%~([1]),早期诊断难、5年存活率低~([1-3]),根治性切除是目前惟一可能治愈手段~([3-5])。2000-2016年,笔者团队在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完成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共720例,其中完成根治性手术528例,并构建了其Nomogram预后生存预测模型~([3])。为求肿瘤根治性切除,笔者认为Bismuth-CorletteⅡ型以上肝门部胆管癌应遵循以下几个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单个治疗组10年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57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单个治疗组收治的4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314例,非手术治疗148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以及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因素间相关性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314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237例切除肿瘤,其中R0切除174例、R1切除17例、R2切除46例.91例患者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10例患者术后院内死亡.260例患者获得随访,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7%、32.6%和10.9%;R0切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9%、48.6%和32.7%,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R0切除、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R=2.1,1.9,2.2,1.7,P<0.05).结论 根治性切除仍然是肝门部胆管癌治愈的首选方法,术前系统性评估和准备可以提高根治切除率并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慢病毒介导基于microRNA系统的HBs RNAi技术抑制HBV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HBs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对HBV复制和抗原表达的作用。方法: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HBs基因RNAi有效靶序列,合成靶序列的Oligo 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MluⅠ和ClaⅠ酶切后的pGCLM-GFP载体连接产生慢病毒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用pGCLM-GFP、pHelper1.0和pHelper2.0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包装产生慢病毒,以293T细胞GFP蛋白的表达水平测定病毒滴度。培养HepG2.2.15细胞系,用慢病毒(MOI=1和MOI=10)对肝癌细胞进行感染,感染后细胞培养上清进行ELISA、Western印迹、HBV DNA定量分析。结果:PCR和测序结果证实,成功构建HBs shRNA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后浓缩病毒悬液的滴度为5×108~2×109 TU /ml。慢病毒HBs RNAi后,对HBV复制和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显著。感染4 d后,抑制效应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第9天,抑制效应达到高峰(P<0.05)。相对于阴性对照,HBs shRNA作用后细胞上清中HBsAg分泌量下降70%以上(P<0.05),而Western印迹和real-time PCR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经HBV DNA定量,发现慢病毒RNAi后DNA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成功构建HBs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以HBs基因为靶点的慢病毒介导的基于microRNA系统的RNAi技术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和抗原表达。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 2 0 0 2年收治的19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98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疽 (94 5 % ,187例 )、瘙痒(5 6 6 % ,112例 )和腹痛 (33 8% ,6 7例 )。Bismuth CorletteⅠ型 14例 ,Ⅱ型 19例 ,Ⅲa型 12例 ,Ⅲb型 15例 ,Ⅳ型 112例 ,分型不清楚者 2 6例。手术切除 12 0例 (83 3% ) ,根治性切除 5 9例 (41 0 % ) ,姑息性切除 6 1例 ,剖腹探查胆道置管引流 2 4例 ,ERCP及PTCD内外引流 5 4例。 16例术后行放射治疗。术后生存时间与职业、术前最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手术方式和术后放疗四个因素显著相关。ENBD、ERBD或EMBE、胆道探查置管引流、肿瘤姑息切除、根治切除不同治疗方式的术后生存时间总体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87 0 4 89,P <0 0 1)。结论 早期诊断和根治切除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胆囊鳞癌和腺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外科手术切除的114例胆囊鳞癌及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胆囊鳞癌和腺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应用C-指数、ROC曲线以及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T分期、TNM分期、切缘性质、血管侵犯、联合肝切除、淋巴结清扫是胆囊鳞癌和腺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只有T分期、联合肝切除是鳞癌和腺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此时赤池信息测量准则(AIC)值最小(720.66),并据此建立胆囊鳞癌和腺鳞癌Nomogram预测模型。该模型C-指数为0.614(95%Ci 0.585~0.643)。1年、2年、3年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5、0.598、0.592。校准曲线图可见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T分期、联合肝切除是胆囊鳞癌和腺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此建立的Nomogram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利卡汀治疗对肝癌患者病理指标及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出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2016 年6 月在沭阳中山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52 例,仅给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实验组68 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利卡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甲胎蛋白(AFP)水平、血象、肝功能、CTCs 以及CD147 不同分子表型患者。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AF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丙氨酸转氨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白细胞计数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CTCs 检出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CD147 2 种表型患者治疗前后CTCs 数目变化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CD147 2 种表型患者治疗前后CTCs 数目变化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利卡汀联合TACE治疗肝癌,临床效果优于单纯TACE 治疗,此外,利卡汀对于CD147+ 肝癌患者治疗效果优于CD147- 患者。  相似文献   
9.
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的逐步开展和普及,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严重胆管损伤最为确切的治疗手段,然而对于手术时机和修复方案的选择目前国内外争议仍然很大。发现胆管损伤后,应由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专科医师详细评估损伤局部和全身情况,尽量一期修复,创伤较小,医患双方也相对容易接受。外科手术修复的目的是恢复胆肠通路的连续性,考虑到损伤大多为横断伤,修复方式主要包括胆管空肠吻合和胆管对端吻合两种方式,根据损伤的局部和全身情况及手术医生的经验和技术选择。胆管损伤目前仍然是胆道外科的一大难题,重点在于预防,术前详细评估,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明确有无易致胆管损伤的解剖变异非常关键,术中仔细操作,避免胆管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计划性肝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护理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计划性肝切除方式,对我科12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将治疗效果和相关术前护理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胆道引流110例(91.7%)、行术前预切除肝叶的门静脉栓塞36例(30%),共102例(85.0%)获得镜下根治性切除。术后25例(20.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1.7%)死亡,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计划性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安全有效,完善的术前准备、有效的护患沟通、有针对性的营养支持以及积极的护理干预是计划性肝切除术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